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人归纳【下】
人物15:王维——唐代诗人、画家
基本信息: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主要影响:
文学
王维创作的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旗帜。
思想内容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王维其它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王维作品中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洛阳女儿行》《西施咏》《竹里馆》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
艺术风格
王维的诗,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人们常用“诗中有画”来评论王维的诗作,这的确概括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很多,大多具有这种诗情画意融合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语言描绘出一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图画。
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音律美。王维诗歌音律随着内心态度的转变而转变,即不断由边塞诗歌的意气风发转向山水田园诗的自然幽静。例如《使至塞上》,通过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实现了对大漠场景恰到好处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大漠苍茫浩瀚的景象,同时又仿佛可听到大漠上空掠过的雁群及长河奔流向前的声音,波澜壮阔的景象尽收眼底。又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山泉在山石上流滴的动静结合景象;而紧接着“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出现,伴随竹林中传来的洗衣少女的欢声笑语,使得山林的清幽被打破,渔舟的划过也打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动静相宜的画面绘声绘色。王维山水田园诗歌引入了诗、画、乐等一系列艺术元素,诗人凭借自身对层次、色彩、音律的巧妙处理,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山水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灵动境界。
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具有禅意美。王维是禅宗的众多追随者之一,由于仕途不顺,过起隐居生活,信奉佛学,以求淡泊名利,他回归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脱自我的人生感悟。禅宗与世无争的生活情绪、自然诗意的人生哲学启发了诗人的审美智慧,他的山水田园诗表现出高度的空灵美,流露出禅机哲理思想,并且还凸显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王维将禅意渗透进诗作中,构建起空明的禅意风格,这同样是王维对山水田园诗作出的一大贡献。王维营造出“空”“静”的意境,重传神、轻迹象,他创作的各个细节似乎都在服务于完整的境界。例如《鸟鸣涧》,依托对鸟鸣春润灵动画面的描绘,彰显了诗人被大自然意境所陶的高尚情操。又如《竹里馆》,表面上看用词造句平铺直叙,然而却通过对“独坐”“弹琴”“长啸”与“幽篁”“深林”“明月”等词语的对照应用,在一片死寂的氛围中营造出人物一体、空灵寂静的禅境。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浸透着若隐若现的禅机哲理。这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一大美学艺术力。
人物16:曹操——东汉权臣兼曹魏奠基者
基本信息: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
诗歌特点:1、慷慨悲凉,梗概多气,豪迈奔放,有浓郁的抒情性。
真正确立诗歌的抒情本位,是在建安时期,在建安诗人中曹操诗歌率先表现出强烈的抒情个人化和个性化,他那沉雄之气根源于他自身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因为他有政治的高度和文人的敏感心灵,去审视社会,感悟生命,所以他的乐府诗歌才会这种独有的慷慨悲凉,梗概多气。
这是曹操的乐府诗歌共有的风格特征,尤其是慷慨悲凉这个风格特征几乎成了建安时期整个文坛的特征。
2、古直苍凉,古朴自然。
3、具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
曹操由于他的特殊政治地位,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昂扬进取,自强不息。他一生征战,志在统一神州,他的诗歌下在他的志向和经历的记录。所以在他的诗歌中都基本具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这是其他建安诗人诗歌不曾有的风格特征。
人物17:文天祥——中国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基本信息: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文学成就:
诗歌内容
文天祥诗歌的内容和风格前后迥异,成就也大为不同。学术界一般以德祐元年(1275年)他奉诏起兵勤王为界限,将其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酬唱赠答、抒怀言志诗
这些诗写得豪迈奔放,雄健壮阔,将文天祥早期的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火热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前期的作品中还出现描写南宋末年外族入侵,表达对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结束战乱的信心和愿望的思想性较深的作品。
(二)后期:爱国诗、纪行诗
在《过零丁洋》《正气歌》中,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他的《集杜诗》二百余首分别记述了南宋末年抗元斗争、起兵勤王被俘入狱与追忆前人旧事、感叹世事的个人生平遭遇,将国家兴亡、民族命运与自己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出他爱国,不愿屈服于外族,誓死与国家命运共存亡的爱国之情。
艺术特色
从语言与表现手法等方面,文天祥的诗歌风格被归纳为如下数点:
(一)语言风格
文天祥的诗歌大多直抒胸臆,能够以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感情,是诗歌极富表现力。
(二)连用用典
用典是历代文人学者所关注的一种写作技巧和方法,文天祥能够十分贴切的巧用这些典故。在他前期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是文学典故,如在《闲居和云屋道士》中,反用王羲之兰亭集会时感叹时事、感叹人生的典故,认为有些事不应该背后议论,既已事成定局,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豪放旷达一点呢?于豪放旷达之中又透露出丝丝的忧愤之情。在他的后期诗歌中,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作为一名爱国志士,诗歌中运用历史典故较多,他从年幼时候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左传》《史记》《汉书》,在他的《正气歌》中运用一系列苏武、董狐、张良等名臣烈士的典故来表明他的决心。文天祥的这种连用典故的现象,不但不显得刻意衔接,诗中的慷慨义气让人读后,反而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鼓舞。
人物18:张养浩——元代历史人物
基本信息: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文学成就:
散曲大家
内容决定形式。张养浩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习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
