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商业合作 不正常的苏宁
作者丨君平
出品丨鳌头财经(theSankei)
“正常商业合作”。
12月10日晚间,苏宁就其股权质押淘宝一事,定下了调子。
此前,天眼查信息显示,苏宁控股集团股东张近东、张康阳及南京润贤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将公司全部股权出质给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

股权出质登记日期为2020年12月4日,合计出质股权数额为10亿元,与苏宁控股集团的注册资本金额等同。
其中张近东为苏宁控股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张康阳为张近东之子,南京润贤则为二人全资子公司,目前三者分别持有苏宁控股51%、39%和10%的股份。

在回应中,苏宁称:“目前,苏宁控股集团持有苏宁易购(002024.SZ)3.98%的股权,股权质押是正常的商业合作,对苏宁易购战略发展和正常经营无实质影响。”
此外苏宁还表示“苏宁和阿里(09988.HK)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线下商业场景。”
现金流承压
苏宁与阿里合作已久,鳌头财经了解到,早在2015年,阿里巴巴投资约283亿元参与苏宁易购的非公开发行,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9%,成为苏宁易购的第二大股东。
与此同时,苏宁易购以140亿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巴巴新发行股份,持有阿里集团发行后股本总额约1.09%。

在外界看来,彼时的交叉持股更像是一场避免竞争的“互换质子”的行为,只不过在此之后,苏宁易购多次出售阿里股票套现。
鳌头财经梳理发现,2017年,苏宁易购通过减持阿里股票实现净利润约32.85亿元;2018年,又两度减持阿里股票获利110.12亿元。截至目前,苏宁易购已不再持有阿里股票。

到了此次将股权质押给淘宝,尽管苏宁未披露资金用途,但外界猜测或与缓解其资金压力有关。
11月底,有媒体报道称苏宁易购正考虑出售电子商务业务部分股份,业务寻求大约60亿美元的估值。苏宁易购之后则回应消息“不属实”。
然而实际上,苏宁在目前确实面临短期内的现金流压力。

12月9日,苏宁易购公布了其债券回购的最新进展,目前苏宁已经足额支付10亿元现金用于回购18苏宁01等7种债券,在未来还将继续出资20亿元用于回购上述债券。
鳌头财经统计发现,以30亿的回购金额计算,占到苏宁易购一年内到期债务规模的46%,目前,苏宁易购一年内到期的债券有5只,总规模为65.26亿元;苏宁电器一年内到期的债券也有3只,总规模为158.45亿元。

换言之,面对债券到期的回售和兑付,苏宁接下来将面临超百亿元的现金流压力。
与此同时,苏宁电器近几年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
财报显示,2017年至2019年苏宁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8.38%、69.81%、73.76%。
截至今年上半年,苏宁电器总资产为4068.42亿,净资产为1065.53亿元,总负债规模达到3002.8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3.81%。

“实际上质押股份或出售资产已经成为苏宁这几年的惯用手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质押的苏宁控股只持有上市主体苏宁易购的股权3.98%,影响并不大,而且出质这部分股份也无需对资本市场作出公开披露。”长期观察零售行业人士表示。
苏宁的压力
实际上,近几年苏宁一直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其经营状况也一路下滑,财报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苏宁易购已经连续续6年扣非净利润为负。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苏宁易购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2.52亿元、-14.65亿元、-11.08亿元、-0.88亿元、-3.59亿元、-57.1亿元。六年内苏宁易购扣非净利润亏损近百亿。

尽管扣非净利润连续多年为负,但苏宁易购屡屡通过处置资产使得当期净利润为正,这一现象显然“不太正常”。
鳌头财经梳理发现,在六年的时间里,苏宁易购通过处理旗下子公司、股权、股票资产等资产处置方式获利377亿元,也造就了其净利润为正的财务表现。
2014年,苏宁易购将将11家门店全部相关权益出售给中信金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得营业外收入23.81亿元。

2015年,苏宁易购再度卖掉14家门店获得获得13.88亿元营业外收入,同时将 PPTV 68.08%的股权全部转让于苏宁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境外子公司,增加公司投资收益14.47亿元。
2016年,苏宁易购向关联方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北京京朝苏宁电器有限公司100%股权,增加投资收益13.04亿元。

2017和2018年,苏宁“清仓”手中阿里股票并从中获利143亿元。
鳌头财经统计数据发现,6年内苏宁易购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295.82亿元,其中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投资收益加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再加上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合计为275亿元。
这一现象在今年仍未扭转,今年上半年,苏宁易购扣非净利润为-7.45亿元,净利润为-1.66亿元;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2.63亿元,净利润为盈利7亿元。

尽管扣非净利润亏损大幅收窄,但其原因在于同期苏宁小店、苏宁金服出表,换言之,苏宁易购仍是通过“财技”掩饰了经营情况。只不过接下来,苏宁还有多少资产可供处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