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战争浪潮裹挟下偏居一隅的平淡视角
一提到日本动画,宮崎駿的名字想必妇孺皆知。而作为他的弟子,片渕須直监督生涯里指导过的作品并不多,《黑礁》作为十余年前红极一时的动画让他的名字出现在动画迷的视野中,而《在这世界的角落》作为他近年来最出名的动画电影,力压同年上映的《你的名字》取得第38届横滨电影节最佳电影的奖项。在笔者看来,这部电影无论是画面还是脚本都用最适合动画这一媒介的方式传递了70余年前发生在广岛、吴市一隅的,被阴翳笼罩的“普通生活”。至于上映之初就争论频频的电影之于战争的态度,笔者认为广岛与吴市同样作为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角落,真实的流露并不算是清汤寡水的粉饰,反而算得上是竭尽全力唤醒、引导观众剧内剧外的亲身体悟。
在人物设定上,本片的设计跳脱出常规。与动画、漫画中常见的“七头身”不同,本作人物多采用四-五头身的设计,同时区别于近现代日本动画的美型画风,在绘制人物面庞时尽可能地减少线条数,追求一种扁平化、大众化同时又具有时代性的古朴观感。头身比较低的人物设计在动画中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典型的例子如哆啦A梦与宮崎駿指导的大部分作品,这类作品多见于赛璐珞时代的动画制作,在作品的主旨上也多倾向于孩童对科技的幻想、人与自然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连系与温情等等感人的情怀。然而本作人设相较于其他类似作品有一处明显的不同,即过分夸张的“手掌”大小,膨胀的手掌与缩短的前臂之比例在视觉上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在手指的刻画上,本作既不同经典影视作品那样具有修长纤细的特征,亦不符合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物在艰苦生存环境下理应具有的消瘦与干枯,呈现出异样的粗壮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角色需要做出较为激烈的表情时,符号化的表达不同于常见作品那样想要加强观众的情绪渲染,更倾向于一种刻意的内敛。
剧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作为观众在画面上直接感知的物象,对剧情脉络的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辅助、暗示作用。依笔者所见,较小的头身比赋予了角色“幼小”的属性,这一属性经常用来激发观众的怜爱与共情,但在本作中却不尽然。沉浸于军国主义浪潮却不自知的每个群众都或多或少的在道德上具有孩童时期的某些特征。依据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做出的研究,当时的群众与处于第二阶段的儿童相似,道德判断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的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1]。这由众人的行为可以窥见一斑:在面对愈来愈差的生活环境时,所有人都沉默却一致地承受着一切,就算是至亲的死亡也无法激起什么波澜,人内在地将自己异化成了人力资源,病态地单纯为了维系作为“普通”的日常生活而盲目地维系。而包办婚姻这一历史层面的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使得“普通”作为某种具有宗教性质的意象需要信众全身心地奉献。与此同时,不加过多修饰的面部刻画想要突出一种剧中人物的普适性:在当时的日本有千千万万个像女主角那样的小人物过着类似剧中那样平淡压抑的生活。作为社会最基层的普罗大众,每人每天具体的生活表现可能形形色色,可是身上无缘无故背负的磨难与意识上人为的同化却惊人的一致。“普通”的生活被渐渐扭曲,可是所有人的步调却整齐划一,在这样的考量下常见的将故事的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在作画上进行区分的操作就显然无法适用。至于手部的特殊描写,笔者认为这是在高压社会造成的情感表述失能下引发的,一种对情绪交流方面的补足或是代偿。