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练习,转化,成长(下篇)

2022-07-20 11:05 作者:知了静观  | 我要投稿

正念

练习,转化,成长。


这六个字是在几年前,请君梅在《正念减压自学全书》上签名时留下的。

慢慢参,倒正应了这好几年来自己正念学习的历程和感悟。


成长可以是一辈子的事



练习中的所得要回到生活中才能真正转化为成长。

练习与生活,缺一不可。或者也可说将练习融入生活,生活也是练习,因为正念最迷人可贵的就在于它可以无时无刻不融入应用到生活中去。

我们出生到死亡,自带有很多自然属性与社会角色。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是儿子女儿、兄弟姐妹、朋友、同事、爱人、父母、爷爷奶奶,在目前的人生阶段,也会同时存在多种角色,不同角色背后都有相应的责任与期待。

生活中有很多压力来自于自己或他人的期待与现实状况的不匹配,以及不同角色下应对的关系中出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沟通问题。

每个人处理压力的模式也是在生活中不断被构建,这也是为什么觉察自己的压力应对模式很重要,惯性的应对模式会被一次次强化,而觉察带来的选择也有重新构建应对模式的可能性。

这些不仅仅是生活经验的老生常谈或是一味积极乐观的心灵鸡汤,前沿的脑科学研究早已证实了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可以贯穿人的一生。

改变,每时每刻都可以发生。

成长,可以是一辈子的事。


觉察声音与生活


回到生活中,亲密的家人会成为实打实的正念老师。如果带着觉察和正确的态度,越是亲密重要的人越是像镜子一般映照出我们自己。

不需要是什么大事或是重要的节点才会显现,生活中处处都是镜子。

就在前两天,我才情绪火大了一次。

最近都在老家,晚饭时妈妈和我说让我做一件事,我没有立刻理解,追问了两次,妈妈音量飙升,不耐烦的情绪立刻被我接了过来,也大声反呛回去(但还是不敢比妈妈声音大的)。

那一连串的反应真的超级快.

其实反呛回去我也没有开心,我也理解妈妈一天的辛苦,累积一天的压力又碰上我这么一个“听不懂话”的女儿,肯定也是很烦躁的;但同时我也觉得心里委屈,“难道就不能温和一点耐心一点说话吗?”,当下勾动了许多身心反应,身体紧绷,很想去辩解去争论,但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智都告诉我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只会让局面变得更加糟糕。于是回到身体,肩膀紧绷,便放松肩膀,胸口憋闷,便深深吸气缓缓吐气,留意不被想法带的太远。


觉察声音的练习中,其实很容易会被声音带走,特别是让我们不爽的、不喜欢的、被我们定义为“噪音”的,预期之外的突然的声音都会常常超级快地勾动起身心反应。

在觉察声音练习的前期,我们会大量练习单纯地听声音,大的小的、喜欢不喜欢的、远的近的、左耳的右耳的声音,觉察声音的出现、停留、消失,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宁静等等;之后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会再带入觉察身心对声音的反应,声音可能会带来画面、评价、想象,以及身体的反应诸如眉头皱起来、憋气、肩膀耸起等。


回到聆听声音:让声音就只是声音,而我们就只是聆听声音。

坦白讲,我妈妈有没有不耐烦呢?或者有没有我以为的那么不耐烦呢?

并不仅仅是我妈妈不耐烦的情绪被我完整接了过来,更完整的说法是妈妈声音音量语调的变化触发了我的一连串身心反应,我相信“这声音代表了不耐烦”,我认为“我妈不应该因为这事而对我不耐烦”,我期待“被耐心温柔地对待”,这些导致了后续的不爽、委屈与生气。

在关系中,常常会一言不合就状况升级,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会倒出来,与之相关的委屈生气愤慨情绪也都会一拥而上。若是我们在对待沟通中用到的的语言,对说出口的话,对自己的身心反应能够更有觉察,许多冲突是不是就不会升级扩大、延申呢?


♥不压抑也不扩大,

不躲闪也不假装没事




我们自然是想要一个幸福的人生,可是人生却不总是保持着幸福,总是有痛苦的时刻。

怎么面对痛苦呢?

不压抑也不扩大,不躲闪也不假装没事。

正念的正式练习中,也是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体验或负面情绪出现,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

正念练习不是让我们拿来“对抗”生活中的痛苦的,而是帮助我们看清痛苦,并以一种合宜的方式与痛苦共处。

压抑、扩大、躲闪、假装没事都是我们应对痛苦常见的方式。

从心理学和人的发展中来看,这些模式也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相反,甚至它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充当着保护我们的角色。比如一个幼年遭到抛弃或虐待的孩子,可能会忽视或切断自己的痛苦感受,这种痛苦是身心不成熟的孩子应对不了的,压抑忽视隔离痛苦可以让他继续生存下去,但这种模式也可能会扩大,不仅是痛苦的,乃至之后的幸福开心的体验也被隔离在外。

若是没有觉察,长此以往,这些模式会让我们远离最核心的问题所在,并且在意识或潜意识中都觉得这个问题是无比宏大无法被处理甚至连被看见都难以接受的。

这些模式或许深远,在过去曾帮助我们在当时身心难以承受的苦痛中存活下来,可对当下与未来长久的幸福来讲,它们会缩窄我们的视野,僵化我们的反应与选择。

压抑的并不会消失,扩大的会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躲闪的会再回来,假装没事并不等于真的了无痕迹。

新的模式要建立在觉察之上,觉察自己的身心状态,此刻的呼吸,身体的松弛与紧绷,环境的变化给身心带来的感觉,压力下的反应;更深层次的,觉察自己的念头、假设、信念、价值观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越来越明了清晰的觉察,带来的是深层次的转化与成长。


成长与正念



成长

生命的成长不是考试,不需要用数字来作为衡量的唯一指标,它可能并不是一个一直向前进的路途,甚至可能没有一个预设的方向标;成长也不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固定路径,它不是只有一个方向...

我以为,成长是一个摆锤,从这一头荡到那一头,只是这动力不仅仅来源于惯性,还有自身的能量。成长是动态摆荡的过程。

成长也不是只有一种样貌。


正念是什么与不是什么

正念不是放松,不是集中注意力,不是正确的念头,不是一种心理疗法,不是解忧万灵丹。

正念是觉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练习正念之后,不会让你万事无忧,但会让你不立刻被情绪绑架,在情绪与你之前留有空隙去看到和行动;练习正念之后,不会让你事事顺利,但会让你在挑战来临时,多一些能量稳住自己、照顾自己,多一些智慧应对挑战;练习正念之后,不会让你看待万物皆美好,但会让你有更开阔多面的视角看待人、事、物。


-END

练习,转化,成长(下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