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导论:从儒道关系说起

【讲题】中国哲学导论:从儒道关系说起
【讲者】曹峰教授
1. 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孔子只是诸子之一,儒家也只是百家之一。讨论中国的哲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孔子或儒家。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家与先秦儒家是不同的,这之后的儒家是一种“杂家”,其已经吸收包容了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的思想内容。
3. 讲者认为,儒道关系是中国思想史的一条主线。
4. 三个问题:如果只有老子没有孔子,或只有孔子没有老子,中国会怎么样?中华文明为什么不容易中断?中国能够为世界贡献怎样的智慧?简单回答:中国文化是阴阳相成、刚柔兼济且富有弹性的,归根结底中国文化史儒道互补的(唐以后是儒释道三教并行)。
5. 从《西游记》讲起
l 《西游记》虽然说的是去西天取佛经,但这只是个框架,里面儒释道人物一起出动。天界最高的人物并非佛祖、几乎不介绍佛经。其中的玉皇大帝亦是道教人物。
l 唐僧虽然是和尚,但毫无疑问代表的是儒家,目光坚毅、志向远大、坚韧不拔、堂堂正正。
l 孙悟空是?大闹天宫、无法无天,但却随机演变,法力无边。
l 猪八戒是?虽好吃懒做,但却毫不做作、率性大真。
l 沙僧是?虽默默寡言,却低调沉稳、武功高强。
l 一个儒家,三个道家
l 孙悟空原本和众多猴子猴孙在花果山过得十分快活,忽然有一天乐极生悲,想 到自己总有年老死去的一天,就决定出海寻找神仙拜师,学习长生不老之术。 孙悟空“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遍访多时,忽见一座秀丽高山。” 这座山就是菩提老祖所在的灵台方寸山。孙悟空刚刚进山,正在路上东看西看, 忽然听见树林深处有人唱歌的声音。孙悟空听到这首歌,认定唱歌的人是神仙,连忙跳出去拉住他。结果呢,这人 却是个樵夫,进山砍柴的。孙悟空不怎么相信,那樵夫笑着解释了半天,说自 己真就是个砍柴的。孙悟空问他为什么会唱这歌,樵夫回答,是住在这里的一 个神仙教他的,这个神仙,正是菩提祖师。随后,樵夫给孙悟空指明了找到菩提祖师的路。孙悟空疑惑,这个樵夫既然和 神仙做邻居,怎么不跟着神仙一起修行呢?樵夫的回答是,自己家中贫穷,有 老母亲要养,不能去修行。孙悟空只好辞别樵夫,自己独自去找菩提祖师了。
6. 樵夫神仙歌《满庭芳》
l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l 《黄庭经》又名《老子黄庭经》,是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晋年间,新增《中景经》。作者为天师道女道士魏华存。
7. 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l 孙悟空拜的师傅是菩提老祖学会了七十二变,七十二变是指:幽通、禁水、借风、布雾、祈晴、 入水、掩日、御风、煮石、壶天、 续头、 招云、 断流、 土行、 尸解、 气禁、 服食、 卧雪、 识地、神行、 定身、 取月、 禳灾、 星数、 移景、 大力、 开壁、 暴日、 辟谷、履水、 斩妖、 搬运、 解厄、 布阵、 招来、 透石、 跃岩、 弄丸、 导引、杖解、 请仙、 嫁梦、 黄白、 假形、 迩去、 生光、 萌头、 符水、医药、知时、识地、辟谷、魇祷。几乎都是道教的法术
l 西游记关键词之一:“长生不老”
8. 中国古代最向往的人物:陶渊明
l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l 道家强调“得意忘言”,言不能尽意。
9. 中国古代最向往的意境:桃花源
l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在外是儒,回家是道;为官是儒,退隐是道。
11. 中国古人为什么喜欢山水画,造园不成,则退而求山水画。
12. 古代的山水画,人物是潦草的,目的在于强调“人”融入大自然中,与天地、与万物一体。
13.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
l 四十二回脂砚斋的批语也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可见作者原本的意图是钗、玉并立,写出现实两种不可兼得的美,并无贵此而贱彼。在道家看来,每一物都有其好的、美的、合理的地方。黛玉和宝钗各有其美的,黛玉是任情率性之美,宝钗是宽容通达之美。而我们现在的“贬宝钗,扬黛玉”的评价反而落入了《庄子•秋水》中所说:“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的低俗层次,而曹雪芹其实乗持的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立场。
14. 儒家的可贵之处
l 建立一个相濡以沫的社会,让人感到在群体中存在的价值,所以重视集体,在集体中感受温暖和心理的慰藉。但在必要时必须牺牲自我,把每个人都编织到一张精心制作的网中。例如五伦或者64卦。
l 在这样一个网络里,诚信就特别重要,五德中其实信最重要。
l 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感天动地。
l 相信语言、文字、经典的力量,可以教化人群儒家在历史中、在社会中定义人类,因此重视群体与个体、历史与阶段。
l 但忧虑太多、追求完美。拿得起、放不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l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司马谈
15. 道家的精彩之处
l 道家思维是一种动态的思维,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l 道家思维是一种反向的思维。
l 道家认为这个世界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喜欢从过程的角度看问题。道家不追求完美,残缺的就是美的,按照道家的解释,这是走在趋于完美的路上,趋于完美比达到完美更好。所以,九五比上九更好(道家意识)
l 寻求社会的、人生的最不受约束的、最放松的状态,庄子要做不羁之舟
l 为什么相忘于江湖要比相濡以沫更好,保持距离,避免冲突。
l 谦逊的哲学、和而不同,永久的相处之道。
l 语言和文字是有限的、无力的。有时候啦啦啦比歌词更好听崇尚极简的生活。
l 问题的解决不在于用新的方法,而在于消除问题的根本,这一点佛教也一样。
l 但过于自我、冷漠、甘做老二。
16. 佛教的必要之处
l 中国有了儒道互补,不是足够了吗?
