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抑郁症大学生的故事

这是关于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案例及分析,我选这篇文章主要也是因为没有太多专业术语,你们姑且也可以把它当一篇故事来读吧,只不过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与此同时,我还保留了原作者大部分的话语并未作太大的删改,因为保留了大部分原作者的文字,才会让你知道你读的其实是较为严谨的论文而不是营销号的文案。最后在文末我还写了一些我本人的看法吧,真心希望你们也可以抽空看看吧。 一.案例 小齐, 女, 某大学某系2014级本科生, 瘦瘦高高的个头, 长长的头发, 给人弱不禁风的感觉。小齐性格孤僻, 总是独来独往, 极少与室友或同学交流。在开学初的全体新生交流会上唯独小齐未到, 老师多次给她打电话她始终不接。正式上课后, 小齐经常上课迟到, 听课没有精神;手机关机, 找不到人;方向感极差, 数次找不到教室;与室友的关系不好;更有一次因去一所寺庙与和尚谈论佛经而忘记时间错过了期中考试。 小齐第一次在新生交流会上迟到, 她给老师的感觉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没有集体意识和时间观念。但是, 当小齐在几次早、晚自习迟到, 加之打电话找不到她人后, 老师开始留心注意她。 当老师找小齐沟通时, 小齐说自己从小体质差, 容易疲劳, 当感觉累的时候会就地休息一下, 休息好了再动身做下一件事。经常迟到就因为总是感觉疲惫, 所以走路走的慢。老师观察到, 即使是天气寒冷的冬天, 小齐仍不停地冒虚汗。之后老师联系了小齐的家长了解情况。家长说小齐从小比一般孩子的体质都弱, 尤其是在高中时期学习压力大, 导致体质不太好, 其他一切正常。为此, 老师交代小齐的室友及班委平时多照顾一下小齐。经过一段时间的留意观察, 老师和同学们都发觉小齐行为异常。她经常闭着眼睛走路, 还不时坐在路边睡觉。小齐室友说她行为偏激, 不喜欢别人指责她的不是, 每天凌晨才睡, 白天起床动作迟缓, 经常在宿舍诵读佛经, 如《往生咒》、《大悲咒》等。 性格孤僻、行为偏激、精神萎靡、失眠嗜睡……小齐的种种表现都指向精神分裂或抑郁症倾向。带着诸多揣测, 老师在小齐宿舍发现了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以此坐实了小齐为抑郁症患者。 当确定小齐患有抑郁症后, 老师立即联系小齐家长确认此事。老师把小齐近期在校的一系列异常举动如实告知她父母, 并询问小齐是否患有精神上的疾病。刚开始家长始终坚持说小齐身体健康, 只是因为高三复读学习压力大才导致的体弱多病, 孩子并没有其他疾病。在老师多次追问后, 小齐家长才承认自己的孩子患有轻度抑郁症, 曾有过住院治疗的病史, 直到现在仍需持续小剂量药物治疗。老师要求小齐家长近两天务必到学校一趟, 方便学校对小齐的情况做进一步了解。可就在老师与小齐家长联系后没几分钟, 班委说小齐没有按时参加下午15:00的期中考试, 且手机关机找不到人。老师即刻再次联系小齐家长, 把情况如实告知他们, 并要求小齐家长尽快处理好家中事务到学校一趟。在此期间, 老师与班委不停联系小齐, 希望能尽快知道她的所在。在一两个小时的焦灼等待后, 小齐终于发短信告诉班委说自己在寺庙与和尚聊天忘记了考试, 说现在马上回校。当晚19:30分左右, 小齐才安全返回宿舍。 第二天一早, 小齐在室友的陪同下来到老师办公室。小齐对错过期中考试一事并没有很重视, 觉得既然错过了那就申请补考, 并不是什么大事。小齐告诉老师她信佛教, 每当觉得自己精神不好, 自身调整不过来时就想去寺庙诵经礼佛, 只有到寺庙的坏境中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当得知父母已经来到学校后, 原本萎靡不振的小齐突然间大发雷霆, 质问老师凭什么背着她把父母叫来学校。 小齐的情绪如此起伏不定, 这也正是抑郁症患者的典型表现之一。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换上抑郁症的?在老师与其父母的交谈中, 慢慢找到了答案。 二、对于小齐抑郁症形成原因的分析 1. 原生家庭环境问题。 与小齐父母交谈中, 老师发现, 小齐父母都是生意人, 少有时间在家陪孩子, 经常留小齐独自在家, 对小齐的关心不够;父母对小齐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平时对小齐责骂较多, 鼓励较少。尤其其父亲脾气急躁, 容易发脾气, 导致了小齐的胆小不自信, 性格越发内向, 不善与人交流;此外, 小齐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不是很理想, 小齐从小到大经常看到父母因为生意场上的事情吵架, “家”在一段时期内, 对小齐来说就代表着“父母吵架的场所”, 这使得小齐极度缺乏安全感。 2. 社会风气问题 不可否认, 如今社会上有很多不正之风, 如请客送礼之风、好胜攀比之风等, 这些不正之风渗入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大人之间比孩子、比工作、比地位……孩子之间比家长、比花销、比妆扮……每个人都卯足劲地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生怕被周围的人比下去留了面子。有攀比就会有心理落差, 有心理落差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如此产生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在这种不正之风中的影响下, 每当小齐的表现不如意时, 小齐父母就会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之类的话, 小齐无疑成了家长之间攀比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3. 