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浅显赏析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在艺术表达上下足了功夫。电影中很多场景的细节都非常有趣。青年李白与青年高适刚相遇时,场景基本遵从一明一暗,明亮时搭配二人高昂向上的情绪,而下一个镜头转暗景,情绪更加抒情(第一次的暗景应该就是李白埋葬朋友(-ι_- ))后面基本都是如此。而到第一次二人分别,第一次用暗景但抒发高昂情绪。后续基本都是如此(其中貌似有一次刚好相反)而后续李白功成名就邀请高适来到京城,高适走时门边刚好将两个世界隔开,李白为亮景高适为暗景。在影片中这二人的也处处都有相反的地方,除了每一次高适再见李白时的格格不入之外。李白对于自己的出身似乎并不看中,更多的相信自己的才华。而高适倒是经常将自己的出身挂在嘴边,比如总是在说的高家枪法,或者是他总是说自己对不起列祖列宗。而李白基本上都是靠别人的嘴说他的商人出身。除了这二人之外影片中三次长安城的出现。第一次二人初到长安城此时长安城一片繁华镜头直接给了一个全景俯视的视角将长安城繁华的样貌尽数展现。第二次区别于第一次镜头拉进给了一个较低视角的镜头,而当时安禄山出于将反不反长安城的威胁也暗流涌动。最后一次就是长安城已经是火海了,最后一次的镜头给了一个从下向上的仰视视角,而在前两次长安城镜头中并未出现的高适这次出现在了镜头的最中间,明显这次主角不再是长安城或者里面的李白而是高适,而实际上确实如此,后续的镜头基本上都是高适面部特写反应长安城的现状,或者镜头跟随高适推进,而在这之后时间线回溯回到了现实中这是高适毫无疑问就是主角了。其实影片中还有许多有趣的镜头,比方说李白罢官后来到梁园找高适,喝个半醉在石头沿上行走,是不是很像当时和高适在黄鹤楼的围栏上醉意沿行的桥段。而后者的李白积极入世,前者李白却要出世,在这两个桥段中后者为亮景前者为暗景,二者反差极强,不过前者的李白还摔倒一下,也许也是多了一丝岁月的沧桑。
这部电影在这方面的功夫下的足够多甚至还有溢出。比方说整部影片中多次出现月亮,除了在床前明月光的桥段中寓意颇深之外,很多地方对于我个人而言并没有想到很好的意向或者某种作用(当然也可能是我菜了(-ι_- ))。初次之外李白在木头上弹琵琶时身体旋转刚好与画面后放的胡姬舞蹈的旋转方向相反。而李白这时的诗句也多次提到胡姬。
除了这部分内容之外整部电影的音乐场景作画。人物动作(特别是裴剑与高枪的大戏)等方面都十分优秀,镜头的转换也相当自然。比如高适脱掉纱布后舞动长枪,舞枪动作做完人物想下插枪,手臂抬起,准备下落,引导观众视线向下。随后直接接枪尾落地的镜头十分干脆且富有力量感,配上优秀的音效可谓绝妙。而好的镜头转换可谓是好作品必备的。再比如,裴剑与高枪的打戏这个桥段镜头的灵活转换与引导好与差可以说是非常明显。
总的来说整部影片,对于观众的情绪调动我认为非常成功,在制作等方面也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人物塑造如果能有更多的文本将转变过程描述出来我想会更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