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挖掘夏代人居住的土窑洞——参加夏县东下冯遗址发掘记

2023-06-13 09:27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挖掘夏代人居住的土窑洞——参加夏县东下冯遗址发掘记

戴尊德

《文物世界》 2005年

山西夏县城北15公里的中条山下,青龙河畔,有一片神奇而令人向往的土地——东下冯遗址。这里曾经是4000年前夏代的先民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缔造夏文化的地方。自从河南二里头文化经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为夏文化以后,作为我省的夏县东下冯遗址,多年来已被学术界公认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从而使我们名正言顺地说,东下冯文化类型就是夏文化了。

东下冯遗址位于东下冯村东北青龙河南北两岸,遗址分布面积很广,约25万平方米,内含除有夏文化外,也有龙山文化与商文化。1974年至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为期5年多的大规模发掘,发掘出大批遗迹遗物,成果丰硕。特别是对夏文化的发掘与发现,更为令人振奋。发掘期间,我曾参加了一段属于夏时期遗迹的发掘工作,即挖了两座夏代人居住的土窑洞。迄今回顾,深感欣慰。这里发现的房屋遗迹相当多,共计53座,其中除少数为半地穴式房子和个别以夯土筑墙的地面建筑外,有44座均为土窑洞。我所参加挖掘的两座土窑洞中有一座F558比较完整,房内遗存情况也很有情趣。窑洞是在当时一个大土坑崖壁上挖成的,顶部已塌落,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面积不大,长2.23米,宽1.82米,残高1.8米,原高度当在1.9米以上(遗址内有一座最完整的F556高度为1.94米)。四壁成弧形上收,当为穹庐顶,东壁下端有一个存放器物的圆拱形小壁龛。最引人注目的是居住面东北角有一个完整的瓢形灶,灶坑烧成橙红色,坑底遗留着做饭烧柴火的灰烬,还有3个圆柱形小支柱成“品”字形摆放着,可喜的是还有一件蒸饭用的绳纹残瓶放在灶上,这些情况,使我们触几即可联想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址。灶上这件陶瓶当时是燕些什么饭食呢?从遗址内灰坑中发掘的许多炭化粟粒告诉我们,当时人们吃的粮食主要是小米,那么这件陶颇蒸的很可能就是小米饭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国北方地区都属于粟作农业时期,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即发掘出大量的炭化粟粒可以说明。而如今无论关中或晋南老百姓世世代代都是吃白面馒头,小米根本不种也不吃。这种变化,大概是在商周以后逐渐形成的。殷墟甲骨文中始见有“麦”字,说明我国北方在商代已经种植小麦了。窑洞的门道也很有意思,门道略偏西北,高出居住面40厘米,其形制原当为圆拱形甬道式,顶部已塌毁,门道外端靠东壁底部有一个直径7厘米、深13厘米的小圆柱洞,洞底及周壁均以碎陶片紧贴填充,这无疑是为安装木门支撑门轴而设的,由此推测,房门可能是一个单扇门。我们所发掘的40多座土窑洞都集中分布在遗址中区的一条沟槽边缘和与之紧邻的中间地带,窑洞的结构形制与规模均大致雷同。总体来看,这些土窑洞房子都比较简陋狭小,每座居住面积仅有6~7平方米,这样窄小的房子,估计最多只能挤住2~3人,显然,窑洞的主人都是一般平民。至于他们的日常生产劳动和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从发掘出土的许多石斧、铲、刀、镰等石器可知他们从事的劳动主要是农业生产;从出土甚多的骨锥、镞(有石镞)、刀、簪、卜骨等骨器,说明除农业外还兼营畜牧、狩猎和手工业。出土的大批各类陶器更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产品。他们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羊、牛。反映人们进行纺织与缝纫的工具有陶、石纺轮与骨针:较多的骨簪与蚌制珠、环等装饰品的发现,说明人们注重梳妆打扮,美化生活:利用猪、羊、牛等动物的肩胛骨做的许多卜骨,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即企盼美好生活,以占卜手段来卜问生产、生活中的吉凶顺逆。这里也发现了少量小件铜器,是很有意义的,有凿、刀、镞等。凿为纯铜铸造,刀、镞为青铜铸,反映了青铜文化的发展过程,从此,开创了我国灿烂的商周青铜文明的先河。

与以上许多土窑洞等房址相伴遗存的遗迹最多的是各种大小不等的灰坑,其中大多数应是储藏室即仓库。居住区内还发现了几眼水井和几座陶窑,以及墓葬等。这些遗迹物的发现,说明这里当初是一个长期定居且较为繁荣的村庄。

东下冯遗址发现如此众多的土窑洞房子,意义非同平常,确实发人深思,这批土窑洞的发现,说明我国北方地区人民居住窑洞(有土、石等)的历史悠久。打造土窑洞居住,确具有许多优点,它省工省料,简便易行,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说到住窑洞,对山西人来说更是情有独钟,无论晋南晋北,特别在山区和丘陵地,可以说自古以来就始终延绵不断地继承着祖先们住窑洞的传统习俗。

蜿蜒清澈的青龙河水,它由东北向西南不知流淌了多少个世代,它应是当年夏代先民们以辛勤的汗水与艰苦卓绝的劳动创造华夏文明的见证者。夏文化的探索研究是一件意义重大而任重道远的工作,二里头文化与东下冯类型的发掘与发现,为我国夏文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山西自古以来素有“夏墟”、“大夏”之称,又有“禹都安邑”(今夏县)之说,今后我省尤其是晋南地区对夏文化的研究必将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收获。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栏目主持/米武军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挖掘夏代人居住的土窑洞——参加夏县东下冯遗址发掘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