神经系统——概论
2022-10-17 21:12 作者:bili_52998828970 | 我要投稿


运动—椎体系:



2.若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则肌力、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阴性。(正中神经损伤则出现肌无力,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为"软瘫"或"周围瘫",肌肉萎缩明显。
3.中枢瘫痪与周围瘫痪最有意义的鉴别诊断是:有无病理反射。

1、大脑皮质损伤——对侧偏瘫
2、右侧内囊损伤——左侧偏瘫、左侧偏感觉障碍、双眼左侧偏盲。


1、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损伤——节段性运动障碍,无感觉障碍(无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
灰质:富含神经细胞胞体;白质:富含神经细胞纤维。
2、前根损伤——节段性软瘫,无感觉障碍。

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损伤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椎体外系:

组成:纹状体,包含尾状核、苍白球、壳核。
功能:协调运动
损伤后表现: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如帕金森;肌张力减少——运动增加,如舞蹈病。
小脑:

功能:维持躯体平衡;协调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其中小脑蚓部管躯体平衡,小脑半球管同侧肢体的平衡。(大脑支配对侧运动,小脑支配同侧运动)。
损伤:小脑蚓部损伤——闭目难立征(即romberg征);小脑半球损伤——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
感觉:

2.浅感觉传导:脊神经节——脊髓后角(在同侧上升一到两个阶段后交叉对侧上行,在脊髓内交叉上行)——丘脑腹后外侧核——到达皮质
3.深感觉传导:脊神经节(不经过脊髓后角,在延髓薄束核、楔束核交叉换神经元后上行)——丘脑腹后外侧核。 PS:浅感觉在侧索上行,深感觉在后索上行。故侧索损伤则浅感觉障碍,后索损伤则深感觉障碍。

1、神经干型: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域感觉障碍,如桡神经手背损伤则前臂背面以及手背桡侧半,尤其虎口区皮肤感觉障碍;尺神经损伤则手部尺侧半和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障碍,尤其是小指感觉消失。
2、末梢型:手套、袜套样感觉(糖尿病导致末梢神经病变,则会出现该症状)
3、后根型:某一节段的感觉障碍

1、脊髓后角损伤:浅感觉发生障碍,深感觉正常,即分离型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同侧深感觉障碍,对侧浅感觉障碍。(同深对浅)
3、脊髓圆锥损伤: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失禁,双下肢正常。

脑神经:


㈡大脑:1嗅神经,2视神经
中脑:3动眼,4滑车神经
脑桥: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7面神经,8听神经
延髓: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
㈢感觉:1、2、8
运动:3、4、6、11、12
混合:5、7、9、10

1)视神经受损:单眼偏盲
2)视交叉受损:双眼颞侧偏盲
3)一侧视束受损:双眼对侧偏盲

2.外展神经——外直肌;滑车神经——上斜肌;动眼神经——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瞳孔括约肌。
PS: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瞳孔开大肌由交感神经支配。
3.若动眼神经损伤:眼球不能向上、下、内、外下运动,眼裂变小,对光反射消失。

面神经:控制舌前2/3味觉+面部表情肌
舌咽神经:控制舌后1/3+咽喉肌肉
迷走神经:人体分布最广泛的脑神经
副神经:控制乳突肌、斜方肌运动
舌下:控制舌肌运动

2.动眼神经核为副交感神经核,支配瞳孔括约肌
3.特殊内脏运动核:疑核(参与迷走神经核和舌咽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反射:

1)浅反射:感受器位置比较表浅,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上腹壁对应胸髓七八节,中腹壁对应胸髓九十节,下腹壁对应胸髓十一十二节)、提睾反射(对应腰髓)
2)深反射:感受器位置较深,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包括脑膜刺激征和锥体束征
锥体束征:Babinski Oppenhaim Gardon Chardock征(+):拇指背伸,其余四指呈扇形张开。(深睡眠时可能出现的体征是:巴兵斯基征)。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