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家族史:北条家

伊势盛时入关东
北条早云是日本战国时代早期的战国大名之一,虽然他以“北条早云”之名闻名后世,但是实际上北条早云生前并未使用过“北条早云”这个名字,他真正的名字乃是“伊势盛时”,亦或者是出家后的法号“伊势宗瑞”。
康正二年(1456年),伊势盛时出生,其父是室町幕府奉公众、备中伊势氏出身的伊势盛定,母亲则是幕府的政所执事伊势贞国的女儿。在江户时代,伊势盛时的出生年份被误认为是永享四年(1432年),这一年也是他的舅舅伊势贞藤出生的年份,因而在江户时代的军记物中,伊势贞藤经常被误记为是伊势盛时的父亲,或者干脆说伊势贞藤就是伊势盛时本人。
伊势盛时是伊势盛定的次子,由于其兄伊势贞兴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所以他的兄长应该在很早的时候就过世了,伊势盛时实际上是以伊势盛定的继承人身份活跃在幕府中。当时的政所执事伊势家地位显赫,代代都是作为幕府将军的乳父抚养将军长大,伊势盛时虽然只是庶流备中伊势氏出身,但是由于其父迎娶了京都伊势氏的女儿,因而地位也自然水涨船高。
文明三年(1471年),伊势盛时十六岁时出现在了备中国的荏原庄,这里也是备中伊势氏的根据地。伊势盛时在此地修筑了父亲的菩提寺长谷法泉寺,并在同寺下发禁制。当然,此时的伊势盛时压根就没想到,自己将来再也回不到备中国了。文明十五年(1483年),二十八岁的伊势盛时继承父业,成为幕府将军足利义尚的申次众,申次众是负责幕府将军与各地大名之间联络的职位,相当于幕府将军的秘书,虽然职务不高,但是地位却是非常之高。
在此期间,伊势盛时的姐姐、嫁入骏河国大名今川家的北川殿因为今川家的内乱向伊势盛时请求支援,因而伊势盛时才会向幕府将军申请前往骏河国。在江户时代的军记物记载中,文明八年(1476年)时伊势盛时的姐夫今川义忠战死,当时今川家陷入内乱,一部分家臣在扇谷上杉家的支持下想拥戴今川家庶流今川范满继承家督,伊势盛时在此时下向骏河国,还曾与扇谷上杉家的家宰太田道灌见面,最终约定在外甥龙王丸成年以前,由小鹿范满代理今川家的家督之位。不过,实际上在一次史料中,伊势盛时第一次在骏河国出现时已经是长享二年(1488年),所以第一次下向骏河国这件事应当是不属实的,伊势盛时也没有与太田道灌见过面。
长享元年时,今川义忠的嫡子龙王丸已经到了元服的年纪,北川殿这才会请求表兄伊势贞宗(京都伊势氏、伊势贞亲之子)与弟弟伊势盛时的协助。在伊势氏的运作下,幕府将军足利义尚认可了龙王丸继承今川家之事,因而伊势盛时才作为代官下向骏河国,协助姐姐和外甥夺回家督之位。此时的伊势盛时,年仅三十二岁。
龙王丸元服后取名为今川氏亲,但是今川家的局势仍旧不算稳定,因此作为今川家一门众存在的伊势盛时便只好留在骏河国稳定今川家的局势。在此期间,伊势盛时从今川家处拜领了骏河国下方庄的善德寺城领地,作为自己在骏河国的开销。与此同时,当时骏河国的邻国伊豆国是“堀越公方”足利政知的领地,伊势盛时在骏河国期间也出仕了堀越公方,拜领了伊豆国田中乡、桑原乡等领地。
明应二年(1493年)四月,幕府管领细川政元在京都发动政变,废黜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材,拥立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足利义澄出任将军。此时的堀越公方已经在两年前去世,其长子足利茶茶丸在父亲死后发动政变,夺取了堀越公方之位,杀害了继母与弟弟(足利义澄胞弟)。在足利义澄出任将军的同时,伊势盛时也打起讨伐杀害幕府将军母亲和弟弟的逆贼的大义旗帜,在扇谷上杉家、今川家的支持下出兵伊豆国。明应七年时,堀越公方足利茶茶丸自尽,伊势盛时彻底夺取了伊豆国,作为自家的根据地。
伊势盛时占据伊豆国时,关东的山内上杉家与扇谷上杉家正处于敌对状态,当时领有骏河国御厨以及相模国小田原城的大森氏原本从属于扇谷上杉家,但是在此期间却加入了山内上杉家的麾下。因此,伊势盛时在夺取伊豆国后,立即对相模国西部的小田原城发起攻击,夺取了小田原城。
在关东作战的同时,伊势盛时还时常以今川家御一门众的身份,作为今川军的总大将出兵远江国、三河国。日本历史学者黑田基树指出,伊势盛时此时的身份并不仅仅是一门众那么简单,从他多次在今川家的军事行动中担任总大将来看,当时的今川氏亲将伊势盛时视作自己的“家宰”,也就是家臣的笔头。伊势盛时虽然已经是拥有伊豆国与相模国西部广大领土的战国大名,但是他本人对这件事却并不抗拒。
不过,永正六年(1509年),当时山内上杉家、扇谷上杉家已经达成和解,要共同对付侵入关东的伊势盛时,所以自这年开始伊势盛时不再作为今川家的总大将活跃,而是在重心放在了经营伊势家的领地以及与两上杉的战争之中。
