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舰考证:本森级和格里夫斯级具体有何区别?利弗摩尔级和布里斯托尔级又为何物?

2022-11-09 01:24 作者:NocathySodak  | 我要投稿

        本森级(Benson class)和格里夫斯级(Gleaves class),或称本森/格里夫斯级(Benson-Gleaves class),或称本森/利弗摩尔级(Benson-Livermore class),再或者干脆简称本森级……到底是个啥玩意,实在是很难一两句就讲清楚。一位二战中格里夫斯号(DD-423 Gleaves)上的老兵曾问:“What's a ‘Gleaves-class’ destroyer?During World War II,we only heard of the Livermore class. And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Bristol class?”(“格里夫斯级”是啥?整个二战期间,我们只听说过利弗摩尔级。还有,布里斯托尔级咋都不提了?)

格里夫斯号自己都没听说过格里夫斯级:图为1939年12月9日下水时的“本森级三号舰 格里夫斯”

        更神奇的是,属于这(几)个级别的96艘驱逐舰,看起来大差不差实则貌合神离,几乎没有两艘是完全一样的。本来up是想老老实实接着西姆斯级继续更新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模型介绍的,但是考虑到本森大类的模型本来就多,加上舰船本身的考证不分成上中下三篇实在讲不清,干脆专门另起一篇得了。注意本专栏中引用的线图如无特殊说明,画面中舰艏方向均在右侧,舰艉在左侧。

威龙舰船模型的精品之一,1/700布坎南/兰丝唐套装,两舰均属于格里夫斯级。右侧线图为左艏右艉。话说她俩真的跟模型表现的那样长得完全一致吗?还真不是,这两艘船不仅不是一个建造批次,上层建筑结构也不一样(但流氓龙这套确实是迄今为止开的最好的美驱模型之一了)

        2014年由长安出版社出版的《美国驱逐舰全史:1941-1958》中,对本森级和格里夫斯级的区别阐述为:“相较于外形平直的本森级,格里夫斯级的线形要更加圆润一些。”当时刚上初中的up把书上的照片翻来覆去看了半天,终于领悟其奥义——本森级的烟囱截面是近似方形的,而格里夫斯级是圆形的!说起来这套书编得可谓百疏一密,说是《全史》倒不如叫《舰名字典》,日期什么的打错字更是屡见不鲜。更可恶的是此书中线图很多都来自美国的老书《Squadron Signals》系列(不过该系列错误也不少),抄都没抄明白。

本森级烟囱立体线图,来自威龙1/350DD-459拉菲(Laffey)套件说明书(舰艏方向为左侧)

格里夫斯级烟囱俯视线图,来自Classic Warships-Warship Pictorial 012中的DD-488麦卡拉(McCalla)线图
格里夫斯级DD-497法兰克福(Frankford,上)和本森级DD-612肯德里克(Kendrick,下)烟囱部位俯拍对比,图片也来自Classic Warships-Warship Pictorial 012

        接着说驱逐舰本身——本森级和格里夫斯级的外观差别仅此而已吗?其实不止。请注意,本森级的标准排水量是1620吨,而格里夫斯级是1630吨。后者多出来的10吨是哪里来的?其一便是舯部甲板室:本森级的前烟囱之前和后烟囱之后的烟道都是裸露的,只有两座烟囱之间有甲板室连接,而格里夫斯级的前后烟道都被甲板室完整地包裹起来。

本森级DD-616尼尔德斯(Nields)厂图的舯部甲板室部分,该级在此区域相当于前后都是坡
格里夫斯级DD-618戴维森(Davison)厂图,该级烟囱纵向长度不及本森级,但因为是圆形截面所以更宽;舯部甲板室则类似于一座完整的房子,烟囱基部均被包裹起来

        从现存照片上很容易辨认出本森级后烟囱后面像是一条缓坡连接到主甲板上,格里夫斯级对应位置则棱角分明方方正正。本森级前烟囱之前的区域确实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up以前也想当然地认为这里应该和格里夫斯级一样是和艏楼直接相连的。因此实际上本森级的前、中、后甲板室是三块独立的区域(虽然有廊桥连接),格里夫斯级的艏楼和舯部甲板室则是整个连通的。

1945年3月,DD-605考德威尔(Caldwell)前烟囱位置照片。二战中,部分本森级在舯部甲板室与艏楼之间铺设了一段“假甲板”用于堆放物资,很明显这些杂物仅仅是架在烟道之上
本森级DD-460伍德沃思(Woodworth)战后转到意大利海军服役时期的照片,去除了战争时期各种杂物的阻挡之后,可直接分辨出舯部甲板室与艏楼之间的空当
本森级DD-491法伦霍尔特(Farenholt)后烟囱部位的历史照片,该级后烟囱后部也是一条坡下来
格里夫斯级DD-436蒙森(Monssen)的舯部甲板室,可见烟道均被甲板室包住