诗文名家
张养浩不仅以散曲知名,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能够与“元诗四大家”相媲美,并且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在咏史纪游、反映现实政治、民生疾苦方面,都有上乘之作。而且语言优美成熟,特别善于写景抒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人物19: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基本信息: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文学特点:
言必行,文必果,行文一致,人品与文晶的高度和谐统一,是诸葛亮文风文品的显著特点,而且诸葛亮早期撰写的文章,就已十分突出地体现出了这一特点。他既不去吹捧踌躇满志、以天下为已有的曹操,也不去阿附巳历三世、国险民附的孙权,而是一心要扶持奔波于天下,且又身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这也是由于诸葛亮有着精明的正统思想。诸葛亮撰写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更是他高尚人品与文品的光辉体现。文章以其超人的忠诚自然流淌出至诚的语言,感人肺腑。也由此可见,诚为诸葛亮的立身之本,亦为诸葛亮的立文之本。
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的诸葛亮,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不断地锻炼自己严谨的思想作风,也逐渐锤炼自己严谨的文风。他的文章语言文字简洁、干炼、精辟之极。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艺术,素以“以少胜多”著称于世。他的士兵训练有素,精于善战。等篇的文字均在10多字至30多字之间,短小精悍,明快简炼,字字玑珠,堪称惜墨如金,字里行间显现出了诸葛亮严谨的文风与文品。
诸葛亮文风文品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言行必以忠信。他在一篇短文《兵要》中写道:“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诸葛亮的忠信思想在前后出师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矢志不渝,一往直前,目标始终如一,这正是一个伟大政治家所具有的一种高贵的品质。读《诸葛武候全集》,其中有哪一篇文章不具备这样的思想内容呢?从血管流出来的总是鲜红的血液。诸葛亮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跳动着赤胆忠心的脉搏。假如去其封建内容,可以说“忠信”是中华民族人民立身处事之本,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和美好的灵魂。
诸葛亮文风文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具有真挚坦诚的特点。诸葛亮官居丞相,位极人臣,但他胸怀人民,对部下、对百姓,始终具有深厚的真挚坦诚的思想感情。从许多文章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眼睛向下,心里装着人民,他在《纳官第四》一文中综述的“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的观点,是多么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在诸葛亮的心目中,不仅有皇权大略,而且也有妇人草菜,甚至连田园里的韭菜的特点也在他的细心观察与论述之中。
诸葛亮立法甚严。他无论对治国治军治民,都始终坚持一个“严”字。由于有了这个“严”字,才体现出了他对人民真挚坦诚的思想感情:“慈悲为怀。政严如火,而伤人必少,政宽如水,而死人必多。”诚然,这正是诸葛亮立法严明的思想根源,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文章,诸葛亮丝毫没有虚伪的色彩,他总是真挚坦诚地告诫部下:“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不可乘。”
同人品一样,诸葛亮的文品光明磊落,正气凛然。他写的每一篇文章,无不表达出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廉洁奉公,不谋一已之私的语言形象,真可谓皎皎如月,光行于天。
人物20:杜牧——唐代杰出诗人
基本信息: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唐代文学家、大和进士。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
文学成就:
诗歌成就
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这是杜牧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而以艺术天才表现出来的特征。
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但他的务实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从不带有神仙世界的险怪色彩。杜牧诗歌的艺术美在于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强烈坦荡的诗情美”、“清新明洁的意境美”。杜牧在表现上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诗;用拗折法,而反说(翻案法)和设问则是杜牧拗变的主要手段,从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风格。他的诗歌之所以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这与他采用比喻、拟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对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关系。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设问深入、应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对于开拓他诗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内涵,也不无作用。直抒胸臆、语法句式的倒置改变,这对于他古诗的豪爽劲健,惆搅不羁的风格有直接影响,而含蓄婉转、掉尾一波、寓情于景,以景表情、设问深入等更明显地有助于他绝句的远韵远神、流情婉转风格特色的形成。
古诗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其中更常见的则是散文似的夹叙夹议。杜牧的古诗受韩愈的影响好发议论。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味。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
绝句
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律诗
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散文成就
杜牧的文和赋,认为其主要特点是:一、笔锋犀利,寓意深刻;二、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说理充分;三、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议论中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四、善于形象地描写、叙述,鲜明生动,富于真切感。文章又指出,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他的文章从唐向宋过渡的印迹:一是开宋文明白晓畅之先河,二是奠定了骄散结合的文赋基础。杜牧的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论谈兵的长篇政论文中,他们的艺术热点是:纵横设辩,文势充沛。结构严谨,推理周密。巧用偶句,散骄相辉。而他的一些记人叙事抒情状物的文章在艺术上也别开生面,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