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口气看完宋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长大后才懂《送东阳马生序》

2023-09-21 17:09 作者:聪明的一xiu哥  | 我要投稿

一口气看完宋濂


他是大明开国文臣之首,也是恢复科举考试的总设计师,他写下《送东阳马生序》,勉励了世世代代的读书人,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宋濂的一生,宋濂,原名宋寿,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到了宋濂这一代迁居到金华浦江,元至大三年(1310年),宋濂出生,小宋是不足月的早产儿,加上又和祖父同一天生日,父亲便给他取名宋寿,希望他能平平安安长大,宋濂的祖祖辈辈都是当官的,祖父做过太常少卿,父亲在元至正时期做过礼部尚书,都是负责礼乐文明、宗教祭祀之类的官员,放现在他也是个不愁未来的公子哥,这样的家世理应是非常不错的,但宋濂没有赶上好时候,元朝占领中原,乱世之下,这样的背景也没能给他带来多少庇护,只在母亲肚子里待了7个月就出生的小宋濂,从小就体弱多病,被风吹一吹都可能会陷入昏迷,不过幸好在祖母金氏和母亲陈氏的悉心照顾下,小宋平安长大,尽管身体素质一般,小宋读书仍然十分用功,从小他就有博览群书的愿望,家中条件不好,没办法买很多书,他就常常向当地的“藏书之家”借书看,要知道在古代印刷术还不够发达,纸质书本的价格是比较昂贵的,书也可以算得上是稀罕物件,秉持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原则,每次借书,小宋都会及时归还,乡里的人家也愿意把书借给他,有时书上的内容没有办法马上吸收,小宋便想出了抄书这个“笨”方法,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手指都冻僵了,小宋也不会偷懒,一定是按照约定时间抄完,把书给人家还回去的,勤奋好学,令人敬佩,想想咱们现在有大把的图书资源,实体书、电子书应有尽有,又有多少人在坚持阅读呢?小宋不仅爱学习,而且很有天赋,属于是把学习当做爱好的一类人,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据说小宋入学第一天就能把《蒙求》全文2484个字全部背诵,《蒙求》是从唐朝就开始用的一种儿童读本,也是很多古代小孩儿的启蒙读物,在同学们只能记住一两篇的年纪,小宋已经能够全文背诵,不愧“神童”啊,古代有太多的神童悲剧,比如《伤仲永》中的仲永,有惊人天赋,却没能获得良好的后天教育,最后“泯然众人”,小宋则不同,同样是年少成名,小宋花了很多时间、流了很多汗水充实自己,即使生逢乱世,他也没有浪费老天爷给他的天赋,后来年迈的他激励青年学子,希望他们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写下了《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这是对少年求学岁月的追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是对于后辈学子的希冀与督促,当年,刚刚二十出头的宋濂拜吴莱为老师,学成后,他接了老师的班,做起了“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教书先生,郑义门藏书万卷,满足了宋濂“嗜学”的性子,彼时的宋濂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问,生活好不惬意快活,在郑义门执教的二十多年里,宋濂拥有了自己的豪华朋友圈,与浙东的名人学士们进行频繁的学术交流,郑义门成为他们的接头地,有了文学的浸润,宋濂的文学功底愈发深厚,他的文风纯朴洒脱、飘逸自然,以散文闻名,连外国使者都花高价向他求文章,日本使臣曾奉旨花费百两黄金向他“购买”文章,宋濂直接拒绝,朱元璋问他原因,他就说,作为天朝的大臣,却接受蛮夷小国的钱财,有损国体,颇有文人清贵之风,也许因为曾经淋过雨,宋濂一直想做一个撑伞人,从前他身逢乱世,没有办法入仕实现功名,从前他家境清贫,没有能实现读书自由,受到明君的重用后,他一面研究治国之道,为恩公献计献策,一面研究教育制度,为寒门子弟打开一扇考取功名的窗户,宋濂制定了国子监的教育制度,主持完成了明朝的皇家图书馆大本堂,制定了明朝科举考试规则,虽然他发明的制度受到后人的批评,但还是为寒门子弟创造了很多机会,让他们有了实现功名的机会,其实早在至正九年(1349年),元顺帝就曾多次邀请宋哥去做翰林院编修,但宋哥看不上元朝的苛政,就以要照顾父母为由推辞拒绝了,为了躲避元朝廷的邀请,宋哥索性躲到山上去修道、著书了,至正十年(1350年),到仙华山做道士、著书,至正十六年(1356年),又去了小龙门山著书,对于元朝廷可以说是避如蛇蝎,到处“逃窜”,这段经历让宋濂对于佛学、道教有了一定的了解,朱元璋曾戏称他为“宋和尚”,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的心腹李善长推举了宋濂等一众名士,7月,宋濂被任命为儒学提举,10月,又被指派到朱标身边教授“五经”并参与到起居注的修撰工作当中,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宋濂算是做了太子的老师,可见朱元璋十分欣赏他,在宋濂的教导下,太子朱标为人温厚,处事有度,有仁君的风范,到后来,所有皇子的学习大事都归给宋濂管理,在宋濂那里,皇子们一年只有春节、中秋、端午、皇子、皇后、皇上生日共18天假期,其余时间都要上学,并且一天除去吃饭,要在学堂学习6个时辰,要放到现在,保不准要被举报“教育负担”。