        本森级比格里夫斯级轻的10吨并不止省在上层建筑里——其二就要谈到她们的动力系统了。此处从本森大类的设计历史开始讲解。 

        在伦敦海军条约过期后,美国海军研究了此前1500吨级条约型驱逐舰的种种问题,结合新技术和未来战争需求推出了1937年型标准驱逐舰即西姆斯级。相较于前辈们,西姆斯级采用了全新的船体设计,标准排水量提升至1570吨,并初次搭载了Mk37射击指挥系统。但由于设计审查失误,该级实际建成后相较设计原案严重超重,后来又进行了系列修改,作战性能大打折扣。

西姆斯级的船型本身是成功的,但受限于吨位很难令海军满意。图为首艘服役的西姆斯级驱逐舰DD-411安德森(Anderson)

        作为美国海军初代后条约型驱逐舰,西姆斯级显然未能摆脱条约的桎梏。于是1938年,西姆斯级改进型被提上议案,新舰将沿用西姆斯级的船体设计,标准排水量增大50吨;船体本身进行加强及配重以强化稳定性;艏楼之后的防浪舷墙进行延长。最重要的变化是新舰的动力组将由法拉格特级以来的集中布置改为间隔布置——前几个级别的多个锅炉舱或轮机舱都是相连的,而新级别的两个锅炉舱和两个轮机舱将交错设置,烟囱也变为两座(每个锅炉舱对应一座),从而更有可能在被鱼雷击中后幸存下来。新舰、也就是后来的本森级动力系统布局的变动在日后长久地被沿用下去,该级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海军第四代驱逐舰的开端(第一代:早期鱼雷艇驱逐舰,第二代:一战考德威尔级以来的平甲板驱逐舰;第三代:法拉格特级以来的条约型驱逐舰)。

邓拉普级(上)和本汉级(下)内部布置简图,其中BR为锅炉舱(Boiler Room,或者叫Fire Room),ER为轮机舱(Engine Room)

 

格里夫斯级麦卡拉号舱室布置图,可见本森大类的锅炉舱和轮机舱都是一前一后交错布置。以上两张线图都截取自Norman Friedman的《The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事实证明,锅炉舱与轮机舱交错布置的新设计确实有效,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格里夫斯级DD-432卡尼(Kearny)的生还。该舰于1941年10月17日护航SC 48船队时被U-568的一枚鱼雷命中前轮机舱,凭借出色的损管措施和完好的后部轮机舱成功脱离危险水域。这次事件更令美国海军坚定了为新舰艇设计交错动力组的方针。

卡尼号中雷两天后在在冰岛雷克雅未克港口与蒙森号并排停泊,可见其前烟囱下方的大洞
卡尼的损害报告图

        新舰的设计合同最终由当时美国造船业两巨头伯利恒集团和吉布斯&考克斯设计局拿下。准确来说,海军选定的是吉布斯&考克斯方案,该方案的动力系统选用自马汉级以来已经相当成熟的高温高压巴布科克&威尔考克斯M型锅炉(压力4100千帕/最高温度750°F,由西姆斯级上的三台增加到四台)+2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装备双级齿轮减速装置和巡航汽轮机以达到最高燃油利用率。当年下达了第一批4艘的建造合同,分别由伯利恒昆西船厂和巴斯钢铁厂承建。由于伯利恒出价低,后续4艘的合同也被该集团拿下。新级别的首舰以前海军作战部长、已故的威廉·谢帕德·本森上将命名,计划建造24艘,在1938、39、40财年每年开工8艘。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1938年型标准驱逐舰应该都是清一色的圆烟囱、长得和格里夫斯一样的本森级。

天才舰船设计师威廉·弗朗西斯·吉布斯(1886.8.24~1967.9.6),早年曾是一名法学生,在哈佛上大学时因为沉迷于研究造船没能毕业,此后在父亲压力之下成为一名律师。一战中与弟弟弗雷德里克·吉布斯凭借设计远洋班轮出道,后进入美国国际航运公司任职。1922年创设吉布斯兄弟公司,1929年吸纳丹尼尔·考克斯后改名吉布斯&考克斯设计局,在二战中负责了75%美国舰船的设计工作。他的姓氏与“轮船之父”富尔顿一同被刻在美国商船学院海洋工程楼之上

