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避免远离褥疮/压疮困扰!
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欧洲压疮咨询委员会(EPUAP)将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压疮预防日”(Stop PI Day),旨在向社会和大众宣传压疮的危害,提高大家的认识。今年11月17日是“世界压疮预防日”,主题是“远离压疮,你我同行”。为支持“世界压疮预防日”这一活动,我们“伤口造口失禁”治疗小组,将带领大家聚焦压疮,走近压疮,揭开压疮的神秘面纱。

压疮又叫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ey,PI),俗称“褥疮”,由欧洲压疮咨询委员会(EPUAP),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及泛太平洋压疮联盟(PPPIA)《压疮/压力性损伤预防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将其定义为由于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所致皮肤和/或深部组织的局限性损伤,通常位于骨隆突处,但也有可能与医疗器械和其他物品有关。压疮本身并不是原发病,大多是由于其他原发病未能很好地护理而造成的皮肤损伤。具有发病率高、病程发展快、难以治愈及治愈后易复发的特点。

1. 力学因素 皮肤受压时间越长,发生压疮的几率就越高。压疮发生与组织耐受性相关,压疮不仅有垂直压力引起,还有剪切力、摩擦力引起,通常两到三种力联合作用所导致。而摩擦力主要来源于皮肤与衣服或床单表面逆行的阻力摩擦,即常发生于拖、拉、拽方式协助患者移动身体时。剪切力由两层相邻组织表面间滑行造成的相对移位产生,有压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与体位密切相关,常见于半坐卧位时。
2.皮肤潮湿或排泄物刺激。如皮肤长期受汗液、尿液、粪便等引起的潮湿刺激导致皮肤浸渍、松软,削弱其屏障作用,致使皮肤易受剪切力和摩擦力等损伤,增加其发生压疮的风险。
3.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与压疮发生密切相关,当营养摄入不足,蛋白质合成减少,出现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等情况,一旦受压,受压部位因缺乏肌肉和脂肪组织的保护而容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增加压疮发生危险。
4.感觉障碍。感觉受损可造成机体对伤害刺激反应障碍,保护性反射迟钝,如: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痴呆、服用镇静药物等。易导致躯体对受压部位疼痛刺激感知受限,影响自主改变体位的行为,躯体持续受压,增加其压疮发生风险。
5.高龄。老年人皮肤弹性降低,皮脂腺分泌功能退化,皮肤干燥、松弛,皮下脂肪萎缩、变薄,皮肤抵抗力下降,对外界环境反应迟钝,皮肤更容易受到损伤;另外,老年人行为活动受限,移动能力下降,皮肤组织更易受压,导致皮肤易损性增加,因此大大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
6.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因疾病的原因,实施诊断或治疗使用的医疗器械而导致的皮肤和(或)皮下软组织局部损伤,如吸氧面罩、心电监护、呼吸机、气管切开导管、矫正器具使用不当等,因医疗器械使用的部位产生压力和造成局部温湿度改变,进而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压疮。
除了以上危险因素以外,压疮还和精神心理因素、皮肤状况、体温、体重等息息相关。

压疮的易发人群有哪些呢?
殨益诺;压疮易发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脊髓损伤、重症患者、肥胖患者、姑息治疗患者、新生儿和儿童、手术室患者、老年患者、使用医疗器械患者。故对上述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加强压疮的预防及管理。
如何预防压疮的产生?
殨益诺;压疮的预防关键是加强管理,消除危险因素。如正确的体位转移、定时翻身、增加机体营养,护士要严格、细致、认真地落实患者的护理措施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 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可大大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这一共识虽经过全球研究证实,但并非所有的压疮均可预防,如某些患者由于特殊的自身条件使压疮发生(严重负氮平衡的恶病质),某些疾病限制翻身。那么除此情况以外,我们怎样精心、科学的护理才能将压疮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呢?
1.识别异常皮肤
推荐在每次体位变换的时候,要全面评估皮肤的状况,尤其是骨隆突处的皮肤,检查皮肤是否有指压不变白的红斑,是否有皮温异常、水肿、疼痛、变硬等表现。若使用夹板、约束带、牵引、氧气面罩等医疗器械时,要注意观察与医疗器械接触部位的皮肤及周围皮肤情况有无压力性损伤。对于指压不变白的红斑以往传统做法会给予局部按摩,按摩应用于皮肤无发红的部位。但经现代护理研究及实践证明,局部按摩会使骨突处组织血流量下降。因此应当避免以按摩作为各期压力性损伤的处理措施。
2.预防性保护皮肤
①为患者翻身时要注意避免红斑区皮肤受压,必要时给予减压敷料应用。
②若大、小便失禁,应及时去除污物并用清水或PH为中性的温和清洁剂清洁皮肤(注意:避免使用肥皂水或过度清洁);避免粉剂、油剂的涂抹;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长时间浸渍,也可在易受浸渍的皮肤部位使用皮肤保护膜。
③禁止使用滑动、按摩的手法按摩皮肤或用力擦洗易患压疮的皮肤,应使用柔软的棉布或毛巾轻轻蘸洗皮肤表面。
3.学会正确的体位变换
经常翻身是长期卧床患者最简单有效解除压力的方法,能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从而减少局部皮肤受压的程度。翻身频率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组织耐受度、移动和活动能力、皮肤状况而定的。
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每30分钟翻身一次,变换体位时一定要避免推、拉、拽等动作,大家可以根据视频的操作方法去练习。
4.进行营养评估,及时补充营养
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直接影响压疮的愈合和进展,若存在或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应及时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保证充分的营养物质摄入。如每天进食足量的水分、碳水化合物(米、面等)、蛋白质(肉、奶、蛋)及高维生素食物等。
5.鼓励患者早期活动
在病情允许身体情况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应尽早下床活动,因早期活动可降低因长期卧床造成并发症的风险,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若处于长期卧床状态,应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锻炼,预防压疮发生。
6.选择合适的减压工具
使用减压工具可增大肢体与支撑面的接触面积,进而缓解肢体受压情况。目前减压工具主要分为局部使用的减压工具和全身应用的减压工具。常用的局部减压工具:如翻身枕、靠垫、预防性敷料(泡沫敷料、硅胶泡沫敷料等)、减压坐垫、医用羊皮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