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子

2023-02-10 22:17 作者:极-中  | 我要投稿

作为知识分享者的孔子。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教师,也从事过法律职业,但同时孔子也是伟大的知识传播者,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区“up"主之一,所以也许也可以腆着脸说,和孔子都从事相同的事业,都是在传播知识。当然,孔子传播的大多是原创,我只是传播伟大思想的残羹冷炙、只言片语。这几期视频如果能够促使更多的人去阅读孔子,去阅读《论语》。那么作为知识殿堂的小门童,我就真的感到心满意足。 如果把普及法律知识作为个人的事业,那么从孔子的教导中,对于事业,我最大的体会就是

“尽人事,听天命”

,世界是我们的修道院。凡事尽力而为,结果并不可控,不怨天不尤人。

学习孔子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临危不惧、泰然若素。

在我看来,人的事业,孔子给我的教导有三点。

首先是要有敬畏之心,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天命的敬畏。

孔子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

因为小人是无知者无畏,敬畏让人恐惧,但恐惧不一定令人敬畏。人只有知道什么是我们应该真正敬畏的力量,人才能超越日常的恐惧之心,才能有勇气生活在这个充满着苦难的世界,人的内心才能生发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力量。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在那个时代,五十岁其实应该颐养天年了。但是孔子呢却决定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积极推广自己的学说。有人对五十而知天命有这样一个解读,认为它可以归结于两点,第一点是孔子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上天赋予的使命。其实呢,既然是上天赋予的使命,那么无论遇到多么大的阻力,那都应该竭尽全力,至于结果,只能交给上天裁夺,我觉得这说的很有道理。 有一次学生来请教孔子问题,孔子实在不想说话,大概是对这个世界非常非常地失望吧。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说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然后孔子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不想说话,那子贡说领导要不说话、不传言,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还能叙述什么呢?结果孔子却说,那上天说话了吗?四季运行,百物生长,上天说话了吗? 这句话对我个人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在很多时候,我总是说得多想得多,但做的很少很少,尊重天道就是要少说多做。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最终呢以失败告终。孔子在各国都遇到冷遇,他很难改变这个世界,当然这个世界也没法改变孔子。 那有一次在郑国,孔子和弟子走散,在城门旁发呆。那子贡就问郑国人,孔子在哪呀?所以郑国人说东门有一个老头,上半身看起来像圣人,他下半身呢,却像一条狗,而且还是一只丧家之犬。子贡听了这个人的话,在东门外果然找到了孔子。然后子贡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后,不仅不生气,而且还哈哈大笑,自嘲说自己还真的有点像丧家之犬,孔子平静地接受了自己为列国拒绝的命。 很多朋友看过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结尾有一句话“他好像一条狗哎”。背影好像一条狗,据说是周星驰曾经做龙套演员的时候,一个导演对他的评价,周星驰以此自嘲。不知电影这一幕是不是也出自孔子的典故。 因为孔子当时想走到北方的大国晋国去,结果走到黄河准备渡河的时候,听说晋国发生内乱,两名贤良的大夫被杀,孔子不得不中断晋国之旅,所以孔子说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

黄河如此的壮美浩荡,但却无法渡河,这可能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孔子后来在陈国的都城逗留了三年,想拜会中原霸主楚昭王,其实楚昭王对孔子很感兴趣,有过重用的想法。但是后来呢,楚国的令尹子细踩了刹车,他对昭王说,孔子是个能人,手下的弟子都很厉害的,你要重用他呀,并不一定是楚国之福,所以楚昭王正在动摇之中。那孔子就把经国济世的希望都放在了楚昭王身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结果东风没了,楚昭王薨了,over了。孔子只能打道回府,结束十四年的列国之游。

孔子说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何以裁之。”

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年轻人又有志气,文章又写得好,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教他们了。 日本学者井上靖就非常的崇拜孔子,他写过一本书叫《孔子》,这本书值得一读。他就写到了所谓

