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归乡(一)

2019-08-23 18:14 作者:壹介愚人  | 我要投稿

现在的我,正在去从香港到北京的火车上,坐的是硬卧,有幸能够在一个人不是那么多的车厢里,除了偶尔会传过来的谈话声以外,也总还算清静。对硬卧来说,着实是难能可贵的了。那偶尔传过来的谈话声,也是乡音,有着北方特有的腔调和粗粝,此时听来就显得格外可爱了。

这几日和朋友聊天聊的比较多,聊起我要回家的事情,说出去玩的过程里,大概最令人兴奋的环节就是收拾行李了。我想想,是了,收拾行李是一段行程的开始,还没有被舟车劳顿所消磨,心中填满了兴奋和期待,这应当是最完整的吧。不过,我想,回家还是不同于出去玩的了。回家的时候,最兴奋的一刻,想来应当是踏上家乡地界的那一刻吧。

此时虽然尚未到家,但听到周围的谈话声,恍惚间竟置身香港之外。列车仿佛一个磁铁,将所有有着共同文化背景的人吸引在了一起。不知道别的人如何想,这样的聚集,令我有种莫名的感动。

以前从没有对北京这个地方有过归属感的,还在北京的时候,迷茫地感觉自己似乎并不算是个北京人。也不知道自己算是什么地方的人,现在离开北京三个月,与无数来自其他地方的人交流,相处,这才明白自己是北京人。离开过自己的根的人,也就更能理解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这是一种对自己文化身份的确认和进一步理解。当得知南方对吃饺子没那么热衷,或者吃饺子会蘸酱油的时候,最初是新奇的;当得知一些南方人不知道“墩地”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最初也是新奇的……这一系列的新奇的文化习俗的组合,再结合自己的文化习俗,两相对比之下,就加深了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确认。有了一种,“哦,原来我真的是北京人/北方人”的感觉。

这种身份的确认,却不会加深对其他文化的排斥。反而会因为新文化的有趣和新奇而尝试着去吸收,去理解。写到这里脑中忽然浮现出高中时候的学的文化生活。作为一个国家,自然要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先有自己的文化,再去吸收他国的文化;对个人个性而言,先要形成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之后,在去理解别人的性格,吸取别人的优点;对一个文化群体来说,亦是同理。但这两个过程又不是完全是“你先我后”的对立关系,而是基本同步进行的,或许“立己”或者“取它”在某一时期会成为主导,但从宏观上来看, 我想一定是犹如太极一样,终究融为一体。

所以,度过了最初的痛苦适应期之后,也开始慢慢的去理解香港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们。来日方长,会有机会的。

这个学期终于是完结了,如果要给个关键词的话,那大概是适应。客观上适应新的气候,新的地理,新的校园。这些还算是容易的,真正麻烦的主观上的适应。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格外麻烦,毕竟以前是个什么都懒得想的“大孩子”,要一下子考虑周全,真的很累。而且大佬云集,学习的压力甚至大过高三。另外还有一件事情要考虑,就是对未来的考虑。大学的时光,我曾经记得有人说,“大学四年,是真正能够燃烧自我,去无尽的汲取知识的四年,那之后,你将再无这样纵情的机会”。知识和思维应当是大学想要培养的目标,但奈何所有的毕业生还要在那之后面对社会。因此,在形而上的“精神修为”和形而下的“社会修为”之间如何平衡,对于我这样一个商院的人来说,格外的值得考虑。这个假期正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时间,能够让我在一个无比熟悉的地方,来考虑我的未来。

家,只有这个地方,才能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宁静。

白天散发热力的太阳,渐渐落了,在西边留下了余晖。夕阳之上,还能隐隐的看到自然绘成的彩色。城市里暗下来了,华灯初上,无数汽车的尾灯在路上汇成一条小溪,缓缓地向前流动着。火车追着余晖,不断的行驶着——那是家的方向。


归乡(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