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021-09-29 09:01 作者:天地虽大任我游  | 我要投稿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从文句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结构相同的两句分句。首先看〞止〝字何解?不论郑玄朱熹还是后学,认为〞止〞为语助词,此实误矣!〞止〞字甲骨文为脚状,本义当指人脚,是趾的本字。故〞仰止〞应释为〞抬高脚步向上攀登〞。〞高山〞对应〞景行〞,我认为把〞景行〞理解为大道合理,如朱说为是。因为行(hang)的甲骨文如十字路口,本义指道路。行止〞解释为:迈行脚步前进。整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理解为:向崇高得如高山的道德颠峰攀登,向伟大的品行之大道前进。故有后两句: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即是说:攀登道德巅峰及走品行之修为路虽无穷尽,但内心却向往,有坚持的意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