        结果就在这时出意外了,伯利恒开始抖机灵了:看过up之前几篇专栏的读者应该记得,先前维克斯级和巴格利级建造过程中,伯利恒通过使用自家生产的动力装置和轻量化舰体,降低了建造成本并缩短了建造周期,成功拿下了海军相当数量的订单和奖金。这么搞造成的后果是造出来的船都不好用——被单独分为利特尔级和格里德利级的那帮驱逐舰相比其他船厂承建的准同型号驱逐舰寿命要短,前者在1936年前基本全部退役,后者则在二战中屡发舰舯开裂,一直装不上40mm博福斯机关炮,1945年早期就退二线了(要是莫里不遭这孽,真不知会有多高成就)。这次伯利恒一看要用吉布斯&考克斯的动力组(马汉级就是吉布斯&考克斯设计的),拿着合同又翻脸,说是没建造经验,申请换用自己手里经过简化的设计方案——也就是单级齿轮减速装置且不装备巡航汽轮机,声称可以达到不输原方案的燃油利用率。海军工程局对此大为光火,称其为“混蛋设计”(“Bastard Design”),但无奈造军舰这事耽搁不得(1938年那国际环境可不像现在可以从容不迫地修正设计),只好允许。于是,第一批本森级(DD-421~422,425~428)就成了现在大家熟悉的方烟囱样式。由巴斯钢铁厂承建的DD-423、424虽然也被划分为本森级,但仍然使用了吉布斯&考克斯原案,这就是现在常说的格里夫斯级。另一个影响是本森级的轮机都是伯利恒自家生产的,格里夫斯级则选用了通用电气或西屋公司的蒸汽轮机。在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DD-423、424都被标注为“具有利弗摩尔级烟囱样式的本森级”。

        伯利恒当然为这次风波付出了代价——该集团对1939、40财年16艘新舰(DD-429~DD-444)建造合同的投标均被拒绝。另一方面,吉布斯&考克斯设计局则坚持了一贯坚固可靠的设计作风,在海军工程局指示下迅速提交了设计修改方案:新批次驱逐舰锅炉最高温度将由750°F提升至850°F(399°C/454°C)。为显示与第一批次设计上的区别,这批驱逐舰以首舰DD-429利弗摩尔(Livermore)为名,称为利弗摩尔级。可喜的是,巴斯钢铁厂的动作够快,在建造过程中完成了DD-423格里夫斯和424尼布莱克(Niblack)的锅炉过热改装,因此这两艘船实际和后续的利弗摩尔级别无二致。至此,1938年型标准驱逐舰终于完成定型,按照舷号顺序,应当称其为本森/格里夫斯级。换言之,所谓利弗摩尔级和格里夫斯级就是一个东西。

从设计历史角度来看,利弗摩尔号确实是1939年型的首舰,这种分级方法在日本仍然流行

        至此可以列举出本森/格里夫斯级的具体性能数据: 全长106.1米,水线长104米,吃水3.9米,标准排水量1620/1630吨,动力组输出功率50000马力,最高航速38节,续航力12节/6500海里(以上均为约数,由于船是靠工人动手造出来的,各船厂甚至每艘船的具体参数都会有细微差异)。装备38倍径5吋高平两用炮5门,均为Mk30炮塔,其中1、2、5号主炮为mod0型全封闭炮塔炮,3、4号则是完全敞开的mod1型裸炮,与前者座圈等性能完全相同但没有炮罩。她们首次采用五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全部沿中线布置在舯部甲板室顶部,不仅在高海况条件下也能操作,而且相较于此前级别的3座四联装发射管既增强了25%的侧舷齐射火力并节约了6吨重量。近程防空武器仍为12.7mm勃朗宁重机枪,由前型的4挺增加到6挺。反潜武器仍为舰艉处两条深水炸弹投放轨道。这回伯利恒产品的质量还真不错,最后事实上前述两个级别就是建造于不同船厂的准同型号舰

西姆斯、格里夫斯和弗莱彻级正常载荷(介于轻载和满载之间)状态下排水量具体构成,单位是长吨(约合1.016吨)。图例自上而下为其他液体、燃油、 存储物、弹药、人员、压舱物、机械、武器、舾装设备和船体,此图引自https://www.destroyerhistory.org/

        DD-421~444竣工入列后,依次组建了第7、11、13驱逐舰中队,均配属大西洋舰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自条约型驱逐舰以来的头重脚轻问题依然严重,而且沿用西姆斯级的舰体吨位不足,改进潜力不大。1940年1月,海军舰船局推出了标准排水量高达2100吨、完全摆脱伦敦条约束缚的大型驱逐舰弗莱彻级,美国人立刻批准在1941财年建造8艘新舰(DD-445~452)。不过考虑到此时欧亚大陆已经战火纷飞,美日开战恐怕也不可避免,美海军急需扩充其驱逐舰数量,一年八艘显然是不够了。眼下弗莱彻级的生产线尚未在全国船厂铺开,而仍在建造中、事实上已经成为美国在二战前定型的最后一个级别驱逐舰的本森大类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干脆继续追加1938年型标准驱逐舰的订单,先把驱逐舰部队快速充实起来。

