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道】人类本来共同拥有的思维

2022-10-30 02:29 作者:不二方可无为  | 我要投稿


中道的剖析

如果面对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心“很舒服~得”,那么说明正坚持于另一个“不很舒服~失”的观点。

由于这个观点正奴役着心,所以才会产生“舒服、不舒服”的种种相对的界别及介怀。

故此,不管这个界别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该体验让心生出“得失”,那心已经陷入“两个极端”,轮回是必然的。为了解脱,也应当从那里出离。

如果修行人能够面对日常际遇,不陷入于两个极端观念,无论顺意还是逆意,也随顺际遇而尽心,尽心后随顺际遇,不坚持任何观点唯必然,这样地驾驭了那刻之二元观念,并不停滞任何一端,这就是“中道”。这种超然思维就是大乘佛法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 pāramitā”。

尽管这套技巧被“北传”及“禅宗”发扬光大,但并不意味这种思维属于任何派别独家拥有。必须清楚明白“中道本属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思维”,因为这个世界本属“中性”,千差万别的二元只是人心作怪,中道只是“默合自然”。

“中道”就是默合世间的“空性特质”,无关于任何宗教及宗派,甚至毫无信仰。真理呈现世上任何领域,真理本质只得一个~平等,世间任何现象、观念、际遇也本是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闻不是修行

观音菩萨从闻、思、修,进入三摩地samathi:

  • 闻是接收讯息。

  • 思是对讯息进行思索。

  • 修是对讯息进行思索及验证后,作出相应的行动练习。

部分民间信徒常停留在接收信息阶段,却没有对接收到的讯息进行思索,便惯性地急于把经文内容及各大渠道的信息照单全收,这是细思极恐的。

为什么要做,比要做什么重要。

当我们把讯息思索、验证,便要马上落实该讯息到日常生活,这个过程才叫“修”,代表调整的意思。

问:已学习相关讯息,更把讯息接受也不算修行吗?

答:不算。人类惯性思维是过去生长期累积,尽管此刻得闻正法,但当下意念难敌过去累积,故此必须要有一套“伎俩”来协助降伏该执着,这样才能把执着打从心底彻底接受真相。

伎俩

因此,各大伎俩应运而生,其中“大乘佛法”就有一套以声音为主的法门,透过声音的震动来影响人体来看不见的微细脉,这就是“称颂法门japa”,这套法门是用“梵音”。

“悉昙”为梵文音韵“siddham”之转译,意为“成就、完美”之意,据知约为西元600至1200之间所书写之古代梵文文字,而我所念的“佛教真言”为梵文音韵,梵音体系用“16母音及35子音”,配以“口盖、反舌、喉、唇、齿、弹舌、浊、清、长、短、轻、重音”来诵密咒,任何真言绝不能加插配乐来唱诵,只须透过“如法”的(浊、清、长、短)音韵发声,构成有节奏的音调组合,有如摩士密码般,产生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及妙用。

故此,梵音密咒为以声为主的法门,每一个音调都会通往身体上不同脉轮,音调为切入之重点。

P.S 笔者透过一小段文字,把读者带进世间的深层本质,配以现代浅白文字表达,深入浅出。希望借此能够破除南北之间的无谓矛盾,一起向大道方向迈进,趋向涅盘之路,共勉、加油!

~轻心

轻心修行话

明明秋高气爽令人非常舒服,心旷神怡,不可以觉得舒服吗?当然可以啊!

“中道”的意思是指不要坚持这种感觉唯一必然,例如“秋高气爽是舒服”,但千万不要认为“雷电交加就不舒服”,只要有这样观念之界定,就马上沦陷于两个极端~二边,这就是中道修行的可贵。

(按:中道并非教人做植物人,冷暖、光暗、是非、黑白,仍然必须清清楚楚,中道只是教人不要滞留观念,就好比释迦牟尼佛食饭不食泥,很清楚的,切勿断章取义)

大家没有听错,这是释迦牟尼佛当日说足40多年的“神髓”,只要一脱离中道核心,必定脱离佛法正见,中道是一理贯穿世尊一生所说的教育,肯定的。

如果大家对“中道”想有再深入的探讨,笔者提供一本并非来自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六祖坛经》。

如果有人认为佛法只有在释迦牟尼佛中所说才是真,笔者建议你尽快返乡下耕田,因为修行不适合你。

~轻心



以上摘自知乎Handsome轻心。


【中道】人类本来共同拥有的思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