自我性格特点 家庭教育方式和社会风气的共同影响, 形成了如今小齐内向、孤僻、敏感、好胜的性格特点。为了让父母多夸奖自己, 小齐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成绩一直排名在班级前十, 但高考失误给了小齐致命一击, 看到周围同学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而自己没能达到父母的期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小齐一直郁郁寡欢。此外, 高中生情窦初开, 男女生情感问题没能得到妥善处理, 因小齐高考失误, 小齐的男友选择和她分手, 致使同学间心生怨念从而加重小齐的心理负担。加之复读一年学习压力比之前更大, 一系列的情绪没有得到良好的调节导致心情郁结, 小齐最终患上一定程度的抑郁症, 不得不中止复读, 休学一年住院治疗。直到现在虽病情减轻但仍没有完全康复。 三.后续 按照学校规定, 患有精神异常的学生应办理休学手续, 回家治疗, 待康复后方可返校继续完成学业。但小齐本人一再坚持不愿休学, 并保证自己日后会遵医嘱吃药, 上学期间谨遵校规校纪绝不迟到早退。就此, 学校老师陪同小齐及其家长到市精神病医院对小齐症状进行再次检查。检查报告确实表明小齐患有“伴有精神上的抑郁症表现”, 但心理测试正常。学校最终决定, 如果小齐一再坚持继续上学, 必须由小齐母亲留校陪读, 照顾小齐起居、负责小齐在校一切安全, 定期带小齐去医院检查, 坚持药物治疗, 并且保证以后上课严格遵守校规校纪, 不得无故旷课, 务必保持手机畅通, 否则只能办理休学。 经过此次事件后, 小齐请假回家休息一周, 返校后, 小齐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再也没有出现上课迟到现象。上课认真听讲, 放学直接回出租房让母亲照顾, 同学们也没再遇到小齐闭眼走路或在路途中睡觉的现象。老师不定期会找小齐交谈, 了解其生活和学习状况, 并交代班委平时多关注小齐, 对她多点关心与照顾, 希望同学间的友谊能让小齐感受到温暖, 让她慢慢学会沟通。 本人的一些话 这一篇文章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了,那其实在现实中也是会有一些失败的案例的。比如我在我大学期间听过的一件事,但是因为时间有点远了具体细节不太记得了,在这里可以说下。就是在我校曾经有一位学长(比我大几届),他也算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别人眼中的孩子的那种:学习成绩优异、家庭条件也蛮优越的(据说是富二代好像),同时担任着学生会会长。那不知道他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还是其他原因,突然之间就从宿舍里跳楼自杀了,反正就是很突然的嘛。当时警察啊,那位学长的父母啊都来了,也不知道学校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后面那位学长的父母就默默的把遗体带带走了,也没闹啊什么的。就这件事发生后,你们也懂的,校方肯定不希望这件事传得太开啊,后面就给压了下去。这是我从高我一届的学长口中知道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不过这样的事在一些初中啊,高中啊,也是不少的,突然的轻生这种行为,老师和同学根本就没有一点办法可以帮得上的。 当然,我还是比较肯定我们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的,因为学校给我们学生都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治疗室,可以免费预约。同时我们学生之间也有着关于学生心理的社团,可以供我们学生参加,只不过我觉得学生社团的手段有点偏形式主义了,我去过几次就没再去了,我感觉作用远不及去心理治疗室来得大。那看了几篇关于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文章,我觉得大学对学生心理的重视程度还是足够的,但初中、还有高中这类学校呢?我本人初高中都是在一个小地方念的书,小地方就意味着资源啊还有教育程度啊都会有所欠缺。我曾经还和一位心理老师沟通过,我有和她说我在初中时的班上见到过几位手上有血印的学生,也说了这种事在初高中并不少见,那位老师也表示非常赞同。那这样的事情在初高中到底具体有多少呢?和大学时的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呢?这确实无从得知,因为我所处学校的偏远,学校所配备的心理老师都没大学那么专业,至于他们会不会去做统计,这个真的不好说。 在这里我也是希望能有些人会去重视这类问题吧,那按我的理解,学生其实是处于社会压力的末端的,很容易累积而不容易发泄,你说一个成年人遭受到压力尚且可以逃避可以推脱,但一个学生有多大的能力和意识会这样做呢?当社会压力逐渐增大时,学生的家长以及学校的老师都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学生的,这是难以避免的。身为学生虽然不会理解来自身边的压力,但他们还是会感觉到的,当这种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再加上这位学生对自身有着较高的要求时,这种压力就会爆发出来。在这个经济发展不太好的时候,这种情况还是值得一些人注意的。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不希望他们和我这样遭受过一些心理问题需要慢慢解决的过来人一样那么痛苦,我觉得在这个年代任何善良和单纯都应该得到保护。 本文引用自知网上一篇《高校一起抑郁症学生案例分析》的文章 作者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