在常见的动画作品中,角色的眼睛常常被称为心灵的窗口,具有媒介性的规约修饰作用:大眼睛作画风格的出现源于“眼睛”需要承担情感规约符的容器,以类自然语言的方式直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得以呈现[2]。手在画面中时刻占有一席之地,巧妙地将上述作用移接到了角色的双手上,相对而言间接隐晦地暗示着一举一动背后的所思所想,且这种间接与隐晦也正是普遍笼罩于日本民众间的心态。而联系到本作的剧情,女主角的手是明线,权能从劳作与绘画转变为操劳于家庭与社会,最终在哑弹下失去了右手。军国主义的戕害由精神层面发展到现实层面,最终落得残疾的下场,也正暗示了小人物的悲哀。而情感的符号化表达则同样为了隐忍平淡服务,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情感反映在作画上,最主要的五官只有些微的变化:瞳孔的演出被抹去,嘴部占整个面庞面积较小,亦不是演出的着力点,而更多地通过作用于眉毛、眼眶、腮红上的线条来传递情感。经过上述考量,人物的形象不仅鲜活,更是能如望文生义般直观地展现时代性,极大地提升了历史性题材的代入感。
在背景美术上,本作同样亮点频频。不同于现如今大行其道的偏写实风格背景,虽然在制作时间上已经离赛璐珞时代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本作沿袭了赛璐珞时代偏风景画的美术风格。而且通过详实的考据极力还原当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城市街景,甚至是船舰、飞机、弹药等军事方面的细节。而笔者认为剧中针对战时战后各种“文字”的展示更加触动人心,作为历史的一个侧面优秀地营造了历史的厚重感。
在电影的前半段,故事主要围绕女主身边发生,作为家庭主妇的她多半时间居于屋内,而房间里的家具、内饰与人物之间的空间安排隐隐地给她套上了一层枷锁。就算处于户外,层层叠叠的社区环境与来来往往的行人也无形之中将人与小社会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当女主独处时,她才会拾起从小到大的爱好:绘画。这是她唯一与“普通”的教条背道而驰的瞬间,但每次总会伴随他人的介入而重新回到那个日复一日的日常中。具有强烈绘画风格的背景美术则处处都提示着某种既视感的存在,勾起观众对电影开头那副获奖油画的追忆与思考。同时,作为吴港的居民,女主在田地上时时刻刻都能望见湾内停泊的各类军舰。在军国主义的宣传下,一介村姑朴素的爱国热情被扭曲、嫁接到战争的兵器上,通过这种方式强化灌输而来的认知,甚至影响到了本人的绘画爱好,曾经跃动于纸上的白兔如今也被军舰所替代,难怪战争末期大和号仿佛成为日本军民的精神图腾了。而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有一处表现颇为传神。当日军飞机与美国飞机在吴港上空对峙时,防空炮发射后带有各种标识色的爆炸烟尘,与战机在空中交火掀起灰色的硝烟就仿佛在画板上点染的颜料,而最后更是出现了一只无形的手拿着画笔在蓝天上肆意挥洒。战争对女主这样的普通百姓而言一直是被刻意回避的话题,剧中偶尔插入的战时歌曲也是以“和平”作为标榜,如果说肉身躲进防空洞中就能够躲避空袭的轰炸,那始终让自己投身于某些行为而刻意不让自己思考战争的方方面面,就是在精神上对战争后果的保护性回避。战争并不会如自己所愿仅仅停留在白纸上绽放点点花朵,只会带来燃烧弹和断壁残垣。实感的切身体会对普通民众精神上的冲击远远胜过一切宣传口号,而遭受蒙骗的百姓只会在国内国外两方面的重担下孤注一掷地将信念寄托于满目苍夷的日常,用苦行僧式的行为在渐渐恶化的“普通”下苟活,承受生命中越来越难以承受的痛苦,希冀于自己过去、当下、未来受过的苦能够在最终之日到来时全部得到偿还。这种近乎宗教性质的环境将终战日塑造成了神祗般的存在。与此同时,文字运用的种种细节之处在本作中作为考据详实的标志体现了制作人员的匠心。战争时期的通告文字中很明显出现了大量汉字+少量片假名,而且所有汉字保留了简化前的模样,读音与注音也恪守早期的标准,而到了投降之后片假名被替换为了平假名,英文也出现在日文的上方作为更高优先级的表述。不仅如此,战前战后行文方式,尤其是句式上的变化极为显著,而通过女主与青楼女子的交谈也可以察觉,青楼女子虽然没怎么受过教育但对片假名的熟悉程度高于平假名。配合随时穿插于叙事中的战时小曲,这些细微之处完全可以模糊化而不失历史韵味,但保留下来则更显一种历史题材的责任感。
