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氨和肼的
氨气(Ammonia),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H3,分子量为17.031,标准状况下,密度 0.771g/L,相对密度0.5971(空气=1.00)。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的刺激气味的气体。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能在水中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呈弱碱性。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兆帕,即112.2大气压),沸点-33.5℃,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熔点-77.75℃,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有催化剂存在时氨气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氨气常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氨气可由氮和氢直接合成而制得,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人吸入过多,能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
氮原子有5个价电子,其中有3个未成对,当它与氢原子化合时,每个氮原子可以和3个氢原子通过极性共价键结合成氨分子。

氨气分子球棍模型
从氨的结构来看,氨分子里的氮原子还有一个孤对电子,可以结合成质子,显示碱性;可作为Lewis碱,形成配位化合物(如加合物);氨分子上有三个活性氢,可以被取代而发生取代反应;氨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三角锥型,极性分子。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的酚酞试液),把实验装置装好后。打开橡皮管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可以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并且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加水使烧瓶内大部分氨气溶于水,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从而在导管口形成喷泉。
铵氨与酸作用可得到铵盐,铵盐是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一般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是强电解质。从结构来看,
具有+1价碱金属离子的性质,在晶体结构和溶解度方面非常相似,除高氯酸铵和酒石酸氢铵外大多数铵盐都溶于水。但由于
是由5个原子组成的,与一般碱金属离子性质也有所差别(如易分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差)。
氨分子中的N原子的氧化数为-3,为氮的最低氧化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氧化形成较高氧化数的物质,产物中以N2为主。如,在热的铂丝催化下与氧气反应、在纯氧中燃烧、用氯或溴处理,都可将其氧化。
加合反应(氨合反应):作为Lewis碱,氨以其分子中的孤对电子与许多金属离子(Lewis酸)作用形成氨配离子,如[Ag(NH3)2]+、[Cu(NH3)4]2+、[Cr(NH3)6]2+、[Co(NH3)6]3+和[Pt(NH3)4]2+等,使许多难溶化合物溶解。
取代反应(又称氨解反应):从两方面考虑,把NH3当作三元酸,其氢原子可依次被取代分别生成氨基、亚氨基和氮化物的衍生物,取代氢的基团可为金属、非金属或其他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