同年八月,伊势盛时响应与山内上杉家、扇谷上杉家敌对的越后国守护代长尾为景(上杉谦信的父亲)的邀请,出兵侵入扇谷上杉家的领地。由于扇谷上杉家的重臣上田氏背叛了上杉家投入伊势家麾下,导致扇谷上杉家的根据地江户城遭到了伊势盛时的威胁。次年七月,趁着伊势盛时侵入山内上杉家的领地时,扇谷上杉家对伊势家发起反击,一度攻打至小田原城城下,最终两家以议和告终。
可是,山内上杉家与扇谷上杉家一旦停止对外的战争,立马就开始了内斗。伊势盛时也再次借着两上杉内斗的机会,大举侵攻相模国中部与西部,于永正十三年(1516年)彻底占领相模国,成为占据相模国、伊豆国二国的战国大名。在此之后,伊势宗瑞继续发兵攻击房总半岛以及武藏国,扩大着自家的领地。
永正十六年(1519年),此时的伊势盛时已经将家督之位让给了长子伊势氏纲,卧病在床的他将自己隐居的领地让给了末子菊寿丸(北条幻庵),并在同年八月十五日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伊势盛时的一生非常传奇,他本是室町幕府的奉公众出身,只是个普通公务员罢了,但是他却抓住机会下向骏河国,并且借助今川家的力量开创了自家的家业,让伊势家(北条家)的威名传至今日。
奠基之人北条氏纲
北条氏纲出生于长享元年(1487年),是伊势盛时的嫡长子,元服之后沿用父亲的假名,取名为伊势新九郎氏纲。在伊势盛时侵略相模国时,伊势氏纲也在父亲麾下活跃,因而被委任为小田原城城代,管理相模国的领地。
永正十六年(1519年)四月时,伊势氏纲继承了伊势家的家督之位,四年后的大永三年(1523年)七月至九月期间,伊势氏纲将自家的苗字从“伊势”改为了“北条”,战国大名北条氏正式诞生。
北条氏纲时代,北条家陷入与山内上杉家、扇谷上杉家、甲斐武田家之间的战争中,与此同时,北条氏纲也不断地向武藏国扩张势力。大永四年(1524年),北条家夺取了江户、小机等地,甚至降服了山内上杉家的家臣胜沼三田家。为了抵御入侵的北条家,山内上杉家与扇谷上杉家、甲斐武田家缔结了盟约,又与以房总半岛为据点的小弓公方联手,组建起了针对北条家的包围网。
北条家的困境在享禄二年(1529年)时得到改善,这一年古河公方、山内上杉家接连发生内乱,北条氏纲趁机对扇谷上杉家发起反击。天文二年(1533年),小弓公方的支持者安房里见家与上总武田家相继发生内乱,北条家趁机介入,将势力延伸进房总半岛深处。
事件的起因,是里见家的家督里见义丰杀死了叔父里见实尧,里见实尧之子里见义尧便举兵与主家敌对,同时向北条家邀请援军,另外一方面,里见义丰也向扇谷上杉家求援。最终,里见义尧靠着北条家的支持击败了里见义丰,将其逐出安房国,夺取了里见家家督之位。里见义丰败北之后,逃至上总国依附岳父武田信清。可是上总武田家内部也分为支持里见义丰派与支持里见义尧派,再加上武田信清于天文三年(1534年)去世后,其子武田信隆与武田信应开始争夺家督之位,导致上总武田家也走向了衰弱,武田信隆在争权失败后,也向北条家派出使者请求支援。
另外,在此期间北条家与曾经的盟友今川家分道扬镳了。北条氏纲的父亲伊势盛时(北条早云)曾经是今川家的家臣,又是今川家前家督今川氏亲的舅舅,两家的关系非比寻常。然而,在今川氏亲、今川氏辉父子相继去世以后,今川家也陷入了争夺家督之位的内乱之中(花藏之乱)。北条氏纲在这一次内乱中支持寿桂尼一方的花藏殿玄广惠探,反过来另外一位栴岳承芳则与宿敌甲斐武田家结盟,成功地夺取了家督之位。栴岳承芳继承家督之后立即还俗,取名为今川义元,由于北条家在先前支援自己敌人的缘故,今川义元统治前期的今川家与北条家的关系急剧恶化,成为敌人,北条氏纲也趁今川家局势不稳之际出兵夺取了骏河国东部的河东地区。
天文六年(1537年)七月,扇谷上杉家趁着北条氏纲出阵骏河国时侵入北条家领地,北条氏纲在归阵之后立即马不停蹄地迎战扇谷上杉家。由于北条氏纲先前介入过房总局势的缘故,下总千叶家、上总武田家、安房里见家均对北条家派出援军,在北条氏纲的反击下,扇谷上杉家节节败退,最终连根据地河越城也被北条氏纲攻陷。
天文七年(1538年)二月,北条氏纲攻陷扇谷上杉家的另外一处据点,位于下总国的葛西城。此时北条家的领地已经极大地超过了伊势盛时时代,拥有伊豆国、相模国、骏河国半国、武藏国南部、下总国西部等领地,取代了上杉家成为当时关东最强大的战国大名。
同年十月,北条氏纲与古河公方足利晴氏结盟,同古河公方的敌人小弓公方在国府台展开激战,随后将小弓公方灭亡,北条氏纲也因为这个功绩,被足利晴氏封为“关东管领”,北条氏纲也将女儿嫁给足利晴氏作为正室夫人,依靠古河公方作为大义名分扩张势力。