知天命,就是领悟到上天赋予自己的差遣,然后就认识到既然事业在上天的运行之中,那么也就不要希望事事顺水,必须接受随时遭遇不可预测的困难。

因此,无论你从事的是多么美好伟大正义的事业,明天的生死是无人能够把握的,出人意外的苦难也会随时到你的面前来阻挡你。福祸凶吉的降临与一个人是否从事正当的伟大的事业,似乎没有多大的关联,所以只有把自身投入上天宏大的意志之中,成败由天,只管专心一致的跋涉在自身所崇奉信守的道路上。

就像孔子说的

“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

所以论语的最后一句话也在讨论天命,孔子说啥,说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要做君子就必须敬畏天命,这样才能知礼知人,这是人的事业的第一点敬畏天命 。

那我觉得作为人的事业,孔子给我们的教导的

第二点就是要有仁爱之心

对于法律人而言尤其如此,法律要追求公平和正义,这就表明法律本身不是公平和正义,法律人永远要有对天道的追求,不能只妥协于现实。还是那句老话

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完美的圆不在洞穴中的经验世界。但是可以朝着理念上的超验的洞穴之外的圆前行

。 当然法律更要有对人道的追求,在孔子看来人道就是仁道。之前我们讲过嘛,

“仁”的字义就是两个人,你和我,拿自己当人,也拿别人当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尊自爱,然后爱人如己。

那这样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孔子之所以厌恶法家的霸王之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家不关心具体的人,他们只关心霸业,也不关心人道。

但是所有伟大的事业归结起来,不就应该是具体的人谋幸福嘛。

孔子曾经和四个学生讨论个人的志向,分别是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

子路

的志向是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有饥荒,那如果呢,让他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懂得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冉有

的志向稍微小点,他想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等到三年后呢,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

更谦虚,他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够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以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小小的小相。 但是

曾皙

的回答却令人耳目一新。他本来在弹琴,准确的说是在谈瑟,然后他放下乐器,对孔子说自己和三位师兄都不太一样。曾皙说自己的志向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因为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都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河水游泳沐浴,跳跳舞,吹吹风,唱唱歌就回来了。 大家觉得孔子最赞同谁的志向?子路说的是强兵不挨打,冉有说的是富国不挨饿,公西华谈的都是礼节文明都很重要。

但是曾皙就谈得很小很小,小到了个人的幸福和享受。

但孔子居然最赞同的呢,是赞同曾皙。 所以有学者的解读是和平、富裕和文明都很重要,但这三者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幸福层面上。 大家都很熟悉救画还是救猫的故事,论语里面其实也是有类似的例子。鲁国国君的这个马棚着火,孔子首先居然问的是“伤人乎?”,不问马,因为人高于一切的财产。所以孔子的后辈孟子也说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代十国有个著名的宰相叫做冯道,他在五个王朝里都担任宰相,所谓五朝八姓十一军的宰相,估计这个记录没有人能打破。欧阳修就认为冯道没有节操,但是很多人,比如说明末的思想家李卓武就用孟子这段话为冯道辩护,认为臣子 的第一要义是要使人民安养。半个世纪中五个王朝交替,通过不换旧宰相,只换新皇帝,避免了生灵涂炭。历史上当辽国占领河南,耶律德光要开展一次大屠杀,所以冯道和耶律德光有一场非常非常著名的对话,耶律德光问

“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冯道的回答是,

此时的百姓,佛祖在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能救得了,所以耶律德光放下了屠刀

。冯道一句话拯救了无数的苍生。但后人有人骂冯道,奴颜婢膝,万世罪人,但也有人认为冯道忍辱负重,不负苍生。大家如何评价明道呢?孔子又会如何看待冯道呢?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我始终认为作为法律人一定要把具体的人放在心中,所以孔老夫子有一段话很扎很扎我的心,而且也是在论语中说了两遍。上一期我们说过孔子有一段很积极的教导,在论语中说了两遍,大家还记得吗?请在弹幕中打出来,答案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还有

