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瑞德瑞斯坦克发展史——一个科技发展缓慢的架空世界(1)

2023-08-28 22:05 作者:伊利汗国完者都陛下  | 我要投稿

本篇源自我的朋友的一个架空设定:一个科技发展耗时比现实世界慢了10倍甚至9倍的架空世界。 虽然设定还远远没有做好,但我已经随便捋了一条坦克科技线。反正就是个乐子,那不妨就在背景都还没明确的前提下先把科技线发出来给大家看看乐子吧。 无意讨论架空背景剧情,倒是很想跟大家探讨一下这种世界观:科技发展缓慢,新的引擎、新的火炮、新的机床、新的装甲制造技术等等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出现。但是坦克设计师们却并没有被放慢思维,他们在现有的科技背景下,竭尽所能的内卷,尽可能设计出那个时代科技背景下趋于极致的坦克。那么,将会有怎样复杂的演变史呢? ————————————————— (大家知道我也只会整点低创,见谅) 本篇中所有坦克型号都是在等同于otl一战的科技水平下设计出现的。 ————————————————— 瑞德瑞斯帝国(意为:红米)在第一次东方战争中见识到了所谓“铁甲战争器”和“陆地炮艇”对战壕强劲的突破能力。自此以后,世界各大列强,除了天帝国仍在鼓捣符文附魔,都开始研发自己的“陆地炮艇”。 瑞德瑞斯帝国称呼这种新型武器为:布罗尼(意为:装甲)。 (方便起见我仍以坦克称之) 彼时正值瑞德瑞斯帝国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出现了阿德拉尼安这位出身皇室的生物学家。尽管在瑞德瑞斯,阿德拉尼安算不上成绩最显著的科学家或生物学家,但是他是整个世界都少找的既是大科学家又是亲王的人。瑞德瑞斯帝国彼时处于一股“阿德拉尼安亲王热潮”中,这完全来自于帝国中央宣扬皇室权威的考虑而掀起。因此在亲王本人一时兴起的建议下,帝国以阿德拉尼安主攻的研究方向:膜翅目昆虫,命名了他们的新式武器,包括坦克、飞机、飞艇和无畏舰。 于是瑞德瑞斯以“蚁”作为装甲研究计划的代号。蚂蚁,在瑞德瑞斯语中,缩写为M。 ————————————————— 开山之作:M-113 V2 在“浅水重炮艇近地设计局”经过2年的开发后,交出了三款坦克设计。最终军方选中了第二款,称号为:M-113 V2。

M-113 V2坦克拥有30mm的正面装甲,12mm的侧面装甲和5mm的尾部装甲。他的车身上安装了一门活动范围较广的76mm速射炮(就是把陆军常用的76mm炮搬到车上)。车身侧面有两个可供人力调整角度的机枪塔和两个固定机枪口,车身顶部还有两挺机枪。坦克乘员10人,用铆钉的方式固定钢板。 这款设计开创性的创造了重点防护的逻辑:采用不同厚度的钢板,在正面布置最厚的钢板,而背面这可以布置薄钢板,以降低重量。 该坦克可携带108枚弹药,采用当时最为先进的陆地大型载具使用的6缸4L排量汽油引擎,功重比可达5.3kw/t。有三个前进档位,最大速度10.6km/h。 坦克设计总重20.71吨。 初期军方向杰涅重型车辆制造厂提供了设计局的方案,并订购了450辆M-113 V2坦克。在交货后,军方通过情报得知刻阿诺斯新式18mm口径反坦克步枪可以在150米距离上正面击穿M-113 V2。于是,又提出了增强装甲的要求。最终,浅水重炮艇近地设计局从德莱斯材料公司获得了新型钢材的配方,将所设计坦克的钢材从民用钢替换为装甲钢,从而在毫不更改设计的情况下使M-113 V2的正面无法被刻阿诺斯的18mm反坦克步枪击穿。这种新型号被命名为M-113 U,并被军方再次提供给杰涅厂,又订购了200辆。M-113U的订单还没有全部交货的时候,第二次东方战争就爆发了,这次瑞德瑞斯帝国参加了战争,这些坦克也就参加了战争。到战争初期,M-113U的订单也被完成。军方已经有了更好的打算,停产了M-113U。 M-113 V2坦克身上三条白色竖纹和两条黑色竖纹相间的图案是瑞德瑞斯帝国军徽。 第二次东方战争结束后,M-113 V2坦克全部退役。 移动炮塔:M-1 2051年6月7日,“浅水重炮艇近地设计局”根据主设计师的名字,更名为“莫德阿尔穆浅水战舰近地设计局”,并开始转型成为一个专业的陆地载具设计局。 该设计局被军方卖给杰涅载具集团,以便设计局能够直接为这一车辆生产界的垄断巨头提供军方需求的装甲设计。 莫德阿尔穆设计师的团队开始设计一款“真正强大的战争机器”。 于是,在淘汰了数款过渡型号后,M-1步兵坦克诞生了。

