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中文读比白读古的例子(第一期)
2022-12-28 10:11 作者:BenTabulaRasa | 我要投稿
1.北方官话的麻韵二等字一般不高化(麻、马、巴、话、茶,等等),但是吴语区这一些字常常会高化,比如上海话“喫茶”(喝茶)的“茶”,“讲上海闲话”的“话”。吴语区的白读音相比于吴语区的文读音往往更多地会体现地方特色。比如,上海话的“夏”,白读的元音已经高化到o了,文读还停留在a,比较著名的例子有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的华夏中路地铁站,如果用白读音来报站听起来还是有一些尴尬的。可以说,文读层因为被官话限制着,没有“吴化“得这么厉害,而白读层相对就自由很多。 2.闽语很多地方,入声字的文读还保留着-p/-t/-k韵尾,可以理解为受到古代官话的强压形成了整齐的对应。然而白读层的入声韵尾不少弱化为吼塞尾,甚至舒化了。所以许多闽语读诗,用文读音比用白读音恰当得多。 3.可以看看我国六南方言,许多地方“天”的白读都鼻化了,甚至脱鼻的读成/thi/都很常见。同样的地点,文读音可能还读/thian/。很简单,因为北方官话这一类韵母的音变比较保守,相比之下比较南面的江淮官话,许多已经读成/thi/或者仅剩鼻化韵了。 整体而言,文读音的音值比白读音存古,可以说概率在1/2上下吧,毕竟不同方言的存古度半斤八两,文读层只是更加体现了官话区或者一定时期的强势方言区的特征,而白读音可以理解为“地方色彩更加浓重”。如果碰巧某个字的读音在官话区里比在某地方言里音变比较保守,那么大概率文读比白读存古,反过来就是白读比文读存古。 我是新入坑的方言爱好者,若是有写得不对的地方,请友好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