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月何年初照人 :浅聊《唐诗杂论》Part 1

2019-03-23 21:45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这是笔者之前开群给爱好者科普时的口头文字笔录,所以会看到很多口语在里面,非专业人士,图个乐子,望列位看官海涵!)


关于人文与科普

人文这个概念就是人类文明或者人类的关于与人相关的文化,以人为中心辐散的东西,比如,类似于文学、社会学、或者说语言学这些东西都可以算到人文科学中间去。

而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技的一些知识的普及。既然是科技知识的普及,那么就是说我可以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一种语言,去把一些先进的知识或者说是一些已经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知识,能够让大众听懂;或者说能够让小孩子听懂。

什么是语文

第一次做的这个题目,是说古诗词中的月。所以这一块,其实严格讲算是文学这个方面的,也就是说算人文这一块,以人为中心辐散的东西,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那么以前听过我讲课的人就知道我会对语文这个词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下面我再重复一遍。

所谓语文分三个层次,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



语言文字就是指你去学这门语言,那么你就要去记里面的一些字、一些词汇、一些句法、一些文法。这些都是属于语言文字里面的,语法是包括文法那一块儿的。比如说一个字是什么读音是什么意思,它怎么写、它怎么用,或者说一个句子该怎么造才是对的。这些东西都是语言文字的层面,也是一个相对基础相对较低的一个层面。当然也会有比较高的层面,这个就是指你的词汇量和你对词汇掌握的灵活度。比如说同样的词汇,一个小孩子去用和莎士比亚去用,他可能用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语言层次,即语言文字的分层。
而语言文学是什么?其实文学与文字层面的区别在于文字更多在乎的是一种表意、是一种交流,或者说是有一种社会性质的,就是我们说的约定俗成,有一些普及性。而文学一定是个性化的。OK,你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到近代的复合型的文体,会有一些应用文。他是用应用文体写出来的一些文学题材。但是你要理解,只有具有创造性或者具有个性化具有这个人个人标签的东西,才能够算到文学研究的范畴中。比如说,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写信,有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书信题材的;有的人他写的散文是书信题材的。但是如果正常的写信就是“今天我要买什么东西”一类就只是一封信而已。也就是说你能写出来的,我能写出来的,大家都能写出来的,这种东西不能够算作是文学。文学必然是具有个性化的,即使他具有社会化的功能。比如说,有的时候有宣传的功能,或者有一些交际或者什么其他功能,但是他还是个人化个性化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徐志摩的《爱眉小札》?他写给他最后一任妻子陆小曼的书信集。眉眉或者爱眉,是他对陆小曼的昵称,就是他说她的眉毛好看。他给她写的东西就是极尽肉麻之能事。但是为什么这算文学?因为说句良心话,与其说这是写给陆小曼的,不如说他只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一种热情、火热的激情这种东西。而只要一读,你就会觉得,这就是徐志摩的东西,而不是任何一个其他人。类似于就是说,近来有人去整理一些文学家的日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季羡林的日记。他那里面的用词用语就相当日常随意,跟现在的一些比如男生发的一些朋友圈,其实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什么去看女生的腿啊这种,那种东西其实不能够算到文学中间去。因为那种东西是比较社会化大众化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去真正看季羡林的作品,他是一个非常牛逼的人。他是在清华和北大都待过的一个人,语言学大师,文学家。他的散文,其实是我非常喜欢的那种类型,但凡做学术的人写的东西干货很多,并且相对而言比较有文化底蕴。
第三个层面语言文化。每个人用不同的语言,甚至可以这样说吧,每个人即使用一种语言的话,你其实是自成一套语言系统的,比如同样一个词,我讲你这个人真的很豪爽。也许在一个人那里是一个褒义词在另外一个人那里就是一个贬义词。而文化虽然一般的是指群体现象,比方说,说中文的人,他就会有一定的思维模式。说德语的人就会有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再比如说,如果说会德语会法语,你会发现法国人日常交流中,他的情绪情感的词汇量出现的频率是比德国人要丰富的。德语中是没有那么丰富的表达情绪或者情感的感性词,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理性。而如果说,你会俄语,你会明白比如他有个词叫Судьба,是命运的意思,这个词基本上他们天天随时随地会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俄罗斯这个民族本身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民族。他的语言文化相对而言有点形而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形而上是什么意思,就是那种比较抽象的、比较不那么具体的,相信有一个统一的东西规律在里面的,也比较比较虚无缥缈,他们思维比较虚无缥缈,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民族容易会有这种思维模式,而中国人爱说什么,吃了吗,为什么,因为我是一个农耕民族,而且我们是有自然的屏障在我们的土地周围,是拥有安全感的。那么我们更关心的是衣食住行,怎么样能过得好。这个就是一个所谓语言文化层面的问题。

接着讲到人文,就是说一些人类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字也好,文学也好,文化也好,其实是一些文化,主要是文化活动。


那么,今天讲的这个东西是文学。第一个题目说的是古诗词中的“月”。

我为什么选这个题目,我是要开一个,当时觉得,从文学切入最好切。后来我就发现,脑子里第一个想到就是《春江花月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前段时间被我身边好多人看的“古诗词大会”洗脑,他们那个诗词接龙,我当时脑子在想,为什么没有人把《葬花吟》啊、《代悲白头翁》啊、《春江花月夜》啊、《桃花吟》啊,这东西就搞进去,那样又都是长诗,并且里面不停出现这些关键字,不是很容易赢吗。所以可能有点被《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洗脑了,然后就会想到古诗词中的“月”,然后就觉得我给自己挖一个大坑。

这个切入点可以从象征意义来讲,但是你会发现,如果你去找的话,会发现网络上论文挺水的,所以说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切入。

我大概是用三本就是我认为的非常非常极致的名著来展开这个话题。


第一个想讲的是闻一多的《唐诗杂论》。这里简要介绍一下闻一多,首先,闻一多你们不需要了解太多,只需要知道他是民国时期的人。第二点知道,这个人,其实一个有血性的人,他最后是因为你们知道的一个知名的作品《最后一次演讲》而死,这部作品是为李公朴创作的,李公朴是被国民党暗杀而死。当时他做完这个讲演就立刻被国民党也暗杀了,闻一多就是这样一个很有血性的一个人。第三点,他在大众中流行是因为他的诗,《红烛》《似水》类似于这些。但是实际上闻一多最最高的成就,就我个人看是《唐诗杂论》这本书。这是这本书的人是把当时就对唐诗的品评。以他的个人的一种美学观点发挥到了极致。然后他就是那种非常非常难得把文学创作以及学术做的都很好的一个人。这也是我最欣赏的那种类型。我讲的第一篇就是选自《唐诗杂论》的《宫体诗的自赎》,顾名思义就是说宫体诗如何发展然后拯救自己的一个历史进程。

想看到更多有趣的内容,请搜索——

微信公众号:老碧的知识摊子


江月何年初照人 :浅聊《唐诗杂论》Part 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