l 但主要关注现实、现世,无法提供终极答案
l 有没有彼岸、有没有超越、有没有虚无。
l 当年庄子因为无限后退而取消了对于终极的追寻,佛教看似有终极的更为详尽的描述。但实际上没有的,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表达。
l 终极的东西是什么、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原来中国并没有深刻的思考,这是佛教提供的,因此来了就不走了,而且中国化了。
l 在道家这里,虚无是作用,而在佛教这里虚无才是一切的根本。
l 现实与虚幻,如梦如露如电如泡。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条主线:儒释道
l 佛教虽然已经中国化、本土化,但毕竟不是源自中国
l 所以儒道文化几乎成为中国文化代名词
l 外来的佛教文化也是通过儒道互补的途径实现其中国化的目标。抓住了儒道互补,就抓住了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大纲。
18. 儒道互补是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
l 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孔子和老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儒道两家思想的并立与互补,是源远流长、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基本脉络,它体现了中国思想的阴阳互动、刚柔兼济的特色。
l 之所以数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能够历久弥新、饱经磨难而不中断,之所以数千年来中国人能够以一种既庄重又潇洒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可以说,正是儒道两家从思想上提供了主要的源泉和动力。
19. 文化的多元性和互补性
l 中国文化所以能够长期延续、命脉不绝,和儒道文化的互补性有很大关系,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为一个多元的动态的体系,尤其在先秦时期,学派纷呈,内外互动,多姿多彩。
20. 由儒道塑造的国民性格
l 因此,如果说,有那么一种生命智慧,它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的各个层面,扩散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凝聚成一种国民性格,那就是由儒道共同组合而成的、进退自如、富有弹性的人生取向。
21. 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l 儒道两家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对待、形影不离。假如只有儒家而没有道家,或只有道家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失去的不是一半的光彩,而是全部的光彩,中国文化将无从谈起。
22. 老子与孔子
l 可以说,《道德经》与《论语》两部书、老子或孔子两位人物正好代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两大侧面、两大基调、两大境界;两种特质、两种性格、两种符号。其他都不过是其敷衍、延伸、扩大、转型……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他们分别引领的儒道两派,已各领风骚数千年,显然,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
23. “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林语堂)
l 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老子或孔子的影子,只不过有的人老子多一些,有的人孔子多一些。人的一生中,有时老子多一些,有时孔子多一些。而中国历史上的成功者,往往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自如的人。
24. 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
l 有人称儒家为人文主义、道家为自然主义,或儒家重教化,道家重自由。一种是加法、一种是减法;一种是补法、一种是泻法。出门是儒家、回家是道家。
l 这里面的定义还有争议,不一定确切,但基本上代表了两种生命倾向、生命智慧。
25. 中国文化的主干
l 儒家的人文主义和道家的自然主义之间形成的那种有效张力,使两者间时而彼此冲突制约,时而彼此互补融通,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说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或者说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都不免偏颇。
26. 儒道如何互补
l 如果说儒家具有正向、阳刚、入世、进取、建设、踏实、稳重、传习、守成的品格
l 那么道家就构成了反向、阴柔、出世、谦退、批判、质疑、轻灵、求变、创新的品格。
l 道家把中国人的思维和精神引向了玄默、清静、灵妙、超越、自然的一面,把中国人的行为和举动引向了谦卑、柔和、简约、舍得、放下的一面。
l 道家是一种养心之术,学习道家,可以培养开放的心灵、轻松的心情、明净的心态、空灵的心境。
l 道家是一种处世之法,学习道家,可以培养辩证的思维、沉着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博大的眼界。
27. 孔子周游列国,虽然落魄但胸怀大志
28. 老子为何骑牛而行
l 老子那个时代已经有马车了。《老子》里也提到了“拱璧以先驷马”,即拱抱玉璧在前,驷马牵拉的华美车辆在后,这种风光的场面。老子作为国家级高官,也完全有这个条件。然而如果老子骑的是马,那就会是一付趾高气扬、意气风发、一往无前、领袖群伦的样子。古人在塑造老子形象的时候,一定觉得这样不符合老子谦和、平静、散淡、闲适的形象,老子应该是慢悠悠的,无意显摆、无意张扬、无所用心、无所牵挂。
29. 儒道互补的实质
l 儒道互补就是人类进步与复归的互补。
l 儒家认为人性和社会是不断优化的,先夭的状态未必完善,所以需要后天教化。孟子等儒家心性论,虽然强调人先天性善,但也需要通过教化加以开发。所以儒家主张社会文明的不断创造和不断进步。
l 道家则通过“反朴归真”来克服异化现象,保持人性的本然纯朴和社会的宁静平和。
l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38章)
