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几何题目分享(11)一道和欧拉线有关的证明问题
(写在前面凑字数)本题集主要由我比较喜欢的平面几何题目组成,也包括一定量改编或自编题。由于信息有限,部分题目可能无法标注出处。题目难度基本会保持在高联难度,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较简单或较困难的题。(本题集无任何教育功能或目的,仅供娱乐)

题面:设A关于△ABC欧拉线Eu的对称点为D,AD与欧拉线交于点K,连接BD,CD。点F在线段AC上,满足CF=BD;点E在线段AB上,满足BE=CD。求证:EK⊥FK。

这道题的证明过程可能比较繁琐,但上手还是比较容易的。注意到外心在欧拉线上,由对称易得ABCD四点共圆;CD=BE,BD=CF的条件也给了我们一个暗示:将D关于BC中点对称。因为对称后将得到两个等腰三角形。至于后事如何,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好了。

设D关于BC中点M的对称点为P,则四边形BDCP为平行四边形,有等腰三角形△EBP,△FCP由ABCD四点共圆,∠BDC=∠BPC=180°-∠BAC。由于∠BHC=180°-∠BAC,我们发现BPHC四点共圆。所以∠HBC=∠HPC=90°-∠ACB=90°-∠ADB。又因为AD⊥KH,PC∥BD,所以PC与KH所夹的锐角恰为∠HPC,这说明P在欧拉线上。

这时,观察四边形EKPF,如果有EP⊥PF,且EKPF四点共圆,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EP⊥PF似乎不容易证明。这时,往往可以先证一些较弱的结论,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然后逐个击破。我们发现,取EF中点N,由等腰△EBP,△FCP,EP⊥PF可推得BN⊥NC,但由BN⊥NC结合等腰三角形无法直接推出EP⊥PF。这说明相对于PE⊥PF,BN⊥NC是较弱的结论。那么如何证明它呢?

我们发现,M,N均为中点,所以只需证BC=2MN。由中点M,N,得2MN=BE+CF(向量)所以4MN²可表示为BE²+CF²-2BE·CF·cos∠BAC(余弦定理)而BD=CF,CD=MN,∠BDC+∠BAC=180°。所以,BC²=BD²+CD²-2BD·CD·cos∠BDC=BE²+CF²-2BE·CF·cos∠BAC=4MN²,所以BC=2MN。即BN⊥CN。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个结论推得E⊥PF呢

这时,等腰△EBP,△FCP的重头戏便来了。我们只需证BN,CN分别为∠EBP,∠FCP的角平分线即可。由∠BPC+∠BAC=2∠BNC不难发现,由一个角平分线可以推出另一个,所以只要证出一个就可以。即证∠EBN=∠PBN。由BM=MN,得∠BNM=∠NBM=∠NBP+∠PBC+∠NBP+∠BAD。所以,要证∠EBN=∠PBN,只需证∠BNM=∠EBN+∠BAD=∠BXD,即MN∥AD。这时,一个比较自然的想法是通过利用欧拉线的一些性质证明MN与其垂直,进而证明上述结论。但也许是个人实力有限,在实际操作时发现计算量庞大。于是我放弃了这个想法,转而继续利用角度去证明,幸运的是,还真发现了一个简洁的证法。

如图,取EC中点G,由中位线,NG=1/2FC=1/2BD,MG=1/2CD,又因为MN=1/2BC,我们得到△BDC∽△NGM所以∠NMG=∠BCD=∠BAD。又因为MG∥AB,所以MN∥AD。
至此,我们终于证明了EP⊥PF,可我们还需证EKPF四点共圆,这个问题才能被解决。但是,因为有垂直,所以证明共圆可等价为证KP的中垂线为MN。由MN∥AD,“垂”已经整完了,就差“中”还需证明。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个结论还是很好证的。注意到PD中点为M,由PK⊥AD,即可证明PM=MK,“中”便证完了。至此,我们成功地证出了EK⊥K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