        1940年12月2日,紧接着第一批次弗莱彻级的舷号,新一艘本森级的准同型号舰DD-453布里斯托尔(Bristol)在新泽西联邦造船厂开工。这艘新船看起来与此前的格里夫斯/利弗摩尔级没什么差别,实际上已经修改了原始设计:舰舯的3号主炮被取消,以降低船体重心;舰体最下面一排舷窗直接取消。同时,剩余四座炮塔将全部装配全封闭的Mk30 mod0/2型炮塔。在新舰建造过程中,设计方案同时在不断进行修改。根据欧洲战场、包括美国海军自身参与中立护航的经验教训,1938年型的上层构造还是太重,因此位置较高的后部鱼雷发射管鸡肋的后部舰桥都被取消,原搭载于后部舰桥顶部的36吋探照灯改为装在后部鱼雷发射管底座/后部甲板室上方的小型平台上;为了应对日渐增长的空中威胁,防空武器改为20mm厄利孔机关炮四门和双联装40mm博福斯机关炮两座,分别布置于舰桥前和后烟囱两侧、后部甲板室顶部。 

1941年10月30日,日后的铁底湾死士拉菲在旧金山下水。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西姆斯系列船体的主甲板是类似于龟背造型的,中间高两边低,排水效果好看着也漂亮

        1940财年及以后建造的格里夫斯级改型被称为布里斯托尔级(但细究起来该批次第一艘开工的其实是当年9月4日在查尔斯顿海军造船厂铺设龙骨的DD-463科里),如今这个称呼淡化之后(上世纪60年代前后纠正),为了区分不同批次的格里夫斯级,布里斯托尔号之前的18艘往往被称为“original Gleaves class”,从布里斯托尔号开始的则被称为“repeat Gleaves class”。另一边伯利恒集团跟着发了战争财——国会追加了24艘本森级的订单,除了动力组和舯部甲板室外均参照布里斯托尔级进行建造,名义上也划归布里斯托尔级。1941年1月13日,本森级第二批次首舰DD-459拉菲(Laffey)在伯利恒旧金山船厂开工,此时距她的上一艘姊妹舰DD-428查尔斯·F·休斯(Charles F. Hughes)在普吉特湾海军造船厂动工已经过去三年多、服役也有四个多月。从拉菲开始的本森级又有了一个新的区分特征:她们后部甲板室上甲板向前凸出了一块,形成一个弧形,为计划设在此处的探照灯平台增加空间。不过包括拉菲自己在内的部分舰只建成时把探照灯装在了后部鱼雷发射管底座上,并未利用上这个新增部分。通常来说本森级亦按不同建造标准分为"original Benson class"和“repeat Benson class”。综上可以认为布里斯托尔级就是本森/格里夫斯级的临战简化改良型

尼尔德斯号厂图,箭头指向部位即探照灯底座前方为后期型本森级凸出的一小块甲板
自法伦霍尔特号烟囱后方拍摄后部甲板室,可见探照灯下方本森级后期型特有的弧形凸出
格里夫斯级DD-486兰丝唐(Lansdowne)对应位置相片,该级无论第几批次在此处都没有上甲板突出部
抛开耳台不谈,格里夫斯级的后部甲板室顶部形状一直是八边形。此图截取自威龙模型1/700利弗摩尔/蒙森套装说明书

        至于在1941年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的7、11、13中队,美海军对她们进行了数次改装,简单来说就是改成重火力版布里斯托尔级。讲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能搞清楚本森级、格里夫斯级、利弗摩尔级和布里斯托尔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但是在布里斯托尔级前三艘服役之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了,一大堆问题接踵而至:各船厂生产工艺差异、火炮及设备产能不足、现有设计仍然不适应实战需求、现役舰艇在各条战线之间奔波导致维护及更新时机难得……美国人只能抓紧时间,不管哪批次哪条船进了哪个船厂,也不管库存有哪些设备,都赶紧装上去。这样一来,情况越来越复杂,借参与过威龙模型本森/格里夫斯级套件设计的美国模型师Rick Davis的话来说,“这96艘船看起来几乎有300种配置”(It almost seems they are 96 ships with about 300 configurations)。

        所以,写到这里本专栏其实刚讲完本森大类最基本的特征……在后续的篇章中,up斗胆综合各方面资料和前人研究,按照舷号顺序,尽可能捋一捋本森/格里夫斯级全部96艘驱逐舰的生产批次、承建船厂、识别特征和战时主要改装情况。

(未完待续)


战舰考证:本森级和格里夫斯级具体有何区别?利弗摩尔级和布里斯托尔级又为何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