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内化于心
眼神变化的底层逻辑,科学解释:精神状态会根据外部的视觉、听觉信息、以及内部的思想变化做出反应,眼睛又会根据精神的反应做出光学调整。让我们做出的本能反应,提示我们通过有关的肌肉、神经等,去形成我们想要的眼神。

所以,你想要什么样的眼神特质,建立相应的心理情境、心理暗示,并用思想强化它。
比如你想要的眼神特质是坚定,那么就需要在内心模拟“坚定”的心理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神奇地发现,眼睛周围的肌肉开始自主收紧、眼睛会看得更用力、更聚焦。

如果你想要的眼神特质是多愁善感,那就需要模拟出多情的心理体验。

眼睛的视觉焦点开始逐渐变得模糊,眼球会下意识地进行幅度微小的运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头脑和精神如何看待世界和他人,早在我们意识到之前,眼神就已经会做出反映。

所以如果想要把一种眼神调性固定在脸上,只是模拟心理情境是不够的,而是要通过思想活动,把那些被模拟的心理情境变成我们观念世界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你要真的变成那个坚定/多情/冷静的人,你得去思考、去实践。

比如这个小时候被法国夫妇收养的华裔时尚人,即便她的长相是完完全全的蒙古人种,但结合造型,整个人的感觉就是会非常“法”。

在中国长大的美国白人和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

作为政客,没有倾向性,且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的平和眼神是他们最必要的技能。

确保其他人可以尽可能对自己敞开心扉,但又无法从中识别出过多信息,针对自己。
所以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政客从年轻到成熟的眼神变化,是一个不断收敛锋芒、钝化、低调化的过程。


演员的眼神,则会越来越有交流感、复杂感、拉丝感




最后来说很多人苦恼的拍照无神。
通常都不是因为眼睛真的无神,而是我们在望向镜头时,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与它建立心理和情感连接,比如这样

一旦我们把镜头当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尝试与它交流,其实就会立即变得有神起来

总之,眼神训练虽然有方法可依,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
Eyes don’t 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