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尼尔契约Doll:从原子之心的死亡对话到chatAI,从黑客帝国到美国精神病人

2023-02-27 12:12 作者:DeadCyber  | 我要投稿

原子之心的死亡对话

最近,刚出了一款非常独特的游戏,叫《原子之心》:

其中有个设定特别有趣,那就是很多对话都是跟死人对话的: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为了节省资源,没有细想其中的合理性,只是简单地对“尸体说话”这件事乐在其中;直到后来我回忆起了以前玩过的characterAI:

这时候,我想到: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给他戴上记录设备,直到死亡的最后一刻,一直在收集各种数据——语音等...那么确实是可以做到像《原子之心》中的尸体一样,即使死后也能进行对话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那他到底算死没死?

    很显然,在这个语境下,有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他死了。但是他的chatAI太活灵活现了,以至于给我们一种他活着的假象。因为仔细想想会发现,一个社会人对他人的价值也就是社会功能,死后的chatAI可以提供大部分的模拟——比如《原子之心》的问路,提供钥匙,提供信息......;而对于社会人本身,他自己内心的感觉,挣扎,心理漩涡......对于chatAI来说是没有的,也是不必要的。

    但相对地,这种chatAI的存在,毫无疑问地模糊了生与死的边界感。让我们对生死的感觉从01二元变成了[0,1]的连续灰色。

   

    这种生死之间的模糊感,让我想到了横尾太郎的一句话:“病是生的另一面”。

    长久以来,传统人类文明都对病持抗拒态度。

    但在“后现代”,(我们的时代是后现代初期?),已经产生了对病的包容。因为对病理解更加细致,所以从传统情感上,更加难以区分病与非病。因为病就像通过编译的代码,一切都是在正常运转,所以才出问题;病的源头不在代码的执行,而在代码后面的逻辑。

ChatAI的未来:基于契约的复制人/Doll

    前面提到的横尾太郎,就是《尼尔》系列的制作人。在尼尔中,不同于上文对chatAI的描述,只有模拟,而没有内心情感;尼尔讨论的正是如果chatAI/复制人有了情感之后,会怎么样;我们社会人/东方人很难理解,因为chatAI/复制人是基于契约的,需要“为人服务”/“提供肉体壳”,比较像西方宗教;所以这类作品东方人看有一定门槛。

    同样的,我最近在看《DARKER THAN BLACK -黑之契约者-》(也就是那句“总有一天,我要撕碎这虚假的天空”出处)。也着重讨论没有感情的Doll产生情感后会怎么样。

    当然,其他的什么《攻壳机动队》...太多了。文化总是在指导着科技发展,科技也总在指导着文化发展。

    由于我们这种类型的剧情看多了,那么我现在问:“产生情感的Doll和人有区别吗?”。在此语境下,有个肯定的答案“没有区别”

模拟与拟象:黑客帝国和美国精神病人

    现在有一个游戏,它太逼真了,逼真到和现实一模一样,到每一个原子,夸克。这个游戏有着和现实一样的社会结构。

    现在,有一个真实的社会人,进到游戏里,他杀了一个游戏人。

    那么,我判他在真实社会中死刑,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

    因为游戏已经和现实一模一样了。他既然能在游戏里杀游戏人,也能在现实中杀现实人。因为所有的情感,化学物质,社会条件都是一样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个问题真的成立吗?既然有真象和拟象的区别,那么怎么可能有真人分不清真人与拟人的区别?

    还有,对于chatAI的程序犯错,doll的犯错,又该和真人有什么样不同的措施?是否我们传统的刑罚也该向后现代措施转化?

    到最后的最后,实在分不清真与假。还是法海说得对:

    “三界分明,等级有序”

   

   


   

尼尔契约Doll:从原子之心的死亡对话到chatAI,从黑客帝国到美国精神病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