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在游戏中进行教学干预?

2023-02-19 10:11 作者:医患有道  | 我要投稿

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沟通媒介,也是自我表达情绪、想法和行动的工具。孤独症儿童虽然带有不同程度的脑部发育障碍,但他们首先同样是儿童,因而对游戏的喜爱和需求与普通儿童并无多大差别。


由于孤独症儿童自身的社交沟通障碍及有限兴趣和刻板行为,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无法像普通儿童一样参与到游戏中,或者以正常的方式进行游戏。所以,游戏对于部分孤独症儿童来说是一项需要后天学习的技能。

 

 

同时,由于孤独症儿童经常伴随着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等方面的障碍,游戏往往还承担着干预这些障碍的功能。尤其是对语言能力欠缺的孤独症儿童,游戏是一种容易接受且效果明显的教育手段。


实际上,很多家长并没有重视到游戏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相比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他们更乐意“教育”孩子,更加重视给孩子“上课”或者“训练”,完全忽视了孩子对游戏的需要和兴趣。也有一些家长在游戏中过于强调对孩子进行干预的目的,从而忽略了游戏的真正内涵,使孩子失去了游戏的乐趣。

 

 

所以,针对这些忽视游戏或者过度利用游戏的家长,我们有以下建议:

1.游戏不是一个人玩耍

孤独症儿童的游戏不能是儿童自己一个人玩的游戏,一个人玩玩具只能算作儿童的喜爱偏好,甚至是儿童有限兴趣和刻板行为的体现。孤独症儿童的游戏应该是多方参与、有规则、有互动的游戏。家长、教师或同伴的有效参与是游戏产生意义的必要条件,其参与程度和质量是增强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即使孩子看起来像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家长也应该努力参与其中,或者为孩子寻找同伴,引导儿童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游戏。



2.游戏需要讲究策略

虽然有些家长重视与孩子的亲子互动,也经常与孩子一起游戏,但是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游戏技能,使游戏时间只能算作简单的陪伴,因此,家长应该掌握一些游戏策略。


例如,家长需要在游戏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引导孩子进行语言表达、共同注意训练、社交互动等;家长要以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点为中心,跟着孩子的引导去参与活动,积极回应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家长要能够自然地使用示范、辅助和强化等策略,帮助儿童发展言语和保持互动等。

 

只有家长具备这些技能,游戏才不是单纯的玩耍,才会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



3.游戏伴随着目的性能够随时随地进行

家长可以在家中不限时间和地点与孤独症儿童一起游戏,例如在沙发上可以玩个拍手游戏,发展其共同注意;在床上可以玩个编故事的游戏,发展其语言表达和想象力;在车上可以玩个侦查游戏,发展其观察能力……


游戏作为一种可大可小、可动可静、可难可易的活动方式,家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这并不代表游戏可以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家长虽然不是专业的干预人员,但需要非常了解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及教育目标,需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游戏方式和内容。


例如,如果孩子还不具备理解复杂游戏规则的能力,家长就不适合与儿童玩规则性太强的游戏。如果社交沟通是孩子最需要增强的能力,那么家长应该与儿童多做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社交小游戏。如果孩子的共同注意和模仿能力不足,家长可以多进行一些模仿游戏,如模仿青蛙跳与蜗牛爬等。


同时,家长还应注意游戏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将游戏当作一种干预计划,循序渐进、有始有终地进行,并能够根据儿童取得的进步或者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调整。


4.注重游戏的功能性和趣味性

游戏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功能,往往使家长忽视游戏最本质的趣味性。家长急于让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获得进步,往往忽视孩子的情绪体验,即孩子对参与游戏的享受度。


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在喜欢的游戏中表现会更好,动机强且参与积极性会更高,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和进步。融洽的关系和轻松的环境也是干预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长不能求功心切,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外在压力和削减他们的内在愉悦。

 

游戏是所有儿童喜欢并擅长的一种学习方式。孤独症儿童不同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不能够自然地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习得各种技能,因而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和帮助。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与组织游戏方式和内容,是一个兼具智慧与技术的工程,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和修炼。



注明:文章以科普为目的,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如何在游戏中进行教学干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