M-1坦克最引人注目、最惊人的设计就是一个可以自由旋转的炮塔。这是受到了战列舰炮塔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M-1坦克的车身上和炮塔上各安装了一门50mm火炮,从而提供了强大的对步兵的攻击能力。 M-1炮塔正面装甲30mm,侧面15mm,背面10mm,顶甲12mm。车身正面20mm,侧后面10mm。 M-1坦克的车身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地方。为了安置一门向前突出的车身炮,并让炮塔协调地“贴在车身的轮廓上”,M-1的车体正面装甲不是布置为平正的,而是中间向前突出的。

这一设计增加了车身炮在整个车上的空间协调占用率。但是,事实证明拖累了整个坦克的越野能力。 M-1坦克的另一特征在于车身尾部的“翘臀”。为了使战车的班长获得优秀的观察视野,车尾高高隆起,支撑起顶部的车长观察塔。车长可以从车尾部的舱门进入观察塔,还可以从车长观察塔操纵前方的机枪。 M-1坦克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使用了战列舰上的侧舷探照灯,尽管这仅仅是战列舰的副灯,却也显得过大,很不协调。该探照灯由车长在车长塔操纵。在引擎本身就不堪重负的前提下,M-1坦克的发电机不足以供应这个巨大的探照灯。因此,莫德阿尔穆安装了一个档位限制器,正常使用时这个探照灯不会开到最大功率。如果要将探照灯开到最大功率,需要搭配一辆摩托化发电机小车。开到最大功率的探照灯,能够在夜晚提供强劲而巨大的照明,同时也能吸引敌人强劲且巨大的集火。由于有两个档位可以调节亮度,前线对这一探照灯的反响不算差。很难说为什么莫德阿尔穆会使用这样一个巨大的探照灯,唯一的解释是他在海军待得太久了。 M-1坦克的载弹量达到180发,乘员5人,一名炮手,两名装填手,一名驾驶员和一名车长。坦克油箱容量540L。 M-1坦克采用6缸3.5L排量的引擎,有三个前进档,最大速度14km/h。他的越野能力和越壕能力差强人意,但底部装甲足以应付当时主流的反步兵地雷。M-1坦克的标准设计重量为10.44吨。 军方通过军事演习,测试了M-1坦克的性能。结果是M-1坦克具有非常优越的战术能力,远远超过M-113 V2坦克。不过,它仍然存在很多故障和不足,因此被戏称为“蚂蚁卵”坦克。因此,在收到军方提出的种种建议后,设计局不断改进M-1坦克的细节以致趋于成熟完善。军方向杰涅载具集团订购了1120辆M-1坦克。到第二次东方战争爆发时,已有876辆M-1坦克生产完成,成为瑞德瑞斯帝国的中坚突破力量。此后,军方又额外增加了280辆的订单。全部1400辆M-1坦克生产完成后,2054年2月起,M-1坦克正式停产。但她们仍将在正在进行的第二次东方战争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帝国工蚁:M-2步兵坦克 M-1较为昂贵的造价使他不利于战时生产。随着第二次东方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军方急切的需要一款可以更大规模生产的坦克。他们指出,M-1坦克的防护在战场上是过剩的。 莫德阿尔穆认为M-1的装甲防护无法抵挡新式的刻阿瑞斯20mm反坦克枪,然而在军方给出的回答里,M-1的正面完全能够抵挡20mm反坦克枪。莫德阿尔穆测试了M-1坦克30mm装甲的防弹效果,似乎并不能在100米距离上抵挡20mm反坦克枪。然而这与实际事实不符。在现场观摩后,设计师们很快就理解了原因:M-1坦克向前突出的车身自带角度,从而增大了面对反坦克枪时的装甲效果。这是一份意外之喜,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 军方明白M-1的侧面无法抵挡反坦克枪,但他们并没有要求增强M-1的侧装甲。相反,他们要求设计局提供一种更加便宜的坦克,他的正面装甲不必追求抵抗37mm反坦克炮,只需能够对抗20mm反坦克枪就足够了。因此,保留现有M-1坦克的装甲即可。军方指出,他们希望新的坦克获得更强的火力、续航能力,并要利用起来过剩的空间。重点是要便于生产。 于是莫德阿尔穆进行了一些改良后,提交了新的设计方案:M-2步兵坦克。