天文九年(1540年),北条氏纲修缮了关东武士心中的圣地镰仓鹤冈八幡宫,宣示北条家的实力。修缮鹤冈八幡宫之事并非是北条家的义务,原本都是由镰仓公方负责,但是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镰仓公方被上杉家赶到了古河,导致鹤冈八幡宫在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半荒废的状态,无人打理。北条氏纲修缮鹤冈八幡宫的举动引起了关东武士的好感,甚至连山内上杉家麾下的家臣们也都纷纷给北条家捐钱,支援其修缮八幡宫。
不过,次年东日本闹起了大饥荒,北条氏纲也在饥荒中染上重病,于七月十七日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北条氏纲去世后,家督由嫡子北条氏康继承。北条氏康出生于永正十二年(1515年),幼名伊豆千代丸,大约在享禄二年(1529年)年末元服。此时关东的局势对刚继承家督的北条氏康来说并不算乐观,北条家虽然已经是关东最强大的大名,但是仍旧有许多家族对北条家虎视眈眈,尤其是被北条家驱逐的山内、扇谷上杉家,以及因为被北条家夺取河东地区而耿耿于怀的骏河今川家。
不过,对北条氏康来说好消息还是有的,在北条氏康继承家督的同年,敌人甲斐武田家也发生了政变,武田信玄联合家臣流放了父亲武田信虎,夺取了家督之位。再加上这年山内上杉家响应了信浓国国众海野氏、真田氏的请求出兵信浓国,导致武田家与两上杉家的关系恶化,给未来北条家、武田家的和谈创造了可能性。
天文十四年(1545年)八月,今川义元率军攻入骏河国的河东地区,甲斐武田家也响应今川家的请求出兵骏河,另外一边,扇谷上杉家、山内上杉家组成联军,开始朝被北条家占领的河越城进军。北条家迎来了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北条氏康无法两面作战,只得请求武田家作为中介调解,以割让河东地区为条件与今川家议和。
与此同时,山内上杉家、扇谷上杉家说服了古河公方足利晴氏与北条家破盟,在古河公方的号召下,早些年曾与上杉家敌对的北关东的豪强们纷纷派出军队前来参阵,古河公方、山内上杉家、扇谷上杉家组成了一支前所未有的庞大联军,包围了河越城。
在重重危机之下,年轻的北条氏康又将如何打开困局呢?
河越合战
天文十四年(1545年)十月,在武田信玄的中介下,北条氏康与今川义元达成和解。另外一边,面对在河越城下的数万大军,北条氏康也与山内上杉家家督上杉宪政接触,表示愿意以河越城无血开城为条件,换取守将北条纲成及守军的性命。不过,古河公方足利晴氏却坚决反对和谈,双方一致僵持到了次年四月,北条氏康再一次提出和谈请求,但是仍旧被足利晴氏拒绝。
此时在足利晴氏看来,河越城已经被围七月,眼看城破在即,根本无需与北条家和谈。待夺回河越城以后,古河公方与上杉家联军还可一鼓作气侵入南武藏,夺回先前被北条家夺取的城池,将这位“他国来的凶徒”给逐出关东。
实际上,北条氏康第二次提出和谈请求时,他已经率军抵达河越城附近了,当足利晴氏拒绝和谈以后,日本战国“三大奇袭”之一的“河越奇袭战”正式打响。不过,在一次史料中并未记载这次合战的具体经过与人数,只知道是北条氏康与守军里应外合,同时对联军阵地发起攻击,一举击溃联军。更详细的内容只能从军记物中窥得一二,但是由于这些内容并非是一次史料,并且存在文学创作的情况,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根据江户时代军记物《关八州古战录》的记载,天文十五年(1546年)四月一日,北条氏康率领八千人从小田原城出阵,抵达河越城附近的砂漥,此时关东公方足利晴氏、关东管领上杉宪政的联军人数大约有八万六千人。为了激励士卒,北条氏康故意显得不屑一顾的样子,对将领们表示上杉家不过是北条家历年来的手下败将而已,人数虽多,但是不足为惧。在出战以前,北条氏康故意通过关东豪强小田氏治的阵代菅谷隐岐守与足利晴氏取得联系,希望足利晴氏开恩放过河越城守军,但是被足利晴氏拒绝,联军还派遣成田氏等豪强率军两万人向砂漥进军,北条氏康见状后立即后撤,联军武将们纷纷嘲笑北条氏康是个胆小鬼。
在交战前夕,北条氏康派出忍者侦查联军的布阵,随后又悄悄地率军返回了砂漥。四月二十日,北条氏康将手下八千人分为四队,下令由第一队作为北条军前锋,负责冲散联军阵地,第二队则紧随第一队身后,趁乱掩杀敌人,待第三队发起攻击后,第一队再返回与第二队、第三队一同剿灭残敌,最后一队则作为预备队。
为了便于活动与防止在夜色中误伤友军,北条军脱下了重甲与马铠,将白色的布条系在铠甲上,还互相约定了暗语。北条氏康下令不许割取杂兵的首级,只要盯着敌方大将冲杀即可,氏康自己也挥舞太刀作战,如狮子般迅猛,连着砍倒了十四人。和联军遭遇以后,上杉军的旗本瞬间溃散,扇谷上杉家家督上杉朝定战死,难波田弹正左卫门、难波田隼人正、本间近江守、小野因幡守等三十余武将为掩护山内上杉家家督上杉宪政撤退战死。此时,河越城内的福岛左卫门(北条纲成)见到城下北条军的奋战,立即开城率军朝着古河公方的阵地攻去,足利晴氏麾下的簗田、结城、相马等武将纷纷弃主逃亡,足利晴氏也狼狈地逃回了古河御所,关东公方、关东管领联军共战死一万三千余人。