一段消极的教导就是不要这么做的教导

,孔子也说了两遍,那就是

“巧言令色,鲜矣仁”

作为一个好说好辩的人,我从孔子那里得到的提醒是,当然这只是对我个人的提醒,法律人除了文字和修辞,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背后法律的精神和目的。如果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口才好,说话好听,写的好一手文章不一定是好事。作为法律工作者,我们非常强调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但如果口才和文采没有对天道和人道这些背后的法律精神的追求,那很有可能是一种巧言令色。所以汉文帝时候最高司法大臣廷尉张释之,就提醒文帝要警惕那些只会说漂亮话的人。因为秦朝的覆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任用这些过分讲究文句言辞的刀笔吏。这些人没有原则与品德,不关注具体的人,他们只关注言辞和文书上的事情。张释之就提醒文帝,

如果每个人对法令的概念,仅仅停留在文辞方面,而忘记了法所针对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官吏只看到了法律条文,却失去了人的味道,也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那今天我们很多法律专业同学学了很多很多的法律概念,创造了各种新颖的词汇,也掌握了好多好多种学术,可以有各种理论把黑的说成白的,死的说成活的,无罪的说成有罪的,有罪的说成无罪的。这种无视法律精神的口才和文采,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 所以作为法律人,我把孔子的两次提醒当作对我的终身教导,不要违背良知,巧舌如簧,只讲法律的技巧,不讲法律的精神,君子不器。法学院有各种各种的辩论赛,但是辩论的目的不在于切磋技巧,而不是搞成相对主义的狡辩,而在于追逐真理,

辩论的目的不在于辩和论,而在于辩正,通过正反的观点交锋来探究正道。

法律人一定要有仁爱之心,

要把具体的人放在自己的心中

我们办的每一个案子都不是单纯的辩论竞赛、逻辑游戏、智力竞争,而是别人的一生。

这是我觉得孔子对我事业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教导。任何一项事业要有仁爱之心。

那最后我觉得孔老夫子教导时候,作为人,人之事业,一定

要有自知之明,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

孔子就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但是我们总是喜欢不懂装懂,就像这一刻我在讲孔子,我真的是不懂孔子,我只是读到了孔子的一些嘉言片语,觉得是对我职业、专业和事业的提醒。苏格拉底也说,

“承认我们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只是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其实需要很多很多知识。 对于《论语》我个人的读后感是《论语》并没有为圣人讳,它列出了很多人对孔子的批评,包括各路隐士、什么接舆啊、长沮啊,桀溺啊、荷蓧丈人等等等等。正是有这些批评,我觉得孔子才更加鲜活,孔子其实不是圣人,只是后来的学生把他树为圣人,孔子自己也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是圣人。 孔子把人分为圣人、仁人、善人、君子、小人等等等等,孔子自己也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这个说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呢?我只不过朝着圣人的方向去奔跑,去努力,做到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诲人不倦了。孔子还说,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孔子还说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善人我也见不到,能见到持之以恒的人,就很不错了。

孔子认为他很难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能见到君子、有恒心者就不错了。

孔子自己也说嘛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所以在《论语》的最后一章节,孔子摘录了《尚书》的几句话,提到了圣人尧、舜,商汤还有周代的善人,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

罪己

,所以即便圣人善人也是有错的,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圣贤也并非白璧无瑕。所以

人必须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

,因为有限,所以

我们需要去学习,需要去听取批评,我们都是残缺不齐的圆,但是我们可以朝着完美的圆去前进。

如果你要问我,我自己的定位,那我估计我肯定属于小人,但是做小人又不甘心,做君子又太难,所以很纠结,也许可以做一个想做君子的小人吧。太史公对孔子的评价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能够学习孔子的美德,学习去做君子,也许就足够了。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感谢伟大的先贤孔子,伟大的教育家、法律人、知识传播者——孔子。

老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