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九斤老太的局限

2023-03-08 13:14 作者:宇航茶坊  | 我要投稿

  

  九斤老太的局限

  现在这个社会结构变了,不是过去那种小农经济的时代。小农经济的时代,耕作经验更多是从老一代口中总结出来的。当社会文化的结构转变,在弩信过去的模式,这样认识体系就落伍了。孔子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他讲的道理,都是弟子们记录的,是过去周人的礼仪。根据那个时代的礼仪,他对现实的变化痛心疾首,他要“克己复礼”,挽狂澜于既倒,复兴周公之道。他周游列国无不失望而归,孔子想要移民,“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现代学者在论证孔子思想的普世性,为什么这样好的想法,当时却没有实现呢?从贾谊的角度看,过去人在小亲缘的共同环境里长大,相互维持是一种熟人关系;当你出了这个共同体,等于从亲缘社会里摆脱出来,面对就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周朝开始,人口没有那么多,耕耘的土地够。大家都在有血缘小共同体里生活,自然讲究礼仪和分寸。

  春秋的时候,周天子还可以名义上的CEO,其他诸侯国却根据自己的统治能力有了强弱。强国自然想有自己的话语权,开始不敢明目张胆,笼络精英给自己一些正当的理由。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却固定不变。有的人被迫离开血缘的族亲共同体,孔子的家族就是这样破落了。可以想象周天子分封天下的时候,前两代的天子亲属,还知道彼此,过了几代之后,只能是越来越陌生。

  社会的结构变了,孔子的理想只能是理想了。儒家精英以为自己能限制皇权,垄断用天的解释权,最后反而被汉武帝利用起来,维持一种家国同构的思想,强调父权,尊敬祖宗。祖宗说能有错吗?为什么现实却是,打着祖宗的口号,干的是另外的算盘。

  鲁迅先生写了个小说叫《风波》。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情景。那时候农村封闭落后、信息闭塞。张勋复辟事件发生,对于还留不留辫子,皇帝会不会再回来,在那个偏远农村的人们心里引起一阵“风波”。

  九斤老太就看不懂时代的发展,认为过去那么祥和又美好,现在“僧不僧,道不道”,“过去是这样的么,过去是……”每天的不断重复,其实是她怀念一种认知体系,一种固定的秩序。否定了这样的认知体系,就等于否定了自己的成长。

  张抗抗就写过一些“老三届”的人,曾经的老革命,或者是老一代工人阶级,认知体系在阶级斗争的结构里,他们“缺少个性崇尚集体精神”那一代人有“固有的群体意识,是长期高度集权国家遗留下来的文化心理。”君子不器,诸法无我,这是佛学的执迷不悟。国民性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政治的投射。一个国家的政治才是有劣根性可言的,国民性是一种抽象的统一性,国民性不是因,其实是果。这些人国度的迷恋过去、沉溺于过去。

  他们认为资本家是坏的,也符合评书演义说得为富不仁,其实梁山的不一定都是好汉,还有很多无赖。其实为富不仁不代表他就坏,他最多是中性的。有人说革命的不彻底,光剪掉辫子,只是形式主义。怎么能改变一人的认知呢?强迫一个人改变就是霸道主义,收买多少有一种温和的手法。九斤老太们不会考虑,为什么人获得了权力就变质,不承认这多元化的认知世界,只会想没有皇帝怎么能行?只是期待一个好皇帝,怀念曾经的好皇帝。


九斤老太的局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