由于河越合战的具体经过并不明确,因而实际上这场合战是否属于“奇袭战”,不得而知。不过,所谓“日本战国三大奇袭”,其实仔细剖开分析,都没有军记物中那样传奇,是否是“奇袭”也都存在争议。“三大奇袭”的真正意义在于,这三场合战都改变了日本的局势与历史走向,“严岛合战”后,传统的西国霸主大内家衰弱,原本的小豪族毛利家取而代之,“桶狭间合战”后,有东海道第一武士之称的今川家衰弱,尾张国的小豪强织田家崛起。同样,“河越合战”之后,曾经关东的三位霸主中,山内上杉家、古河公方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再也无力与北条家抗衡,而曾经在“享德之乱”、“长享之乱”中活跃的名门扇谷上杉家更是直接宣告灭亡。
北条氏康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乘胜追击山内上杉家,一举夺取了松山城与岩付城,甚至开始将北条家的势力渗透进山内上杉家的守护分国上野国之中。上杉宪政为了寻求盟友,与信浓国的村上家、大井家结盟,但是这些信浓豪强却在武田家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根本就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自然也无力支援山内上杉家。
天文十九年(1550年),北条氏康发兵上野国,包围了山内上杉家的本城平井城,经过一番激战以后,北条军攻城未果主动撤军。天文二十年年末,北条氏康再度率军出阵上野国,并在次年三月攻陷上杉宪政之子龙若丸所在的武藏国御岳城,由于平井城也被北条军包围的缘故,上杉宪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北条家俘虏。龙若丸随后便被送往北条家后方,于两年后被北条家杀害。
眼见山内上杉家的衰弱已经无法逆转,许多原山内上杉家的家臣们纷纷改弦更张,转投至北条氏康麾下,上杉宪政本人也被近臣流放,平井城也落入了北条家的手中。在这之后,上杉宪政四处流亡,但是四处碰壁,最终只好向与自家渊源颇深的越后国求助(山内上杉家绝嗣时经常从越后上杉家迎接继承人)。彼时越后上杉家也已经衰弱,统治越后国的是原越后上杉家家宰出身的长尾景虎(上杉谦信),好在长尾景虎愿意接受上杉宪政的庇护请求,答应协助其返回关东。
另外一边,古河公方原本一直都是北条家的盟友,足利晴氏的继室夫人也是北条氏康的妹妹,二人之间也生有儿子足利义氏,就是玩《太阁立志传》时经常在小田原城外被玩家蹲点抢刀的那位。不过,由于北条氏康一直对足利晴氏施压,要求足利晴氏立有北条家血统的足利义氏为继承人,引起古河公方的不满,所以足利晴氏才会在河越合战时站到了宿敌上杉家的一方。
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十二月十二日,足利晴氏宣布隐居,将家督之位让给足利义氏,但是足利晴氏在两年之后却又与长子足利藤氏起兵反抗,最终连古河御所都被北条氏康夺取,足利晴氏也被押往相模国软禁,古河公方实质上灭亡。自“享德之乱”以来,古河一直都是“镰仓公方”的根据地,曾经的山内上杉家、扇谷上杉家、越后上杉家三家联手都未能成功夺取此地,如今却落入北条家的手中,足以见得当下的北条家,实力已经远远超过曾经的上杉家了。
与武田家的合战
北条氏康时代,虽然北条家仍旧拥戴足利义氏为关东公方,自家也以“关东管领”的身份号令关东群雄,但是北条家与关东公方的关系却同上杉家不一样,关东公方与关东管领不再是互相钳制的关系,而是完全变成了北条家的傀儡。
河越合战以后,北条家的主要精力依旧处在与上杉家残党的作战上面,不过后方的今川家与武田家却会让北条家不得不抽调兵力防御背后。与北条家一样,武田家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侵攻信浓国,而今川家的主要精力则集中于侵攻三河国,在三方利益互不冲突的背景之下,三家开始尝试缔结盟约。
在很多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北条、武田、今川三家结盟之时,三家的家督北条氏康、武田信玄、今川义元一同会面,互相交换了誓书。但是,历史上三国同盟却不是这样缔结的,三位大名也没有见过面,所谓“甲相骏三国同盟”,实际上是每家与其余两家分别缔结的。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十一月,在今川义元的妻子(武田信虎之女)去世后,武田信玄之子武田义信迎娶今川义元之女为妻,双方重新缔结了姻亲。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北条氏康与武田信玄结盟,次年武田信玄将女儿嫁给了北条氏康之子北条氏政。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北条氏康将女儿嫁给今川义元之子今川氏亲,两家也缔结了盟约。
