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看很多心理学书,还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2023-03-07 17:49 作者:心理咨询师晶晶  | 我要投稿

在最初学心理学,看到老师、先辈大牛们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变成了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要求。 老师说,爱是无条件的理解与接纳,不含诱惑的深情,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人有能力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伤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看到老师描述的美好状态,好像这变成了对自己和周围最亲近的人的要求。越发看到自己的创伤,别人的理想美好状态,反衬自己的悲催。原本已经过去,甚至忽略的小事,又一次回来成为了阴影。

回忘过去,满目疮痍,感觉能活到现在,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最初学习时,沉浸在这种状态中,挺长时间。直到看到: 愿上帝赐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愿上帝赐我平静,接受不能改变的;愿上帝赐我智慧,可以分辨二者的区别。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当下的选择,取决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未来怎样,决定了当下的选择。 可出现了,思想跟上了,肉体还在后边。先进的思想和落后的肉体,形成了割裂,让人在先进和本能之间不断挣扎。 矛盾与挣扎特常见,也叫纠结,或者说内耗。每个咨询师,可能都是从疗愈自我开始的,一点点觉察发现,纠结点,观察分析反思,看观点来自哪里?那个是自己的,那些是社会植入的?那些是原生家庭植入的? 辨析原生家庭的,一点点安抚自己,看到优势和能量,寻找转折点,探索形成新习惯,把习惯固化,变成路径。改变就发生了。

人是渴望立竿见影的,希望马上看到收益和反馈。没反馈就倾向于泄气,停止努力。但万事万物是有惯性的,尤其原生家庭这种刻入骨髓的。 就像革命,旧政权从动摇,崩塌,到新政权的建立,改天换地,这一路的风雨飘摇,一路的艰辛困苦,也可能是漫天星光和一路歌唱。相同的是需要时间。 需要不断探索分析反思,量变积累到质变。不是一时三刻可以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积累水滴石穿的力量。 开始看书学心理学是什么时候?至少18岁以上,生活在原生家庭是什么时候?从成为胚胎开始。二者带来的力和影响,天壤之别,就几本书或几十本书,可能不足以弥补其中的差距。 知行合一,更是一段长路。路上自己的付出辛苦,环境的加持,还要加上运气,时来天地皆同力。 有能力看到原生家庭影响的人是什么样的?就我的路径,两种:

向外,学习知识,不断实践,磨练技能,融会贯通。向内,探索和了解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阴影,并有能力治愈自己,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踏上这条路,我用了多长时间呢?我觉得至少三年,中间上课写作业,学技巧做练习,还有些咨询。 到现在为止,我感觉好像也没有完全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在这过程中,还发现了一点:原生家庭,大概是一种生存环境,和一套对环境的应对方式。 父母是那个环境中,获得经验和能够好好存活下来的人,而我从父母身上继承了部分。只是有时社会变化太快了,少年有的跟不上现在的时代。 或者成年之后,发现和想要的生活有些差距,才华和能力不足以支撑过向往的生活。在这种状况下,把责任推给原生家庭,好像也是一种懦夫的选择。 毕竟在给我们的生活上,父母可能已经倾尽全力了。从原生家庭中继承来的,可能是中性的,实在无法改变,可以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可能原生家庭让你感觉不愉快。就像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人都是带着镣铐跳舞,你我可能都感觉镣铐痛苦,苦苦挣扎,不得解脱。 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现实中遇到了失望。所以问出了这个问题,在开始之前,首先恭喜你看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迈出了改变的第1步。 突然看到了王烁说的一句话: 年纪齿渐长,我慢慢懂得,凡是有答案的都是小事,大事则只有取舍,而取舍人各不同。小事则能取巧,大事只能拼实力:努力,耐力,爆发力。 这到拼实力的时候了,加油。谢谢你的欣赏。

为什么看很多心理学书,还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