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3月13日【常识午餐】

2023-03-13 12:18 作者:公考李梦娇  | 我要投稿

1. (单选)卜骨和卜甲是古代占卜器具,先民以其推测吉凶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上面钻出孔洞的形状

B.甲骨被水浸泡后的表面条纹形状

C.甲骨被敲碎后的碎片形状

D.甲骨上面灼烧出的裂纹形状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人文-传统民俗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古代占卜相关知识。

第二步,“占”意为观察,“卜”是以火灼龟壳,古代先民使用甲骨进行占卜,需先取材、钻凿、再用火灼烧甲骨,古代先民根据灼烧形成的裂纹形状预测吉凶福祸。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中国古代占卜时主要用的是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是最早发现者,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2.(单选)以下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解释错误的是:

A.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B.国民生产总值中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C.国民收入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也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而只计算净产值

D.社会总产值既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也计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经济-经济名词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名词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物质生产部门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财富的国民经济部门的总称,如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指不直接生产商品或剩余价值的部门,如国家公务员,政府雇员等的劳动。社会总产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的价值,它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不计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地域概念。

B项: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

C项: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国民收入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也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

 

 

3.(单选)DNA检测技术的应用为执法部门侦破案件起到重要作用,有效地减少了错案的出现。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DNA是一种遗传物质,同一家族每个人都相同

B.DNA是一种蛋白质,每个人都不同

C.只有染色体才是遗传物质,父子之间一模一样

D.DNA是一种遗传物质,它可由亲代遗传给子代

【答案】D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科技-生物医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DNA相关知识。

第二步,对比选项,DNA是一种遗传物质,多数生物的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DNA可组成遗传指令,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由亲代传给子代。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是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DNA是完全相同的,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决定了DNA的多样性。

B项: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分子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核酸,不是蛋白质。作为染色体的一个成分而存在于细胞核内,主要功能是储藏遗传信息。

C项:染色体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的组合,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人体23对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父子之间不会一模一样。

解题技巧:本题适用排除法。根据可能性优先原则,A、B、C三个选项中出现了“都”、“只有……才”这样表示绝对表述的词语,故排除。

 

 

4. (单选)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原料、人工等成本大幅攀升,很多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是成本推动型的,还有些是周期性的。这种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做法符合: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要求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要求

D.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

【答案】A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政治-哲学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常识。

第二步,题干强调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成本推动型的结论,获得对市场的客观认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原理,这就需要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事物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曲折性的统一,与题干无关。

C项: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与题干无关。

D项: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本身包含的内容很多,如物质决定意识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辩证认识论的方法论等。D项过于笼统,与A项对比不够具体,故不当选。

 

 

5.(单选)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C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历史-中国史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

第二步,大臣从坐而论道变成群站,再变成跪着说话,从坐到站再到跪的演变反映了大臣的地位逐渐下降,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反映出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朝着中央权力逐渐向帝王集中的方向演变。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题干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属于无关选项。

B项:题干没有体现内阁制度,属于无关选项。

D项:题干没有体现丞相权力的分割,属于无关选项。

 

 

6.(单选)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命令文书的运用,说法一定错误的是:

A.皇帝即位或驾崩,须昭告天下,颁布“诏书”

B.皇帝封赠五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颁发“诰命”

C.开馆修书、修史,大都先由皇帝颁发“敕谕”

D.皇帝册立皇后、三公长官,颁发“册书”

【答案】B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人文-人文其它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古代命令文书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诰命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从宋代开始,凡文武官员的迁改职秩、追赠大臣、贬乏有罪、封赠其祖父妻室,都用诰命。明清沿用,五品以上官员授以诰命,六品以下(含六品)授以敕命。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如皇帝的即位、退位或驾崩等。

C项:敕谕是皇帝针对某时某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向特定地区或部门公布的重要政策法令,以及对有关臣民下达的重要命令、要求和训诫等。

D项:册书主要用以册封王公后妃及祝告天地宗庙等。源于周代,魏以后改“策”为“册”,明清两朝被沿用。


3月13日【常识午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