永禄三年(1560年)九月,由于今川义元在桶狭间战死的缘故,越后的上杉谦信拥立原关东管领(注:北条家与上杉家均不认可对方的关东管领身份)上杉宪政南下关东。上杉谦信能征善战,侵入关东后便立即夺取了上野国,随后又侵入武藏国,由于先前上杉谦信上洛后从足利义辉处获得了出兵关东的大义名分,太田家、成田家等武藏国国众纷纷响应上杉家举兵。不仅如此,常陆国的佐竹家、下野国的那须家、小山家、宇都宫家、安房国的里见家也都纷纷出兵,加入到了上杉谦信的麾下。
面对来势汹汹的上杉谦信,北条氏康采取守势,在各处布置好防御后,退回了小田原城,同时请求了盟友武田信玄、今川氏真的援军。武田信玄为了牵制上杉谦信出阵信浓国北部,同时还请求北陆的一向宗骚扰上杉家的后方。不过,上杉谦信却未因此撤军,而是停留在沼田城渡过新年,随后于永禄四年(1561年)三月包围了小田原城。由于武田家、今川家都向北条家派出援军,上杉军又远道而来,因此上杉谦信不得不从小田原城撤军。在返回越后国途中,上杉谦信参拜了镰仓鹤冈八幡宫,正式继承关东管领职役与山内上杉家的家督之位,同时拥戴足利晴氏的另一个儿子,和北条家没有血缘关系的足利藤氏为新任关东公方进驻古河城。
可是,上杉谦信撤军以后便陷入了与武田信玄之间的川中岛合战中,北条氏康也趁着这个机会卷土重来,相继攻陷了许多在上杉谦信来袭时背叛北条家的城池,甚至将足利藤氏给驱逐出了古河城。先前投入上杉家麾下的关东国众们纷纷倒戈,再次回到北条家的麾下,上杉家在关东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弱小。
在上杉谦信包围小田原城的同一年,北条氏康宣布退位隐居,将家督让给嫡子北条氏政。氏康隐居的原因恐怕有二,其一北条家的盟友今川义元在前一年的桶狭间合战中兵败身死,今川家势力大为衰弱,其二前一年关东爆发了大饥荒,在当时一旦遇上天灾,人们都会认为这是领主不德导致上天降下天罚,北条氏康也因此引咎隐居。
永禄六年(1563年),北条氏康决定出征常陆国的佐竹家,他邀请了陆奥国的白河晴纲攻击佐竹家的背后,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渡过利根川,来到距离佐竹家居城太田城约四十公里处的位置。另外一边,上杉谦信得知北条氏康征讨佐竹家,不顾这年冬季的大雪强行出兵关东,袭扰北条家的后方,导致北条氏康不得不撤军回国,征讨佐竹家之事也不了了之。
虽然上杉谦信想要力挽狂澜,但是永禄七年(1564年)正月时,里见家在下总国的国府台被北条家击败,上总国、下总国落入北条家的手中,极大地打击了里见家的实力。不得不说,“甲相骏三国同盟”对北条家的帮助十分巨大,上杉谦信在这之后又忙于对付武田信玄,这导致北条家能够趁机偷城,上杉家在关东的衰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可是,永禄十一年(1568年)十一月时,东日本又发生了一件大事——“甲相骏三国同盟”中的一员武田信玄,与三河国的德川家一同瓜分了今川家的领地,三国同盟正式崩坏。北条氏康认为武田信玄狼子野心,决定与上杉谦信讲和,支援今川氏真,但是武田信玄却也不是泛泛之辈。
永禄十二年(1569年)六月,武田信玄出兵骏河国,攻打今川家旧臣富士信忠的居城大宫城。为了迷惑北条军,武田信玄特意派遣一队别动队侵入武藏国,佯装是武田家的大军,等到北条家在武藏国布置好防御之时,武田信玄却已经出现在了大宫城城下。尽管北条氏政立即向大宫城派出了援军,但是棋差一招,武田信玄已经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在北条军到来以前便攻取了大宫城。
九月十日,武田信玄率领的武田军包围了武藏国的钵形城,随后武田军迅速南下,在九月二十八日时抵达小田原城外。当年上杉军从武藏国进军至小田原城时尚且花了两个多月,而武田信玄仅仅只用了十八天,这让北条氏康、氏政父子根本来不及布防,只好向上杉谦信请求支援,希望上杉军侵入信浓国骚扰武田家的后方。可是,上杉谦信却以出兵越中国为理由,拒绝了这个提议。好在武田信玄也没有攻陷小田原城的打算,在城外烧杀一番以后,武田军便大摇大摆地撤军回国了。十月五日,武田军朝着西北方向撤军,得知此事的北条氏照、北条氏邦兄弟率军提前来到武田军返回的必经之路三增峠布阵。次日上午,北条军与武田军在三增峠展开激战,可是此时的武田军士气高扬,北条军根本就不是武田军的对手,最终也没能阻拦武田军返回甲斐国。
武田信玄出兵小田原城有些意味深长,北条氏康也经过这一场战斗认识到了武田信玄的厉害,同时也开始反思与上杉谦信结盟的必要性。