在分镜与构图上,本作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画面中的人物整体呈现较小的姿态,而且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较短,同框中也很少会出现仅有一个人的场面,基本上都为多人聚在一个场所。共性上的“小”姿态笔者认为具有弱小,无力等隐喻在。军国主义下的个体本身意义被消解,只有依附于潮流才能勉强感知到自我、存活的实感。潮流的诞生利用了当时社会的村镇聚居背景,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巧妙地伪装成反动思潮的依凭,从而以“普通的日常”来束缚一般群众。但朝夕相处的熟人带来的依靠与温馨显得如此真实,以至于这份染上阴翳的普通日常成为了众人心底最后一条防线,拼死也要守护住。在这样的思维下有意识的抱团就理所应当,而画面上的表现也在印证这一点的同时强化了这场战争中对人的脆弱性与社会性的反思。
而提到剧情设计,本片最鲜明的特征即类似“纪录片”的视角,刻意摈弃说教、思辨类的内容,专注于记录发生的一幕幕。在军国主义的背景下,“宪兵队”作为与百姓生活格格不入的特色产物之象征只在电影中段出现了一次,而与之关联的剧情也是在紧张中略带一丝荒唐与戏谑;相比较而言,军舰、防空炮、水兵等等要素更常出现于画面中,成为可与百姓普通日常融为一体的部分渗入到生活中。此外,本作也安排了女主曾经的小学同学在长大担任青叶号船员后因机缘巧合来到女主家过夜的剧情。种种迹象都表明军国主义在最基层都得到了广泛响应,战后的种种历史记载亦证明军国主义思想得到了国民全面支持。《冈村宁次回忆录》第二篇补遗中提到:“在日本国内进行这种演习时,到处得到居民、村公所和在乡军人等的照顾,它们让部队到家里住宿,做饭等事也由家人包下来,不让士兵动手,体贴无微不至。在演习地的沿途小山丘上站满看热闹的人,一位满面胡须的老农自豪地喊着‘在俺萝卜地里放大炮了!’这是日本东北地区的纯朴民情。在南九州进行大演习时,一般国民热情款待军队的情景更令人难忘。不过这里想要指出,如果我们甘于领受全体国民的善意而习以为常,到战场上也强迫要求当地居民象在日本国内一样,那就难免招致当地居民的恶感了。”[3]相较于义正言辞的批判,或是故作深沉的反思,直面群众中广泛的顺从这一叙事在展现军国主义思维的荼毒之深与麻痹之强的侧重点上由直接揭露思想的毒害转为“病症”的揭露。
围绕女主的剧情安排同样可圈可点。在前半段交代女主身世时,不同于常见的社会题材作品,钟爱选取社会底层人士作为主人公,本作的女主有着相对而言更为优渥的家境。这一点不仅局限于童年时期,因为包办婚姻出嫁到吴市后,新的家庭同样有着类似的环境。另外,丈夫就职于海军法务部,岳父就职于海军工厂,这样的设定让女主眼中的“普通”多了一分值得玩味的意义,普通取决于维持自身存在的“容身之处”上,而这个容身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军国主义环境的。在不自觉中,女主的人生已经与军国主义的发动机深深地绑定在了一起,成为了罪恶的推手。与德国的情况稍有不同,女主并未在异化的道路上走向“完全听从上级指挥”并失去人性,更倾向于主动削减思考与共情的深度以逃避现实。而这种软弱性契合了逆来顺受的日常,无形之中更是增添了某些类似底线一般的事物。因为还有更需要守护的事物:家人,友人,屋子,围绕“几个人”的普通生活,所以一定会拼尽全力去维护,其他方面的底线就能够一退再退。
“容身之处”的建构有三个标志性的节点。第一处是与丈夫从陌生到交心。初入亲家的女主直面陌生的环境手足无措,家人也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持,以至女主不堪压力回乡省亲。而解开心结的契机在夫妻二人于田野上眺望湾内军舰时的谈话与共同挖掘防空洞时的并肩劳动。第二处是女主用岳母的私房钱去黑市买砂糖无意间遇上青楼女子,在交谈中了解到完全有悖于伦理纲常的思想,并被青楼女子一句“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谁都总是没有归宿”打动。第三处是偶遇长大后成为水兵的小学同学,感知到了时间的变迁和丈夫对自己的隔阂,并因为这种心理上的感知而真正地成为了家庭的一份子,对容身之处有了决绝的态度。正是由于上述潜移默化的影响,失去姑姑女儿之后的大段时间内女主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这是无法逃避的血淋淋的事实,而在此之后生活非但没有变得更好,美军的空袭更是直接将燃烧弹投掷进木制房屋内,这时女主歇斯底里般地大吼,抱着牺牲的觉悟去扑灭火苗,反映出自己给自己划定的“容身之处”无情地破灭后精神上的失控。