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永生主义(1-2-3-1)——为什么追求永生或厌弃生命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022-02-02 14:49 作者:实在界的马奎尔  | 我要投稿

1-2-3-1.永生主义(Immortalism)

  • 代表人物西西弗斯(Sisphos)

  • 场域论上是可住的物质/灵性世界(liveable home)。永生主义者对这个世界有两种看法,无论是哪种永生主义者的生命形式都能在此延续。一种是认为这个世界背后有一个大他者,而这个大他者使我从中涌现,那么我的涌现必定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一定会涌现第二次;另一种是一种唯我论,认为这个世界背后没有大他者,我就是世界本身,在我自身中存在着一种本体性机制使我涌现与消散,因此我的再次涌现也是必然的

  • 本体论上是可朽的(mortal)与不朽的(immortal)的对立。在古代神话中与不朽有关的事物往往是消费性与转瞬即逝的,而与可朽有关的事物倒是持存的。因为与不朽相对应的内部意识结构/内时间性是一瞬间与在当下的,而与可朽相对应外时间性却是符号学拟制出来的想象

  • 认识论神圣体验与凡俗的对立我的生存体验所调和。我的生存性体验会通过去思绝虑,静坐,冥想等活动防止自己导向凡俗,运用身体的成瘾性机制带来代偿性的激烈快感是自己导向灵性体验,两者结合使我的生存性体验更为扎实

  • 目的论上追求的是生活的延续,而非生命的延续。人类追求永生不是一种生物学上的本能,而是一种符号学上的本能,因为人类意识的载体不仅限于脑和神经,还以整个宇宙/所有的存在未载体,意识在本质上是宇宙/所有存在的局部化,其中包含着主体间的关系网络。因此对于死亡的恐惧/对永生的追求,不是出于对肉体/主体性消散的恐惧,而是对主体间关系持存的追求。由此,永生主义会从个人的唯我论走向一种集体的唯我论,即家族主义,想要所有与自身有关系的人都永生。若这一情况发生,那么维持亲缘关系的代际差异将会消失爱欲体系中的禁令也就会崩溃,而人类就会堕入一种循环的享乐机制尽一切方法使自己获得享乐


【主义主义】永生主义(1-2-3-1)——为什么追求永生或厌弃生命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