臣服织田家
元龟元年(1570年)八月,北条氏康染上重病,这让他开始着手准备安排自己的后事。次年四月,上杉谦信听闻北条家想要破盟,去信北条氏康,但是北条氏康却矢口否认。九月,武田信玄再次侵入北条家的领地,据说已经是重病缠身的北条氏康给儿子留下遗言,希望北条氏政在自己死后与上杉谦信破盟,重新与武田家缔结盟约(暂无一次史料证实此遗言,但是根据当时的局势,氏康会有此意也不奇怪)。十月三日,北条氏康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而后北条氏政立即与上杉家破盟,再度与武田家结盟。
元龟三年(1572年)闰正月,上杉谦信攻打武田家在上野国的石仓城,武田、北条两家立即组成联军出兵上野国,上杉谦信只好放弃攻城撤退。为了牵制北条家,上杉谦信向里见家和佐竹家抛出橄榄枝,但是两家却没有回应他。可以看出,北条氏康去世以后,越后的上杉谦信已经无力染指关东,只能专注于侵攻北陆的领地了。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怪事,一方面上杉家被逐出关东已久,许多关东豪强都与北条家结成主从,另一方面上杉谦信和北条氏康的越相同盟,让里见家、佐竹家这些铁杆反北条势力也与上杉家交恶,不再信任上杉谦信。
在这期间,北条家的敌人从越后上杉家开始向佐竹家等北关东众转变。这年六月时,下野国宇都宫家麾下的皆川城、壬生城举起反旗,投入北条家麾下,随后两座城池遭到宇都宫家与佐竹家的攻击。北条氏政虽然在十二月派出军队进军下野国,但是却在多功原被佐竹家击败。
天正元年(1573年)二月,北条氏政再度出兵,率军进入了武藏国岩付城,佐竹家得知北条氏政亲自出阵后,不得不撤除了对皆川城的包围。三月十二日,桐生城的佐野家被北条军消灭,上杉家在上野国仅剩下沼田城与厩桥城两处据点,情急之下,上杉家与佐竹家终于摒弃前嫌重新结盟。此后,北条家与佐竹家不断地在两总以及下野国交战,双方各有胜负,谁也无法彻底击败谁。尽管上杉谦信在此后几年仍有南下关东的军事行动,但是与上杉家面和心不和的关东国众们早已不再热心此事。
北条氏政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个碌碌无为之辈,但是实际上此人的能力一点都不逊色于北条家的前几代家督。再加上诸如佐竹义重等关东国众虽然在游戏里数据比较好看,实际能力却与武田信玄、上杉谦信这些一线名将相差甚远,使得北条家虽然同时要面对上杉家、里见家、佐竹家、结城家、宇都宫家等势力,但是却一点也不落下风。
天正五年(1577年)九月一日,北条氏政率军侵入上总国,收服了此地的国众厅南武田氏。九月末,北条氏政包围了里见家的本城,仅仅半个月后,里见家降服于北条家,北条氏政将女儿嫁给里见义弘之子里见义赖,北条家与里见家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终于以北条家的胜利宣告终结。收拾完里见家,北条家便开始准备收拾佐竹家这个刺头儿了。为了夹击佐竹家,北条氏政积极地与陆奥国的伊达辉宗展开外交,反过来佐竹义重也不断地请求上杉谦信出兵关东。尽管上杉谦信最终答应了佐竹家的请求,决定在天正六年四月出兵,但是遗憾的是这位名将却在三月十三日时于春日山城暴毙而死,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对北条氏政来说上杉谦信的去世也许并不算什么好事。上杉谦信去世以后,由于他没有亲生儿子,养子上杉景虎与上杉景胜就开始争夺山内上杉家的家督之位(御馆之乱)。上杉景虎是北条氏康的儿子,北条氏政的弟弟,在越相同盟时被送到了越后国,因为上杉谦信非常喜欢他,所以虽然后来上杉家与北条家交恶,但是上杉景虎却依旧留在了越后国,享受养子的待遇。上杉景胜则是上杉谦信出身的越后长尾家中的上田长尾家出身,是上杉谦信的外甥,也非常受到谦信的喜爱。
为了支援弟弟,北条氏政请求武田胜赖出兵,两家也趁此机会蚕食了上杉家的诸多领地。武田胜赖虽然出兵越后国,但是由于德川家康派出军队攻打武田家的领地,只好调停上杉景虎与上杉景胜,而后率军归国。武田胜赖撤兵之后,上杉景胜撕毁了和约,派出军队攻打上杉景虎,连负责调停的上杉谦信养父、前关东管领上杉宪政都被上杉景胜杀死,最终上杉景虎只得在重围之中自尽而亡。