M-2步兵坦克的炮塔正面装甲为30mm,侧面装甲15mm,顶部装甲8mm。车身正面装甲为20mm,侧、底、后、顶面装甲10mm。相比于M-1坦克,侧面、后部和顶部的防护有所削减。 M-2步兵坦克的炮塔上安装了一门50mm炮,车身上安装了一门60mm炮。该60mm炮从巡洋舰上的副炮改装而来,使用特制的加长高爆弹,炮弹装药达到原50mm炮的2倍左右。 M-2坦克载弹量为120发50mm炮弹和80发60mm炮弹,引擎与M-1坦克相同,油箱容量下降到380L。坦克全重8.39吨,最大速度18km/h。依靠更快的速度,它能够越过更宽的战壕。 M-2坦克尽量做到性能上弥补M-1坦克的不足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重量和故障率,总体来说与M-1没有太大的区别。 M-2坦克共生产670辆。 越壕兵蚁:M-3越壕坦克 随着第二次东方战争的进行,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为了突破层层叠叠的战壕网,军方开始追求一种能在短距离加速到足够速度然后越过宽形战壕的坦克,以便越过和突破敌军战壕网。 莫德阿尔穆于2054年11月受到了皇帝本人的亲自表彰,获得上校军衔和“帝国战争设计师”的荣誉。设计局获得了荣耀、资金和杰涅载具集团的参股权后,设计师阵容大大增加,研究力量也十分强大。 很快,在测试了多种实验型号后,他们便推出了M-3越壕坦克。

M-3越壕坦克身形细长,车身前部和后部都安装了越壕铲。M-3坦克的炮塔与M-2坦克的装甲防护没有变化,仅仅是拉长了炮塔,以便在其中安装一门轻量化的76mm陆军炮。因为76mm炮占用大量空间,炮手和装填手的空间必须向下移动,因此坦克炮塔有一个较大的内部吊篮。为了提供足够的车内空间,M-3越壕坦克删掉了车身火炮的设计,只使用1门口径较大的火炮。 莫德阿尔穆对这一设计非常着迷,他断定,未来的坦克发展思路必然是安装一门尽可能庞大的短管榴弹炮,而军方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M-3越壕坦克的正面装甲与M-2坦克别无二致,而侧面装甲则削减到了10mm。相应的,底部装甲加厚到13mm。 M-3越壕坦克沿用了前部中段向前突出的设计。为了确保这种形状不影响越野,设计师们抬高了M-3的底盘。