而在广岛核爆之前,女主与姑姑的和解更是着重强调了容身之处在战时环境下的重要性,并再次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寄托,但终战诏书无疑彻底摧毁了刚刚重建的容身之处,长时间的忍受全都付诸东流,压抑的情感最终总爆发。战败意味着自己过去坚守普通日常是无意义的行为,而从女主口中说出:“所以我们就只能服从于暴力吗?”更是体现军国主义毒害的点睛之笔。国家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有意识地搁置一边,人们将心思聚焦在如何过好生活上,而现如今终于体会到同样的苦痛后,信念的崩塌与数年来付出与承受一切的心酸配合近处美军的未爆弹,战争的苦难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有关“反战”还是“反战败”的话题在上映之初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争论的关键也在于“所以我们就只能服从于暴力吗?”这一关键性台词。支持“反战败”观点的人认为本作将日本普通百姓置于受害者的身份痛诉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苦难,而忽视了被日军侵占的别国土地上生灵涂炭的地狱景象。如果说吴市的一隅是世界上的角落,那中国、朝鲜、东南亚只有更多饱受日军戕害的无辜百姓,他们的血与泪远远胜过处于日本本土支持战争的百姓。而女主的话语也仿佛只有不甘于战败的愤恨和屈于美军暴力的痛楚。但实际上,笔者认为这一段落同样延续了上文中提到的“纪录片”视角,而对颇具主观意味的战争反思在表达上极尽曲折之能事。在女主说出上述话语之前,她在田地间提着水桶跌跌撞撞向上爬。而后穿插了终战诏书发布后居民区竖起韩国八卦旗的场景,随后女主先是经历一番心理斗争,而后怒吼:“从海的对面运过来的大米、大豆,我们是用这些东西做成的吗?所以我们就只能服从于暴力吗?”韩国国旗的树立侧面反映了也有许多被迫送到日本本土的外国劳工,因此前半句包含了如下的潜台词:日本是通过暴力才在海的对面征收供给国内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在军国主义的浸淫下,对日本百姓而言海的对面是等待本国军人去教化的异端,大和民族是相较而言高等的民族。可事实却是日本普通人的生活是对他们的敲骨吸髓得来的,实质上是他们供养了自己这破碎不堪的每日。正是由于日本自身对他国实施了暴行,所以最后只能落得同样被暴力征服的下场。而关于日本百姓是否有自我判断能力以及在洗脑之后是否对战争负有责任,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传导的无自觉、永远不能被宽恕的恶,即使是被迫的承担却也难逃其咎。但在责任的追究方面,“军国主义”本身以及狂热分子,始作俑者需要被消灭,而如同整个体系的毛细血管般存在的每个普通人需要彻底的“反思”。这并不是如同赎罪券那样宗教意义上对原罪的体外消解,好似付费在电影院观看完一部电影后就有了罪孽减轻的错觉。深刻的社会层面反省才能杜绝邪恶思想诞生的源头,而本作的反思意味在隐晦的传递下有些不近人情,情感的表达颇具误导性。实际上,在原作漫画中,原话是:“使用暴力使别人屈服,自己也将屈服于别人的暴力之下”。为什么刻意略去前半句,可以算是制作组针对日本如今环境的一种妥协。在右翼与左翼的夹缝中拍摄的商业电影困难重重,而本作又未尝不可视为当代日本对反战思想的一次极限试探呢?
很显然,这并非是一部适合国人观看的作品。历史的因素时时刻刻触动着我们的神经,从而难以与曾经的施虐者共情。但体悟潮起潮落中流离失所的窘迫与痛楚,在某些程度上也算人类内心共同的柔软之处。和平的日常是所有人的共同期望,故而当我们度过当下每一天的同时,也应该不时对这份“普通”背后的一切有所省察。
[1]张治忠,马纯红.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01):71-75.DOI:10.19411/j.cnki.1007-8606.2005.01.019.
[2]张路.符号学视角下日本动画符号系统建构与受众消费研究[D].吉林大学, 2020.DOI:10.27162/d.cnki.gjlin.2020.000100.
[3] [日]冈村宁次 著.冈村宁次回忆录[M]. 中华书局,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