由于武田胜赖在“御馆之乱”时的暧昧动向,北条氏政认为武田家此举无异于背盟,两家的摩擦也越来越多。为此,天正七年(1579年)时,北条氏政与德川家康结盟,同武田家破盟,相对的武田胜赖也与佐竹家缔结了盟约。次年三月九日,北条氏政派出使者上洛,与德川家康背后的大老板织田信长接洽,向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献上了十三只鹰与五匹马,此举在当时的武家之间即意味着臣服的意思。北条氏政与织田信长约定,自己将退位隐居,由新任家督北条氏直迎娶织田信长的女儿,以信长女婿的身份继续统领关东,北条家也将和平地编入织田家的麾下。织田信长对主动前来投靠的人历来慷慨,更别提前来臣服的是北条家这样的超级大名了,所以他当即允诺了此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即便将来织田信长不会让北条家完全统领关东八州,仅凭北条家主动臣服与北条氏直织田家女婿的身份,想必领地也不会太小。
然而,北条氏政的算盘却在天正十年(1582年)时化为泡影。这年三月,北条家与织田家、德川家一同出兵甲信,消灭了曾经称霸一方的甲斐武田家。此后,织田信长派遣家臣泷川一益以织田家代官的身份进入关东,将上野国赐给了泷川一益,同时命令德川家康支援泷川一益重新分配关东的势力。织田信长的这个做法让北条氏政有些不满,上野国在武田家灭亡以前处于武田家、北条家瓜分的境地,但是武田家灭亡以后,北条家非但没有获得赏赐,反而还需要交出上野国的领地,这不免有些让人不悦。
六月二日,“本能寺之变”发生,织田家陷入内乱。六月十日,织田信长父子横死的消息传到了关东,北条家一边向泷川一益去信询问状况,一边则秘密派兵朝着上野国进军。北条氏政在臣服于织田家时曾改变过自己在书信末尾署名的花押,此时又重新改了回来。六月十八日,北条氏邦侵入上野国,泷川一益得知北条家叛变以后,立即派出军队与北条氏邦交战,最终击败了北条军的前锋。然而,泷川一益的努力根本是徒劳的,上野国的国众们得知织田信长死后,便不再愿意与北条家敌对,泷川一益只得带着极少的军队在神流川与北条军交战,最终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泷川一益仅以身免逃回了伊势国。
将织田家的势力驱逐出关东以后,北条氏政便将目光盯向了另外一个大蛋糕,那就是在织田信长死后爆发遗臣一揆的武田家旧领。然而,北条氏政没想到的是,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另外两个人也盯上了这个地方。
北条家的灭亡
天正十年(1582年),由于本能寺之变的关系,泷川一益为代表的织田家势力退出了关东,不仅如此,织田信长留在甲斐国、信浓国的家臣们也或死或逃,武田家的旧领变成了一块无主之地。
七月十二日,北条军以追击泷川一益为名侵入了信浓国小县郡,同地的真田昌幸等信浓国豪族纷纷率部来投。另外一边,德川家康从京畿返回领地之后,也开始攻略起甲斐国,两家的势力很快就在武田家旧领相遇。不过,九月末时真田昌幸突然叛变,投入德川家康麾下,随后德川家又与佐竹家等北关东众联合,组建了针对北条家的包围网。
北条家遭到两面夹击后,局势变得不利起来,恰好此时德川家康也与越后上杉家出现矛盾,因此便请织田信长的次子织田信雄为中介调解。最终北条、德川两家达成和睦,北条家将占领的甲斐国、信浓国领地让渡给德川家,而德川家则要将真田家的领地、上野国的吾妻、沼田二地割让给北条家。尽管德川家、北条家在此之后缔结婚约,但是割让吾妻、沼田领之事始终没有解决,最终还为北条家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北条家已然成为关东的霸主,特别是这年闰十二月时,北条家拥戴的傀儡关东公方足利义氏去世,因为足利义氏没有嫡子的缘故,关东公方家正式宣告灭亡。此后,关东公方麾下的奉公众们以及关东公方名下的领地也全部都成为了北条家的直辖家臣与领地。
天正十一年(1583年),北条家对上野国厩桥城的北条高广发起攻击,由于由良国繁、长尾显长的背叛,北条家不得不与两家以及其背后的佐竹家等势力对峙。为了牵制佐竹家,北条家开始尝试与陆奥国南部的伊达家接触,伊达家家督伊达政宗继承家督之后,立即对佐竹家支持的芦名家领地发起攻击,因此双方很快就达成共识,决定共同对付佐竹家。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伊达政宗身为北条家的盟友,在小田原合战时却没有帮助北条家是背盟之举,但是实际上两家的盟约本就是针对佐竹家缔结的,伊达家并没有义务帮助北条家与羽柴秀吉作战。
天正十三年(1585年),羽柴秀吉在小牧·长久手合战后取得优势,同年又相继攻打了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北陆的佐佐成政、纪伊国的杂贺一揆等势力,再加上秀吉有着西国的毛利辉元、越后的上杉景胜的支持,依然成为日本中部的主人。此后,羽柴秀吉降服了旧主织田信长之子织田信雄,又在朝廷运作,以藤原家养子的身份出任了关白,建立起一个特殊的“武家关白”政权。