尽管车身大大加长,但由于设计惯性,莫德阿尔穆浅水战舰近地设计局沿用了蚁系坦克5对负重轮的惯例,将负重轮的直径增大来适应加长的车体。 M-3坦克的引擎有所强化,是6缸4排量的大型引擎,以尽可能强化其起步速度,增强越壕能力。它的燃油储量为300L,最大速度15km/h,备弹量54发,乘员3人(车长兼驾驶员、炮手、装填手)。 M-3越壕坦克在全面削弱了侧装甲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备弹量,并缩短了车体宽度,从而使重量限制在8.21吨,保障了越壕性能。 M-3越壕坦克共生产230辆。第二次东方战争后,又生产了200辆用于对外出售。 帝国火车头:M-4越壕坦克 不管是拥有多么强大越壕能力的坦克,总会遇到越不过去而沟壑。为了解决这种无奈,2055年6月,莫德阿尔穆浅水战舰近地设计局在众多设计组的多种越壕坦克中,挑选出了新的设计方案:M-4越壕坦克,提供给帝国。

所谓M-4越壕坦克,就是在主火力、防护都没有任何增强的情况下,添加了更多同轴机枪、拉长了车体并修改了尾部车长观察区形状和空间大小的M-3越壕坦克改进型。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比M-3还要窄,而且更长。从备弹量、发动机到最大速度,都与M-3区别不大。车组人员仍是三人,重量也仅仅增加到了8.83吨。 M-4越壕坦克是帝国对堑壕战逐渐趋于沉迷乃至于疯狂的极端产物,为了越壕而生。 截止到第二次东方战争休战,共生产109辆。 战争工蚁:ST-9轻型坦克 第二次东方战争的北大陆战场上,阿尔库俄纽斯的克拉戴斯系列轻型坦克表现极其优良。在详细研究之后,帝国军方认为这类轻型坦克从设计思路到效果上都非常好。于是,帝国从盟友阿尔库俄纽斯处购买了克拉戴斯轻型坦克的设计图。但是该型号坦克尽管本身十分优秀,但是其中一些部件和引擎结构并不符合瑞德瑞斯帝国自己的工业界的尺寸标准。所以帝国很快委托拉肯汽车集团成立新的坦克设计局,称为“勒坚突击装甲设计局”,以克拉戴斯轻型坦克为蓝本,设计一款适合帝国生产的轻型坦克。拉肯汽车集团很好的满足了军方的需求,勒坚突击装甲设计局开始工作。在推出多款仿制品后,勒坚设计局最后终于鼓捣出一款非常适合瑞德瑞斯现有通用部件组装生产的新型坦克,称号为:ST-9轻型坦克。

ST-9轻型坦克的正面装甲从车身到炮塔都是15mm,侧面装甲10mm,后部、底部装甲8mm,炮盾20mm。拥有一个可以旋转的炮塔和一门37mm炮,还有一挺同轴机枪。坦克首上开舱门,可供进出,乘员2人。 ST-9备弹量104发,使用2缸4L排量的引擎,油箱容量100L,最大速度15.2km/h,保留了5对负重轮的瑞德瑞斯系坦克的惯有设计。它的发动机后部是部分突出外置的。 ST这一称号的来源十分有趣,必须归罪于阿德拉尼安亲王。他在研究蚂蚁时,将一种细小的臭蚁亚科蚂蚁命名为“蜂鸟蚁”,意为该种蚂蚁在蚁科里面就像蜂鸟在鸟类当中的地位一样,属于体型最小的一类。后来他又命名一种细小的胡蜂总科蜂类为“蜂鸟蚁蜂”,意为该种蜂在胡蜂总科里面就像蜂鸟蚁在蚁科当中的地位一样,属于体型最小的一类。ST是蜂鸟蚁的缩写。 ST-9是帝国军方最为钟爱的坦克,共生产了5800辆。在第二次东方战争中,他出现在各个战场。在战后,他被卖到世界各地。在内战中,他仍然是帝国军的主力装甲。 ST-9开始服役的时间与M-3坦克开始服役的时间相近。

瑞德瑞斯坦克发展史——一个科技发展缓慢的架空世界(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