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而生的成功产品:一战德军15厘米 L/40重型加农炮
1907年,德意志帝国为迅速突破比利时和法国堡垒群,开发了一系列28厘米、30.5厘米和42厘米口径的重型攻城榴弹炮。但德军也同样意识到,攻城炮的射程和机动都有局限性,既不能在敌军堡垒炮射程范围外作战,也没有足够的机动能力躲避敌军的反击。为此,德国陆军开始追求远射程的新一代重型野战加农炮,弥补缺乏远程打击能力的问题。


第一个做出回应的是莱茵金属公司,他们于1907年就向德国战争部下辖的炮兵测试委员会(APK) 提出了一种15厘米30倍径的重型加农炮设计方案,该炮使用轮式炮架,且射程达到了15公里。但炮兵测试委员会认为13厘米加农炮更加灵活且射程也足够完成任务,于是否决了莱茵金属公司的设计。
炮兵测试委员会喜欢的13厘米加农炮是克虏伯的设计,但克虏伯公司自己也认为15厘米加农炮具备更强的打击能力,于是他们1909 年5 月也展示了一门安装了液压反冲器的15 厘米炮,但这一年克虏伯公司的K09型13厘米加农炮已经定型,于是15厘米方案也惨遭pass。
1914年8月,德军集结重型火炮疯狂进攻比利时各个堡垒群,结果德军为自己的偏见吃下了苦果。重型攻城炮因为射程问题无法威胁敌军后方纵深的仓库、集结地等重要目标,而13厘米加农炮数量只有32门,且炮弹威力偏弱,难以发挥出更大作用。碰了一鼻子灰的德军统帅部这时候才想起15厘米炮的好,于是在9月又去找克虏伯公司,要求尽快设计更强的15厘米远程加农炮。
甲方一动嘴,乙方就得头大,尽快设计新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但幸运的是,1915年德国海军淘汰了老旧的维切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一批15厘米40倍径舰炮被卸了下来,打包送回了克虏伯公司。克虏伯公司一看,诶,这不就是现成的加农炮吗!于是当即决定将该型舰炮与轮式炮架结合起来,交给陆军使用。不得不说,这确实是省时省力还省钱的做法。

当然,由于15厘米舰炮的体重和后坐力都相当的大,所以炮架得打造的足够结实。克虏伯公司的做法是造出了一种老式的箱型炮架,包含2具液压反冲气缸、高低机、大架等部件,其重量非常大,为7000千克,需要7匹马才能拉动。但这个炮架足以承受15厘米舰炮那重达4820千克的身躯和开火时的强大后坐力。除此之外,该炮还配备了一个大型防护盾,用于帮助炮组人员抵挡枪弹和破片的打击,以及开炮时的巨大火焰。
不过,这种炮架的最大仰角只能达到32度,而且不具备改变横向射界的能力,所以克虏伯公司还配套设计了一种金属发射平台,这种发射平台的后端是一个弧形的铁轨,能够与火炮大架末端的小轮联动,这样就可以火炮拥有60度的横向旋转角度。这种平台还可以协助承担发射后坐力,但重量也是一个“大”:7450千克。
该型火炮可以使用三种高爆炮弹,分别是45千克3倍径炮弹、44千克5倍径炮弹、40千克3.6倍径炮弹,弹头可以装纳1.62千克、4.4千克、4.5千克、4.8千克的炸药,足够破坏阻拦在前的敌军工事。由于使用楔形炮闩,所以还要额外配套黄铜发射药筒,这种药筒高577毫米,口径153毫米,可以容纳5千克—9.2千克发射药,足以产生强大的推进力让炮弹飞到11400米—18700米的位置,这是当时的英法陆战火炮所望尘莫及的。