是年十月二十八日,北条家与德川家重新互相交换了誓书,强调两家的同盟,准备联合起来一同对抗羽柴秀吉。然而,仅仅半个月后,德川家的重臣石川数正就背叛了家康,逃到了羽柴秀吉的麾下。之后,信浓国的小笠原贞庆、木曾义昌也纷纷背离德川家,加入羽柴家麾下,使得德川家的势力大为缩水,陷入了领国危机。最终,在织田信雄的调解下,德川家康迎娶羽柴秀吉的妹妹朝日姬,又将儿子送到羽柴家做人质,达成了和解。另外一方面,德川家康为了照顾北条家的情绪,在与秀吉达成和解后,立即与北条氏政会面,重申德川家不会背叛盟约,同时还下令拆除德川家一方在边境的军事据点,表明德川家不会与北条家对立的态度,让北条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天正十四年(1586年)十月,德川家康上洛出仕羽柴秀吉,秀吉也借此机会让德川家康出任羽柴家与东日本诸国大名的外交取次,同时下达了“关东·奥两国总无事令”,也就是告知东日本的大名们不许再发动战争。此时大多数东日本的战国大名都表示愿意服从羽柴家的命令,只有北条家没有给秀吉明确答复,反而还在不断地加强小田原城的防御。
天正十五年(1587年),因为日本有传言说羽柴秀吉准备征讨北条家,因此北条家也对全领发起了总动员令。不过,此时的秀吉并未有出阵关东的打算,因而他让德川家康前往交涉。德川家康此时已经完全化身为秀吉的舔狗,他给北条家下达了最后的通知书,大概内容就是自己会尽力在秀吉那边保存北条家的领地,北条家则需要上洛出仕秀吉,如果北条家拒绝服从秀吉的话,德川家与北条家的盟约就将结束,自己也会将女儿从北条家接回。
在德川家和羽柴家的双重威胁下,北条家再怎么不识时务也该看清今后的天下大势了。于是,北条家也决定让家督北条氏直上洛出仕秀吉,并在领国内征收用来上洛的费用,不过由于北条家之前与织田家闹得很僵,所以北条家先派遣一门众北条氏规上洛觐见秀吉,探探口风。秀吉表示,北条氏政、北条氏直父子二人只要有一人上洛出仕即可,作为赏赐,自己将会介入一直悬而未决的割让沼田领之事,将沼田领的三分之二割让给北条家,三分之一留给真田昌幸,另外还让德川家康在信浓国给真田家加封,以补偿割让领地之事。
沼田领问题解决以后,北条家又向羽柴家派出使者,表示原本是打算今年十二月上洛的,但是上洛准备不够充分,希望能够暂缓上洛,将时间改在来年的春天或者夏天。对此,羽柴秀吉认为北条家有些蹬鼻子上脸,所以他给出的回复是无论如何都必须在年内上洛。
就在北条家与羽柴秀吉协商上洛的期间,上野国发生了北条家家臣猪俣邦宪夺取名胡桃城的事件,猪俣邦宪是在真田家割让沼田城后入驻沼田城的城主,但是他却突然攻略了保留在真田家麾下的名胡桃城,彻底激怒了秀吉。
羽柴秀吉对北条家做出了许多让步,但是却换来了这样的结局,感到没了面子的秀吉向各地的大名们宣布,北条氏政必须在年内上洛,接受夺取名胡桃城的处罚,否则自己将会出兵关东,讨伐北条家。另外一边,北条家也知道自己这事办的不厚道,他们也不想与秀吉敌对,因而再次派出使者斡旋,表示北条氏政、氏直父子一定会上洛,但是希望北条家能够有和德川家康同等的待遇。同等的待遇,意思就是德川家康上洛时,秀吉为了让德川家康安心,将母亲大政所送到了骏府城当人质,所以北条家也希望秀吉能够送个人质到小田原城来。
羽柴秀吉的回复只有一个字:“滚。”
天正十八年(1590年)三月一日,羽柴秀吉率军自京都出阵,与德川家康、织田信雄、羽柴秀次等一同沿着东海道进军,前田利家、上杉景胜、真田昌幸则从北陆道进军关东。北条家的“小田原城防御体系”在羽柴秀吉大军的攻击下瞬间土崩瓦解,小田原城的众多支城逐一被羽柴军攻陷,到四月二十五日时,岩付城、江户城、八王子城、箕轮城、河越城相继落入羽柴军手中,北条家仅剩下小田原城一处重要据点,以及残余的一些小城。
小田原城被包围以后,北条氏直不断地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联系,希望两人能够在秀吉那边说说好话,但是信雄却劝说北条家不要与秀吉敌对,最好能够开城投降。再加上小田原城内不断地出现逃兵,甚至连笔头老臣松田宪秀之子都与羽柴家内通,北条家在无奈之下,只得选择投降。北条氏直亲自前往织田信雄家臣泷川雄利处投降后,提出愿意以自己切腹为条件,换取小田原城守军的性命。
羽柴秀吉收到北条氏直的请求之后,对北条氏直的行为大为赞赏,再加上北条氏直一直都是主和派,又是德川家康的女婿,因此秀吉表示此战的责任在北条氏政、北条氏照、松田宪秀、大道寺政繁四人身上,仅要此四人切腹即可,北条氏直和守军都不必担责。随着北条氏政的切腹,曾经的战国大名北条家就此灭亡,北条氏直也孑然一身,被流放至高野山隐居。
不过,因为德川家康的求情,羽柴秀吉在天正十九年(1591年)时赦免了北条氏直,赐给他关东九千石、近江国一千石,总共一万石的领地。据说羽柴秀吉还允诺日后会在西国选择一国作为北条氏直的领地,但是没多久北条氏直就去世了,其部分领地被侄子北条氏盛继承,北条氏盛便是江户幕府的狭山藩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