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更新——活着,挺奢侈的
在千辛万苦地寻找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兼职,也算是专业对口,只不过是教数学(对口,但是只对了一半)。在上班之前,我所承受的只是心理上的痛苦,而上班之后,则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痛苦,所有消耗的精力和体力,都需要太多时间去恢复。 关于小学生的闹腾,之前也不是没有体会过。那种回到家后,身边仿佛还有人吵闹的感觉;那种耳边嗡嗡的体验;那种批改作业时,心率飙到一百多的“濒死感”,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的。日常敬佩我小时候的老师,你们太不容易了。 在此期间,我竟然还看完了余华的小说集,可谓是痛上加痛。看《活着》之前,我还不知道活着可以这么苦,也不理解活着可以这么好。如今我理解了活着真好,也理解了,活着,挺奢侈的。要说这份工作唯一的好处,那便是让我有时间阅读,让我的iReader不至于用来盖泡面。
(手绘插画)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这个书名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打开之前。我以为是作者比较压抑的心理历程,但翻看了几页,看到那幽默乐观的语言,还有那充满童趣的插画,我不禁感叹,原来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如此乐观与顽强。 书中所展现的心态让我完全感受不到这位作者姐姐所患重度抑郁,由此可见,她好坚强,展示伤疤的时候还不忘自我调侃。她会“骂”那个严厉的医生是丑医生;会对可爱的弟弟调侃、打趣;会在众多叔叔阿姨面前一展歌喉......她甚至寻到了她的爱情,我对这一段爱情的描写本来有一些反感(因为故事略显玛丽苏)。但是现在想来,这样写就好像姐姐在精神病院重生了一样。她获得了新的友情(因为之前的挚友竟然无法理解她的抑郁);获得了不再隐藏的亲情(中国人的亲情往往比较含蓄);获得了有些浪漫的爱情...... 这让精神病院不再像纯粹治病的地方,而更像是姐姐的一个重生点。这一次的新生,让姐姐有了再开始生活的勇气;让读者了解了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也让我开始对生命保有敬畏,觉得活着挺奢侈的。
(书中插画) 可能真的只有人才能治愈人吧。我本身是一个非常社恐的人,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我会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身边的环境和人。感觉有点像一只刚刚出洞的小兔子(哈哈哈,可能吧)。这一次也不例外,直到结束,我也没有完全放下戒心,经过交谈发现有些人其实挺善良、温和的。但是可能是腼腆,可能是恐惧,让我也没有与他们多说几句话。 极度的敏感,让我和别人说话之前,会在脑海中不断措辞,我会想说些什么不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连批评小孩之前,也得酝酿一会儿,因为我会想怎么骂才会不伤害他们,但又会让他们因害怕而不再吵闹。有时候刚到嘴边的脏话也得硬生生地憋回去,但那个时候,却只有脏话才能表达我的愤怒。 而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身边的人好像都没有我这样的内耗,并且情绪也都相对比较稳定,我做不到在批评完小孩之后立刻释怀与放松,那个过程可能会在我脑海中不断重现;一点小事可能让我血压飙升,火冒三丈。所以我特别佩服在小孩不断纠缠下,还能保持耐心的老师。那个老师,在我见到他时,他就总是在笑,我从没有想过有人会对小孩有如此耐心(可能是他不用一直当老师的原因吧)。我不知道如何形容他的平和与从容,我只知道,如果是我,在没有素质的约束下,可能会气得破口大骂,而你们也会看到暴跳如雷的终极形态。 在身边这些人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学会如何放平心态,如何稳定情绪,如何去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看到它积极、良善的一面。
(拍摄图片) 这一次,让我看到,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让我在成为老师这条路上走的比较坎坷。用网络流行语来说,作为一个“i”人,出门社交一天,可能还需要一天来自愈。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睡着前会在脑海中复盘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我那句话说的没问题吧?他们不会生气吧?生气又怎么样,关我p事......高强度的内耗,伤害的不仅仅是我的身体,还有精神。而精神上消耗的能量,靠睡觉好像补充不了,所以我常会觉得很累,这种累是父母理解不了的累。 不擅长社交的人,像我一样,都在努力地融入这个社会。千人千面是自我保护机制,也是社会润滑剂。就像《人性的枷锁》中所说“世界上处处是圆圆的孔,就算你是个格格不入的方头栓子,早晚也要适应其中。”只有这样,作为一个小小的人,才能被大大的社会保护。 其实,我之前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要去适应社会,或者获得社会的认可,我所认为的自我价值,也只是做自己就好。但现在我发现,个人好渺小,而社会好大,我需要来自社会的保护,法律、医疗、教育......我其实完全离不开它。(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我妈说的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所以再给我一点时间,我会慢慢变圆去适应这个偌大的世界(但我的有些想法可能还是“方”的,所以哪天再看到我骂人,也是很正常的)。 我知道活着挺奢侈的,所以我有在努力地活着!
(手绘插画) 公众号:枕边记缀成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