l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之所以会对儒家的观点采取批判的立场,是因为庄子看到了人的有限,不能过于自信。一切的人工人为都是文明的产物,文明发展越快,对人工人为的依赖越强,离开本性也就越远。
l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庄子》第48章)
l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l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l 儒道互补是阴阳互补。儒家也讲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但仍以刚主柔,以阳制阴。
l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象传》)
l 道家则不然,其“返朴归真”的传统主要体现出阴柔的谦和的精神。
l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第28章)
l 儒道互补就是虚实互补。儒家的人文主义具有求实务实精神,它的公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专注于今世人生的修德和社会事业,所以伦理学和政治学特别发达。它对于死后的问题和鬼神的问题,釆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可以说儒学是方内之学,是现实主义的人学。
l 道家的学说更关注形而上的世界,它要把人的精神从世俗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甚至要超出社会道德,从宇宙大化的高度看待世界,所以道家具有超越意识、玄虚精神。
30. 历史上的儒道互补
l 孔孟和老庄的并立与互补。
l 荀学与黄老之学中的儒道互补。
l 《易经》和《易传》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经典。
l 魏晋玄学是儒道互补的新道家。
l 宋明道学是儒道互补的新儒家。
31. 儒道互补的现实意义
l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而不必去信奉一种家教。儒道互补仍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人们将从其中获得教益。”
l 儒道互补是一种政治艺术。“儒道互补可以提供一种不同于斗争哲学的政治理念,它主张用高度理性化的智慧去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以造福于人类社会。”
l 儒道互补是一种文化理念。“儒道互补可以在这个重理轻文、重物轻人、重现实轻理想的现代社会,为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找到一个健康的方向。人类必须重视儒家的‘仁义’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理念,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这种文明包括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
32. 儒道理念的相似性
l 对“德”的重视,朝向以民为本
l 对“性”的重视,注重本性良善
l 对“无为”与因循的重视,
l 归根结底都推崇柔性的、非强制的治理方式
33. 老子孔子均为民本思想
l 先秦民本思潮发源甚早。据《尚书》:夏初的《五子之歌》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伊尹授政太甲有“无轻民事”之训,盘庚迁殷有“重我民”之谕;武王孟津会诸侯作《泰誓》三篇,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句;周公作《康诰》《酒诰》《梓材》,提出“明德慎罚”“用康保民”“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等思想。这方面儒家有很多继承。
l 建立在周朝政治体制之上的道德思想不仅仅是儒家的思想源头,同样也是道家的思想源头。
34. 孔老“德”理念的相似性
l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
l 语•为政》)
l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l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礼记•缁衣》)
l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若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
l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所谓玄德,即道的作用方式)。(《老子》第五十一章)
35. 老子孔子的思想共通:为政以德
l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l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l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l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尧曰》
l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
l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l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
l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第7章)
l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19章)
l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老子》第3章)
l 都有克制的成分
36. 《老子》执政哲学的最高理念:“自然”
典型的例子就是《老子》第五十七章,其结构如下所示:
我无为〔原因〕,→而民自化。〔结果〕
我好静〔原因〕,→而民自正。〔结果〕
我无事〔原因〕,→而民自富。〔结果〕
我无欲〔原因〕,→而民自朴。〔结果〕
l 即通过统治者的不作为、不干涉、不主宰换取百姓的主动性、 积极性、创造性,解放他们的手脚。
37. 老子的让步理论
l 老子政治思想有其鲜明特征,那就是让步理论或让步主义。即通过统治者一方自身的节欲、清净、柔弱、不争、克制、谦让、不干涉、不强制,亦即“无为",造就万物的“自然”,放开民众的手脚,激发民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38. 屈君伸民