1915年春季,全新的野战加农炮被送到炮兵测试委员会接受测评,结果是该炮达到了陆军的要求,正式定型并开始装备前线炮兵,命名为“15cm Schnelladekanone L/40 in Räder Lafette”,简称“15cm SK L/40 i.R.L”,意为“15厘米4倍径速射加农炮”。很快,该型火炮就被配发到西线德军组成军属炮兵连,每个连拥有2门该型火炮和配套的马车/轮式牵引车,专门在军属指挥部的调遣下破坏敌军的远距离工事或后方重要设施。1916年2月21日,15厘米加农炮作为德军主力远程炮火之一参与了凡尔登战役,频频打击法军目标。实战中,该型火炮的强悍破坏力以及明显强于其他重炮的机动性被很好的发挥了出来,而法军苦于没有同类型火炮可以制衡,一度是毫无还手之力。



但15厘米加农炮的机动性强也只是相对于重型火炮而言,毕竟这玩意终究是个战斗全重高达11820千克的玩意(炮身+炮架),如果算上特制的金属地面平台的话更是有18吨,所以一门该型火炮需要分成身管、炮架、地面平台三部分依靠三辆马车、21匹军马才能拖曳,相当不好运输;除此之外,该炮是用退下来的舰炮魔改的,本就已经有了磨损,再加上高初速炮弹对膛线的侵蚀,其使用寿命可是打了不小的折扣。于是德军开始研发更轻量化的型号。


1917年1月,德军装备了克虏伯K16型15厘米重型加农炮,该炮战斗全重只有10吨,射程高达22公里,且不需要特殊地面平台,一经服役就备受好评。但考虑到新炮数量不多,再加上老型号本身表现出色,所以15厘米40倍径炮得以继续服役,并参与了后来的皇帝会战,但产量最终定格在了150门,其中8门在同年8月被送到马其顿战区参与行动,编组为第11、16、20、24重型加农炮连。

1918年5月27日,德军在贵妇小径发动了“布吕歇尔”行动,当天凌晨2:00,包括15厘米40倍径加农炮在内的大量德军远程大炮向在贵妇小径前沿阵地驻扎的7个英法步兵师和位于后方的4个预备队师发射了大量炮弹,严重破坏了英法军队的防线。炮击仅持续了2.5小时,但是远程火炮的轰炸目标还包括联军交通线,枢纽点和兵站,结果联军前线一片混乱,后方指挥部根本无法联系上拥挤在贵妇小径的7个师,而且法军背后的铁路也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炮击毁坏,补给彻底断绝。
凌晨4:40,德军突击队员开始了进攻行动,大炮转而使用双重滚动弹幕掩护他们接近联军前沿,最终前锋仅用了50分钟就爬到了山顶。3个小时后,德军已经越过贵妇小径,全面抵达埃纳河北岸,一口气缴获了650门法军大炮。下午18:00,德军3个突击师已经抵达法军战线后的韦勒河(Vesle river),深入联军阵地20公里,到了日终,德军前进最快的部队已经突进了22公里,而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步兵单日突击距离的最高记录。可悲的是,德军当天占领的大片地区是法军在1917年4月的“尼维尔”攻势中损失了足足18万人才夺下来的,结果一天之内就被德军夺了回去。不过这也充分展现了德军大炮的卓越能力。


正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给予了英法军队极高的伤害,所以1919年的屈辱和约不允许德国再拥有105毫米以上的火炮,因此在三年生涯中战功显赫的15厘米40倍径加农炮们大多被拿去销毁了,只有当初在马其顿战区打架的4门该型加农炮在一战结束后被保加利亚收下并编组为2个炮兵连,其中一门幸存到了今天。但作为德国陆军第一种15厘米口径的远程加农炮,它已经在百年战争史中留下了不灭的足迹。


15厘米 L/40野战加农炮
服役时间:1915年
口径:149.1毫米
炮管长度:5.96米
炮身重量:4820千克
炮架重量:7000千克
地面平台重量:7450千克
俯仰角:-8度至+32度
横向射界:60度(借助地面平台)
炮弹装药:1.62—4.6千克
射速:1发/每分钟
炮口初速:750米/秒
射程:11400—187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