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则宜茶”

2020-04-16 09:29 作者:落棠庵主-蘅芜  | 我要投稿

三、隋唐五代时期。

虽然隋代立国时期不长,仅仅39载的光景。但不得不说,陶瓷史上确有其一笔。在隋代除了青瓷继续生产之外,白瓷也已然烧的更白了。而品种也比前朝更多,造型也有了新的变化。技术上也有很大提升,胎体更白了,也显得器物更薄而细腻了,不再似六朝瓷器那般厚重。当然这与护胎釉的应用也有不小的关系。

虽然煎茶的饮茶方式,在东晋已经出现。但从《茶经》刊世之后,才得以真正的有所发展。从《茶经》里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茶汤是“其色缃也”,即为浅黄色的茶汤。而这浅黄色的茶汤,再加之白色的沫饽,便是 “茶作红白之色”。

在《茶经》里陆羽最过人的观点就是:“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宜茶”。然而我们从皎然、颜真卿、杜甫等人的记述来看,似乎他们更偏向于白瓷,这是为何呢?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白瓷价贵,似陆羽这类平民阶层的文人难以获得精细的白瓷。

唐代青釉玉璧底碗(故宫博物院藏)

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最神秘、也最令人称道的许就是“秘色瓷”了。

有关“秘色瓷”最早的记述是,见于唐代陆龟蒙的诗里:“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然而从法门寺地宫的出土文物来看,似乎也不全是越窑的青瓷,而且釉色也非都是青色。其中有很多青黄色、青灰色,甚至偏黄色调的瓷器。所以,也许“秘色瓷”所指代的不是某个窑口或者某种釉色,而可能与皇家贡瓷有关。

我们纵观这一时期,或许不难发现饮茶方式对于茶器的影响。

唐代越窑的饮食器里出现了一些有着特别功能的器皿,即茶瓯、茶碗、茶盏。然而茶瓯的出现,也代表着专用饮茶器具的问世。瓯的出现其实很早,早期作为饮器或者酒、食器,但从唐以后就成专门的茶器了。茶瓯的体积相对小些,适合把玩,所以多用于个人饮茶;而茶碗的容量要比茶瓯大些,一般用于宴会等人员多的场合。至于茶盏嘛,出现在晚唐时期,但瓯和盏分的没有特别清楚,基本说法上是通用的。(然而在唐代的诗文里,茶瓯要比茶碗出现的频率高不少)

五代时期越窑秘色瓷划花人物盏托

这里多说一点是关于“茶托”的。《茶经》里记载了二十六件茶器,唯独没有盏托。而在其它资料里可以看出唐代其实有一种木质盏托,只不过为何陆羽没有记述呢?原因分析下来或许是两点:其一,许是陆羽没见过这种木托,且出现的时间,也可能晚于《茶经》刊世的时间;其二,或许就和唐人的饮茶习惯有关了。至于更多的内容另文再叙吧。

“青则宜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