l “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
l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
39. 儒道对“性”的重视
l 儒道都强调“性”的重要性
l 道家认为,通过“道”,“性”被赋予了天生的、 强大的活力。
l 《老子》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可见“赤子”具有强大的免疫力和生存力,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性”字,但“德”字、“精”字、“和”字,后世无不与“性”直接联系起来。
l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厕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庄子•马蹄》
l 孟子的“以心言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40. 政治的主要着力点(抓手),就是尊重“性”
41. 反性与反己
l 在一些道家看来,政治的最高目标莫过于“反性”,如《淮南子•诠言》云:“为政之本,务在于安民……在于足用……在于勿夺时……在于省事……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去载则虚,虚则平。平者,道之素也;虚者,道之舍也。”
l 可见“安民”、“足用”、“勿夺时”、“省事”、“节欲”这些为政之道虽然重要,但都不能与“反性”相比,“反性”就是让统治者退归与道相应的、虚静平和的世界。
l 《淮南子•俶真》也说:“故古之治天下也,必达乎性命之情。其举错未必同也,其合于道一也。”
l 为政之道,归根结底成了反性之道。回到了性,就实现了政治的最高追求。
l *反己就是反性,儒家两家共同的修养工夫论
l 如《吕氏春秋•论人》云“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
l 《文子•道原》云:“故真人用心复性……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不闻道者,无以反其性……唯圣人能遗物反己"
l 《淮南子•诠言》云:“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
42. 反己
l “反己”之说,除了道家文献外,我们发现在《孟子》中也多见,如《公孙丑上》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l 《离娄上》云:“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的“己”和道家的“己”都代表废始的、未受破坏的“性”。当然孟子的“己”是道德的良知良能,道家的“己”并无道德伦理上的意涵
43. 人性是超时空、全人类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了几百万人,丛林部落里的食人族很惊讶不是为了吃人而杀人,如果为了食物链依然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
44. 儒道思想共通之处:无为与因循
l “无为”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矛盾。
l 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在于为民众争取最大利益
l 孔子其实也提倡无为、垂拱之治
l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l 其统治理念,一言以蔽之是“为政以德”,在批判统治者上,和老子一样非常激烈,目的就是给民众即喘息的机会。所以两家都是德治。
l 子曰:“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泰伯》
45. 先秦儒道的共同母题:因循
l 统治的最佳方式是顺从、因循人性
l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
l 上博简《孔子诗论》提到四个“民性固然”,即通过《葛覃》 《甘棠》《木苽》《杕杜》四首诗,知道人民都有知“反本”、 敬“宗庙”、重“幣帛”等情性(《秋杜》因为简文缺失,难以 断定究竟指何种“民性”)。这些“民性”在今天看来,都属于 人的社会属性、道德属性,但在当时看来,就是天然的、自然的 人性,《孔子诗论》认为礼就是在因循、尊重这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6. 儒道人性论之相似
l 人性包括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道德属性未必儒家独有,在《淮南子•泰族》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描述。
l “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也见于《文子·自然》),人性里面存在趋向仁义的可能性,但要有圣人教导,才能使之走向正确的方向。
l 此文还说“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礼;有饮食之性,故有大飨之谊;有喜乐之性,故有钟鼓管弦之音;有悲哀之性,故有衰经哭踊之节。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者也。”
l 即一部分道家也认为合理的规范和制度建立在对人自然的道德属性充分尊重和顺应之上。
47. 道家因循理论
l 道家尊重万物的多样性、特殊性、差异性,因为这是道生万物的必然结果,这就是万物的自然。对万物差异性的强调与重视,导致了老子从道“无为”到万物“自然”的思路,后来引发了道家的自生理论和郭象的性分理论。
l 在对差异性予以尊重的基础上,道家演变出了特殊的因循理论。所谓因循万物,归根结底就是因循万物之性。试图建立合理统治的黄老道家的一部分性论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例如,田骈在向齐王宣讲道术时说:“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吕氏春秋•执一》
48. 归根结底,儒道都希望美好的人生
l 人生就是一部有欲无欲的奏鸣曲。一都在有为无为、积极消极、加法减法、进取退守、出世入世……中浮沉挣扎的历史。这样的话孔孟荀、老庄都需要。
l 人的一生,前半生可以是孔子荀子,后半生可以是老子庄子。这样会比较完满而不至于太痛苦。
l 哲学思考的不仅仅是物理学之后、也是政治学、伦理学之后。
l 有限性与无限性,人士在有限重寻求生活的意义。
l 这些是中西方都要共同回答的问题
l 如何让万物自由自在、天真烂漫,是今后哲学所要考虑的问题,丛儒道两家那里都可以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