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了解补偿心理,让经历成为动力,完善自己的人生。


“找到自我、获得认同”是一个持续终生的任务。不同的人生阶段、时间节点,人可能都会产生新的认知和变化,这也就需要我们持续保持觉察的意识,认识自己身上的新变化,并不断形成对一个统一的“我”的认识。——Erickson,1950
为今天的学习笔记附上马斯洛的经典理论一份XD: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一切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阈值”,心理感受阈值也是。
早期经历里归属和价值未被满足的孩子,会升高感受阈值。曾经的经历中被忽视了太多对此的需求,后天会表现出归属与价值需求高于常人,且即使感受到了归属和价值,也很难赋予信任并接纳。
“下一秒呢?下个月呢?十年后呢?再好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
补偿心理何过度补偿
补偿心理属于一种心理上的“移位”:当面对一个客观困难时→自卑感启动→通过努力解决困难。而凭目前的能力和状态很难甚至无法解决困难(自卑问题)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在其他方面做出成绩,来补偿这份自卑。
例:有些孩子,可能对于“身高”这样很难弥补的困难感到自卑,于是在别的地方开始下功夫。
题外话:曾经我以为NPD是“太爱自己了”“太自私了”才会这么自负自恋,所有的话题时时刻刻拉向自己、围绕自己,直到我听见一个一针见血的心理学解释——对羞耻更敏感。
无怪乎成年后,成功包装好自己的NPD,在人群中总是万众瞩目的,因为他们无法忍受自己在人群中是背景板这份耻感。
包括我自己,也曾为阿德勒的一句话心惊过:“阅读量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孩子,通常也缺乏勇气,他们希望通过阅读来增加力量。”
又想到埃尔诺女士的《羞耻》。
过度补偿:
成功(积极)或者失败(消极)的核心原因:是否拥有对自身以及世界正确的认识来让自己创造积极的结果。
成功案例:尼克胡哲。
只有当一个人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了解自身的喜好与厌恶、优势与弱点、目标与愿望,才有可能对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将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有一种相对稳定且连续的认知——Shaffer & Kipp, 2013
题外话,来源于KonwYourself公众号:
用以下两个小测来了解自己:
1)在需要做出决定的重要时刻,多问问自己:这是迎合他人的期待,还是我发自内心想要的?
2)对未来进行深入、细致的想象,帮助我们了解内心真正的渴望,并接纳想象与现实的落差。
失败/消极补偿:
面对困难,我们会有朋友家人甚至团体的支持与陪伴,但如果父母无法正确理解自己与世界,孩子会承袭这样的观念,继而在成年后从伴侣身上找补缺憾,无法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继续题外话哈哈哈哈:作为一个使用塔罗牌作为沟通工具(毕竟少有人会交浅言深),通过为别人解决问题实则是反省自己的怪人,遇到的绝大部分“算算桃花”的人,都是在“爱与被爱”的课题上卡壳的人。
相当一部分千禧代的孩子暧昧/磨合/结束方式如下:
广泛地交友,然后以外貌,当时环境里下的某个爱好(爱好都称不上充其量消遣吧,依靠一些线上下的活动相会)等共同点,开启一段暧昧过程。然而,在动心的人面前,谁会不美化一下自己呢?由于社会给予的性别印象,男性往往会夸大自己的经济能力,女性则多修饰自己的外貌,可这不一定100%贴合真正的我们自己。
(假期里油着头不洗脸吃完薯片嘬一口手,在昨天的卫生纸上擦擦接着玩手机的,搞不好才是我等普人真实的样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于是,在“社交美化→回弹真实”的过程里,不是人人都能接受这个落差的,三个月、一个月、两周、第二天早上,拜拜,下一个更乖。
为什么“人生若只如初见”呢?
我被问过很多次这个问题。
如果两性关系中的对方,是我们内在创伤的外在投射,那这个时候,就不是在和性对象发生性的关系了,而是在和自身创伤性的不可能性发生性的关系。
对方是你的爱人,还是你需求的投射?你是在爱对方,还是在爱自己?你是钦慕他这个人,还是倾慕对方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社会普遍意义下优秀的人=优质的爱人?
为什么会有人骑驴找马,吃锅望盆?因为他从头到尾只考虑过“谁更契合我的需求”,从头到尾,纳西瑟斯们都只是在欣赏爱慕他们自己。
且,伴侣间的爱和童年时缺失的那份爱并不相通,再怎么努力也是南辕北辙,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不顾对方能否理解”的方式在表达爱意。
所以这个时候,我都会推荐一点弗洛姆的东西给他们,依据情况,建议他们是否要去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毕竟有些不健康但诚实的人们相爱了,形成了更复杂的创伤性联结(Traumatic Bond)
Tout ce qui ne remonte pas en conscience revient sous forme de destin. - Une citation de Carl Gustav Jung.
遗憾的是,很多骄傲的小水仙花们更贪图眼下的恋爱游戏(并宣称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毕竟有些人别说没有勇气直面内心的恐惧了,就是直面一本一指宽那么厚的书的勇气都没有。
如果对方面露犹疑甚至不屑,神秘学的力量就可以在这里发挥了——要相信一年谈十几场恋爱的人的大脑,我是个打着小半仙幌子分享心理学见闻的倾听者。
他们不一定怕没人寻欢作乐,但一定怕遭报应23333333

该如何驯服心里的狮子?失败代价是那头野兽挣脱你的控制。
书籍推荐: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阿德勒觉得我们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并非是简单的经历和事件的堆叠,更重要的是我们为经历赋予了什么意义。
"Your life basically is an interview for people to attend your funeral."
一点心得(>ω^):不知道是环境愈发严峻,还是独生子女确实多少带着的点独特性,仿佛所有人都将“爱”视为糟粕瘟疫般避之不及,当然具体案例具体分析,但舆论在不断地往初中生式逞强上倾斜——谁表现得越傲慢、自我、满不在乎,谁就是赢家。
实际上爱是自人类有文明以来的成年上万年里恒常不变的主题不是吗?
那些满足不了情感归属需求的人,如何做到跨层满足高阶需求的?
——有人被查处时有价值上百万的手办,有人有两千多套房子,有人甚至什么要靠管理学的理论来管理情妇等等——这些新闻就不奇怪了——从未跨层过。而且,外在物质的充沛甚至放大了他们内心这份空缺的杀伤力。见过一个职业心理医生恨铁不成钢地说过:花点钱把这些人叫我办公室来做几个疗程,贪黄赌毒问题都不会这么严峻,这可都是决策层啊。
诚如Up主说的,人们要做的不是质疑爱本身,而是反思自己在爱中的立场和身份,这也很像曾经我经历过的一段对话:
“——那什么时候会遇到懂我、爱我、条件也匹配我的人?”
“什么时候你才能面对内心因匮乏而带来的恐惧,看见条件外的条件,去懂得并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