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有知识,但是你没文化

记得有一次,在寝室和室友交谈中我被笑话了,为什么?
因为我想装逼,却被自己的曾经储备的知识不够严谨所笑话。我把BBC纪录片说成了BBS,把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说成了特普朗,室友听到我的回答一阵冷嘲热讽,场面一度尴尬。
其实,生活中和我有此类遭遇的人不在少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再加上没有及时更新,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就拿出自己以前那套陈词滥调来高谈阔论,最后闹了笑话不说还一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知识短板。
所幸的是,我遭遇此类的尴尬场合的时候选择了一笑了之,既然明知自己已经犯错,所以没有必要再去显摆自己的无知与愚昧。
但是,话有说回来。在那些喜欢高谈阔论的人的价值体系中,自以为看了几本富含哲理的书或读了几篇深度好文就拿来显摆,连吹带捧,恨不得所有人都成为他的附庸。
当你企图发表你的观点或看法时,他们丝毫不会给你诉说的空间,即使你真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会受到来自这群人的大肆嘲讽或抨击,站在鄙视链的顶端以圣人自居。
种种这些归结于一句话就是:
你很有知识,但是你没有文化!
最近听到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还是很年轻啊!我跟你说XXX不是你想得那样的,而是……
我当时听完心里就觉得一阵好笑,暗自嘀咕:同为侪辈,又是同窗,说得好像你在社会上经历了大风大浪一样,以一副过来人的姿态对别人评头论足。
再比如见到班上的某某和在一起就发表评论他们在一起是不会幸福长久的,或者听到某某和谁分手了是某一方能力不行等等,显然这些轶事很快就会成为了他们私底下津津乐道的谈资。
别人的一举一动他们都喜欢拿来戏说一二,似乎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候不这样说还觉得生活没有了乐趣。
这种对别人动不动就甩出鄙视链和对别人充满偏见的行为真是好笑!甚至觉得是一种愚昧和无知。
难道你没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自己还是个人模狗样的时候就轻易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不管怎样,那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选择,辛苦也好,快乐也罢,你可以善意的提醒,却没有资格指指点点!
有时候经常提醒自己要止步于这样的行为,但无奈于年纪尚轻,不免还会有犯错的时候。
有一次去吃饭的途中,迎面遇见了一位同学,和他简单的打个招呼后大家方向而去,很快旁边一位朋友直接脱口而出傻逼两字。
我听后一脸懵逼,立马说了一句这样在背后说人家总觉得不太好。后来我想到了自己,我是否因为别人兴趣爱好不同或性格的差异而去贬低别人的三观体系呢。
比如别人在和自己交谈中不了解自己所说的那个领域,或者说错了某句话,我会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毫不留情地当场嘲笑呢。
后来细想了一下,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关注的领域不同,产生了知识的盲点也很正常嘛。现在看来,这种用傻逼的眼神看别人的想法本身就很傻逼,连最基本的换位思考都不懂,何来资格说被人傻逼呢?
还有一点是我最不能容忍的,那就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去评论别人。
比如某男生对某女生说你这样搭配不好看,或者说你今天化的妆有点浓,应该淡一点。要是我是那女生,我就一句MMP怼回去。你是我吗?你怎么能够代表我的的审美标注和感受?
美的评定不是单一的,悦人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悦己吧。自己开心了,别人再说什么也就过眼云烟罢了。
在这些人眼中,自以为拥有一双看透了一切的眼睛,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宇宙的奥义,但是,真正的人生真谛、宇宙奥义就是:每个人都有权过自己的生活,还用你来瞎逼逼?
至于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令人厌恶的思想或习惯呢?我觉得有必要上升到心理学层面。诺贝尔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研究者丹妮·卡尼曼说过:“人类拥有一种近乎无限的能力来忽略自己的无知。”
换言之,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更聪明、更幽默、更有趣、更优秀、科学家们讲这种心理称为“优于平均效应”,也就是说都觉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
显然我的这些引用还不足以论证自己的想法,但从某个层面说我们是确实无知的。
所以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要么认同,要么闭嘴。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后者,保持沉默是最高的蔑视!
我心中一直想告诉自己的一句话是:
不要到处宣泄自己的内心,这世上不止你一个人有故事。
现在我给分享出来,献给那些有知识但没有文化的人。
2018.4.3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