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敬爱的老曲艺家钟吉铨先生
注:本文于钟吉铨先生逝世当晚发布于新浪博客,如今新浪博客摇摇欲坠,未避免失传,搬运至此。
今天晚上9点多,得知钟吉铨先生病逝,享年92岁,心中不能平静,想写点什么。
两周以前就知道老头儿不好,癌症晚期,没想到这么快。
我是从07年开始顾曲,先去的谦祥益和天华景,后来听说有个振北曲艺团,多方打听才找到明月茶楼这个地方,太难找了!当时还不怎么懂,有些曲种还听不进去呢。伴奏的几位弦师也不怎么熟悉,听观众说,这个光头的老头儿已经82岁了,当时赞叹很了不得,这么大岁数还能天天上班呢。
后来随着进一步地了解,知道了他的名字叫钟吉铨,是50-60年代给骆玉笙伴奏四胡的钟吉瑞的弟弟,排行老四,都尊称他钟四爷,简称“四爷”。其他这个称呼按说应该是同辈人叫的,不过呢,这个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爱称,园子里比他年轻的演员和观众,甚至是我们这种小年轻,也叫他“四爷”,叫“钟老师”反而显得生分了。我也就跟着叫四爷了。
那时候的四爷,是那一辈在专业团体工作过的曲艺伴奏员中,仍活跃在舞台的唯一一位,可称鲁殿灵光。年轻时他曾在红桥区曲艺团工作多年,为林红玉、张玉昆等人伴奏京韵大鼓,为刘静雯伴奏梅花大鼓(女,金派),还尤其擅长时调的伴奏。文革中转业到工厂。1986年北方曲校成立,他受聘为教师,执教长达14年,除了给学员伴奏排练、也教授四胡伴奏。
晚年他活跃在各个民营曲艺团体,与陈玉华、朱凤霞、张雅琴、李树盛等很多名家都长期合作过,本世纪这十多年,他一直在振北曲艺团担任伴奏。直至2016年底还是2017年初啊,才从舞台一线退下,结束了天天工作至90岁的神话。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明月茶楼的过道,历来是很热闹的,因为有四爷在那儿坐着。伴奏员本来是有一间屋子的,别人都在那儿呆着,四爷偏不,除非冬天特别冷的时候,他基本都在过道坐着,跟老观众聊天。振北曲艺团有很多幼儿园老师改行过来的曲艺演员,因为她们接触这个的时候岁数已经比较大了,那演唱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所以我也经常去过道旁听四爷跟老观众的聊天,躲避一下恐怖的演唱,听他们的聊天,很长知识,他常会跟老观众聊起当年红桥区曲艺团演出的盛况,绘声绘色的,宛如身临其境。
那时候常去振北的青年观众,就这么几个,去过几次之后,每回上厕所路过四爷的御用宝座,四爷开始主动跟我点头打招呼,多么有亲和力的老头儿啊,弄得我还怪不好意思的,得嘞,从此以后,我也加入了主动跟他聊天的队伍,常常请教一些边边角角的人物,他单凡知道的、经历过的,都会一一讲给我。

那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个神话了,没想到,这个神话从我认识他开始,又延续了将近10年。90岁还在每天战斗在舞台上的曲艺工作者,绝无仅有了吧?
四爷除了在曲艺知识上让我受益很多之外,更在人生态度上给我带来影响,他讲过他的人生信条,十六个字:没皮没脸没心没肺没羞没臊没囊没气,这种与世无争的豁达心态,也是成就了他超长寿命以及超长艺术生命的诀窍。他的长寿与他持续地工作本来就是有紧密关系的,他拿工作就当做一种保健方式,肉体寿命保障着他的艺术生命的延长,艺术生命又翻过来促进着他肉体寿命的延续。话说回来,这也让我不禁感叹,才退休不到2年,他果然就离开了我们。
说说四爷的艺术。谈艺术,咱不专业,就推荐一些段子吧。
一、林红玉 京韵大鼓《闹江州》、《博望坡》(静场版)
四爷曾为女鼓王林红玉长期伴奏过,这是很光荣的经历,他跟我讲过,1960年前后,林老已经很少演出了,有演出的时候,一般是他或张文华(就是阎秋霞录像里弹琵琶那位长得特别黑的人)给林老拉胡琴。其中这个《博望坡》,我找到的时候,拿给他听,他很高兴,说是1961年林老跟他合作在河北省电台录制的,一批录了很多段,目前还只出来了这么一段,音效很好。
二、张玉昆 京韵大鼓《枪挑小梁王》
张玉昆的风格跟林老就不一样了,是类似小岚云的那种高门大嗓。这段节目曾经被选送参加1962年首届“津门曲荟”。
三、陈玉华 京韵大鼓《白帝城》
