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为啥新增当月不提折旧?
文稿内容
在学习会计的时候,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固定资产当月增加却次月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无形资产当月增加就可以当月开始摊销,但当月减少则当月不再摊销。两者同为长期资产,为何会计准则对两者折旧、摊销的规定有所不同?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固定资产理应入账当月开始计提折旧。就算按照常识,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就开始产生损耗,就应该计提折旧才对啊?这个问题甚至也困扰了不少考生,进考场前还要像绕口令一样把准则条文默念好几遍,生怕计算出错。
折旧、摊销是非常基本的会计概念,它们都是用来计算资产或费用在一定期间内的平均分摊值,从而反映资产或费用在使用中的实际价值。但由于准则前后不同的规定,反而成了考试中的易错易混点。
丸子在之前的一期视频中也曾介绍了折旧概念的由来,其中有提到:得益于工业革命,机器的产生推动了工业发展。特别是铁路的发展和股份公司的出现,“长期资产”的概念产生,这就要求企业区分“资本”和“收益”。企业斥资构建的长期资产,其资本支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相关损耗成本分摊至每一期,可以实现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匹配,使得会计核算更加合理反映业务情况。
相关视频▼

我国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规定,也与工业化背景密切相关。
上世纪,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发展,成立了很多大型的重工业企业。大型重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采购业务,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来说都是大规模的。而那个时期会计都是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是人为去对每个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而无法像现在这么便捷的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
此外,新增固定资产月末对账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对完账后再计提折旧,计算时还要考虑本月新增固定资产从入账到月末还剩多少天,这无疑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最终影响企业整体核算进度。
会计制度制定者或许是出于这一现实情况的考虑,就统一规定固定资产新增当月不计提折旧,次月开始计提折旧,这样就可以按照完整的月份期间去计算,简化了核算方法。
那么无形资产为什么就可以入账当月就计提摊销呢?
丸子查询了一些资料是这么说的:
无形资产基本上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才出现的会计概念,在准则规定要严格入账的时期,我国会计已经实现电算化了,能够准确、快速核算。而且企业无形资产的数量也没有固定资产那么庞大,也使得核算更加简单。出于以上原因,无形资产在入账当月开始计提摊销。
无形资产摊销方式的规定,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国际会计准则第十六号是这么规定的:
IAS 16 —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Depreciation begins when the asset is available for use and continues until the asset is derecognised, even if it is idle。
大致意思是说: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其折旧从资产可供使用时开始,至资产终止确认时结束,当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时仍计提折旧。

归根结底,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同的处理方式本质上是会计电算化水平的差异导致的。但电算化的出现直到现在,固定资产的折旧规定仍未改变,因为它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存在。而约定俗成的东西往往很难改变,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能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也许只是个时间问题吧!
所以我们当下所学会计准则中的某些规定不是什么真理,它是在某种特定情形下出于现实考虑的人为规定或约定形成的结果,当我们探究了背后的历史故事后,或许它就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考点了。
丸子之前做过的生物养殖企业审计项目,被审计单位也是从最初的手工账,到后来上了新系统,按照生物资产的育龄来精准核算其生产成本;还有一些大型企业,对于账龄的核算也都精确到了每一笔订单……这些变化也都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实务工作中,更加精细核算,可以为企业节省不必要的支出,帮助管理层优化经营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也许会计准则需要根据时代进行创新,也行一些规定没有太多“为什么”可言,社会永远是处在变化中的,身为财审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活学活用。
如果大家想在财审道路上变得更专业,想在知原理、懂实务、会操作的基础上系统性学习,可以了解学习吕新建老师开发的财审实务与实操教程。





扫码咨询
获取粉丝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