洪武元年(1368年),奉命主修《元史》,并再次升官,洪武三年七月修成,洪武3年至洪武5年,老宋的官职有升有降,但总的来说还是颇受朱元璋重用的,洪武5年(公元1372年),上天频繁降雨,百姓、臣子们纷纷表示这是祥瑞,上天认为朱元璋是个好君主,于是频将甘露,而当朱元璋去问宋濂时,宋濂只说天子不受于天,而是受于人,做事不应该受到天象的影响,并用《春秋故事》中不记载祥瑞,只记载异灾来说服他,可见老宋深谙儒家的人本思想,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个五大三粗的,文治那一套靠朱重八自己是研究不出来的,但好在朱元璋也挺求上进的,他会问,朱元璋曾让宋濂给他研究一个“帝王”必备书单,宋濂给他推荐了《大学衍义》,并且告诉他,君主、大臣、皇子都应该学习,朱元璋就让人把书里的知识点都刻在墙壁上,让大臣们跟着宋濂好好学习,朱元璋还会和老宋讨论分封功臣的事儿,宋濂就列举汉唐的著名做法给他听,有次,朱元璋让宋濂咏鹰,老宋7步之内就完成了,十分有才,整的朱元璋对他还挺崇拜的,毕竟他什么都好,有文才,也有史才,不过,无论一个帝王如何喜欢一个大臣,都或多或少会有猜忌,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时常派人监视大臣们的行踪,然后再旁敲侧击地测试,看这个大臣老不老实,有的员工随意汇报糊弄老朱,而宋濂却一点都不含糊,某次上朝之后,朱元璋闲谈似的问大臣们,昨晚都干了些啥,实际上早就有探子告诉过他,他的目的就是要看看这帮人是否忠心,宋濂一板一眼地把昨晚干了什么都说了出来,细致到吃了什么菜,请了几个人,朱元璋听后很是满意,对宋濂更加信任,并给予“未尝有一言之伪”的高度评价,意思是宋濂从没说过假话,宋濂很懂皇帝的心思,他干点什么都会大张旗鼓的发朋友圈通知,就怕朱元璋不知道他干了什么,不过对于老板身边的机密事件,他绝对严防死守,不透露一个字,老宋在书房门口挂着“温树”两字,“温树”就是泛指宫廷中的花木,用来借指宫禁中的事儿,每每有人问他一些内幕的事情,他就指一指“温树”两个字,示意不可说,要严守规矩,这样有分寸的员工谁不爱啊,不过在辅导太子这件事上,老宋有点吃亏,他始终倡导儒家治国的方式,而太子过于仁厚,在朱元璋眼里不是什么好事,而太子朱标又总是把“我老师说”这几个字挂在嘴边,但凡太子说点和老朱观念不合的,老朱都会认为是宋濂教的,这样下去不出大事才怪,太子老师的工作差点给老宋招来杀身之祸。

洪武10年(1377年),宋濂辞职回家养老,朱元璋亲自送他,还送了上好的布料,让他百岁的时候做“百岁衣”,宋濂也请求每年到宫里拜见朱元璋一次,君臣关系看上去和谐极了,故事停在这里,宋濂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了,但命运却没有给宋濂一个完美的结局,洪武13年(1380年),宋濂的孙子宋慎被牵扯到胡惟庸案中,宋濂一家都难逃一死,后在马皇后和朱标的力保下,宋濂才免于死难,改为流放,但年迈的宋濂经不起折腾,次年便病死在夔州,宋濂名声远扬,一听到他的死讯,当地的官员纷纷前去祭拜,正德年间,宋濂获追谥“文宪”,这是对他一生奉献的认可,宋濂一篇《送东阳马生序》,激励了多少寒门学子,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不要因为站在阴影里就不相信光,你只管努力,时间自会有答案,他这一生受过无限的屈辱,享过无上的宠爱,与文人、学子而言,宋濂是伟大的“一代之宗”,他有旷世之作流传千古,也有科举制度造福大众,从元末惨淡的文化走来,他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文化的复兴,让无数学子因为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姓名,他,是最沉默的栽花者。

一口气看完宋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长大后才懂《送东阳马生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