如果说伴奏方面,四爷是神话,那演唱方面,陈玉华就是神话了,她是京津两地活跃在业务演出舞台上的最后一位京韵大鼓老艺人,1930年出生的她,直至2003年还坚持参加业务演出。这段《白帝城》我特别喜欢,这大约是2000年前后,不知道哪位热心观众在园子里录下来的,唱得节奏比较慢,但是并不觉得拖沓,四爷拉的四胡也对这个段子的气氛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不同人唱同一个段子,给人带来的感觉不一样,如果说侯月秋唱《白帝城》是“惨”,陈玉华的给我感觉是“悲壮”。四爷在这段里有一个颤音,非常令我着魔,在第一番“酒后茶余谈今古”后边,您听就知道了,特别好听。
四、花云宝 梅花大鼓《黛玉悲秋》
这段背景大家都很熟悉了,文革中转业到工厂的花云宝,晚年的唯一一次登台,在1985年。张雅琴老师在讲座中也提到过这次演出的背景,她太多年不唱了,为了凑齐四个“宝”,做了很大的思想工作以及排练,才促成了这次登台,特约原红桥区曲艺团的王文奎、钟吉铨担任伴奏。这段录音,因为花云宝20年没唱,身体也不好,嗓子也不好,大家能听出来,尺寸很慢,调门很低,嗓子还有点儿哑,状态可以说并不好,但是韵味非常浓厚,观众也非常热烈,这跟四爷的拖腔保调是分不开的。
以上几段都是都是电台保留下来的录音,我的喜马拉雅上都能听到。
五、张雅琴、储秀云 梅花大鼓《宝玉探病》
这个好像是2012年,张雅琴收储秀云为徒不久吧,过什么节忘了,师父带着徒弟演了一场,大火!四爷这时候已经86岁了,这场老头儿发挥得也很好,到“怯合”的一节,台上大声唱,台下小声哼,台上台下形成了一组美妙的合声,加上不绝于耳的掌声与喝彩声,让我好像置身于我所未曾经历过的90年代的那个民营曲艺团体演出市场的高峰期。(这段是我自己录制的视频,在我优酷上)
六、朱凤霞 慢板老鸳鸯调《风吹铁马》
四爷擅长时调的伴奏,尤其是老鸳鸯调。朱凤霞老太太不同于王毓宝、魏毓环等人,她是专门擅长老鸳鸯调演唱的艺人。《风吹铁马》是老鸳鸯调最知名的一个曲目了,王毓宝曾经录过音,配过像。四爷的最后一次登台,也是伴奏老鸳鸯调,是2017年底,为天津文艺广播编辑、主持人小四的个人展示专场伴奏,也是这段《风吹铁马》。(这段是电台保留的90年代实况录音,我的喜马拉雅上可以听到)
七、张子青 二六板老鸳鸯调《十二月采茶》
张子青是个老票友,60年代初提倡挖掘传统,天津曲协搞过多次时调专场演出,包括62年的津门曲荟中的时调专场,请到了退休的老艺人、专业团体的在职演员与票友们荟萃一堂,演出了很多濒危的曲调和曲目,这些演出中,有很多场次都是由钟吉铨先生担任伴奏(大家可以查第一届津门曲荟时调专场的节目单),说明那时候四爷已经是时调伴奏的专家了。这些演出中只留下来了几段录音,这是其中的一段。
八、李婉珠 慢板老鸳鸯调《风吹铁马》、《尼姑思凡》、《尼姑自叹》;二六板老鸳鸯调《风吹动》、《秦香莲》
我亲眼看四爷展示老鸳鸯调的伴奏功力,都是在振北曲艺团看他为李婉珠伴奏。李婉珠是一位单弦和时调的业余演员,时调方面师承魏毓环,除靠山调之外,也特别擅长老鸳鸯调的演唱,在四爷的辅佐下,她挖掘上演了很多冷门的曲目。四爷退休以后,李婉珠的老鸳鸯调没有得力的伴奏,怕是也无法施展了,实在可惜。我所列的五段,都是我这几年看李婉珠与四爷合作演出在现场录制的视频,尤其是后两段二六板老鸳鸯调,是2015年留下了两段返场视频,特别值得一提,之前看李婉珠返场二六板时,四爷伴奏特别给力,很多花点,让人叹为观止,就想录下来留个资料,那天我带了录像的机器,我跟李婉珠老师以及四爷说,今儿返场唱二六板吧,我想录下来留个资料。结果呢,一般返场二六板,一般就唱两番,那天,返场两段二六板,一段《风吹动》、一段《秦香莲》,都是四番的整段,四爷那天看我在台底下录像,拉的也特别卖力气,花点儿绽放之处,观众叫好声不绝于耳,有热情观众还给四爷单独上了花篮。留下了这么两段我至今觉得非常满意的视频。
就写这么多吧,快到夜里12点钟了,趁着现在还没跨入新的一天,把这篇文章发出去。献给已走入极乐世界的我敬爱的四爷——钟吉铨老先生。
附:2022年3月我在B站上制作的钟吉铨先生伴奏的曲艺作品选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Z4y1z7Ay?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