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及时叫停反刍是一种自我保护。

2023-05-23 07:43 作者:神府尹  | 我要投稿

来访者小Q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她与男朋友分手之后,每天都沉浸在痛苦中。她很想走出这种痛苦,可睁眼闭眼全是前男友的影子,以及跟他相处时的点点滴滴。 小Q表示,她后悔自己在恋爱期间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不停地“作”,最后逼得对方跟她分手。现在,她没办法集中精力工作,就连洗澡、化妆这样的小事都变得无比艰难。每天胡思乱想,越想越难受,越想越恨自己。 类似小Q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反刍思维中,即不断地回想和思考负性事件与负性情绪。前面说过,过度关注痛苦的经验以及事物的消极面,会损伤我们的情绪,扭曲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以更加消极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从而感到无助和绝望。就小Q的情况来说,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时间久了,很容易演变成抑郁症。 反刍,会严重地消耗个体的精神能量,削弱其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反刍的过程中,个体也很容易做出错误决策,进一步损害身心健康。比如:反刍倾向较为严重的女性,在发现乳房肿块后,比没有反刍倾向的女性会晚两个月再去看医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种威胁到生命的差异。反刍让人在负面情绪中饱受煎熬,直至精力消耗殆尽,以更加消极破碎的眼光看待一切。想要避免陷入抑郁情绪,或早日从抑郁情绪中走出来,及时叫停反刍思维至关重要。 那么,该如何打破反刍的循环,及时叫停它对我们的伤害呢? ·方法1:切换反思视角 为了研究人们对痛苦感觉和体验的自我反思过程,科学家们试图找出有益的反省与消极的反刍之间的区别,结果发现:人们对痛苦经历的不同反应,与看待问题的角度有直接关系。 在分析痛苦的经历时,人们倾向于从自我沉浸的视角出发,即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看问题,重播事情发生的经过,让情绪强度达到与事件发生时相似的水平。当研究人员要求被试者从自我疏远的角度,即第三人称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痛苦经历时,他们会重建对自身体验的理解,以全新的方式去解读整个事件,并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由此可见,切换看待问题的视角,从心理上拉开与自我的距离,有助于跳出反刍思维。 在实践这一方法时,我们不妨这样做: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闭上眼睛回忆当时的情景,把镜头拉远一点,看到自己所处的场景。当你看到自己的时候,再次把镜头拉远,以便看到更大的背景,假装你是一个陌生人,正在路过事件发生的现场。确保,每次思考这件事时,都使用同样的场景。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减少生理应激反应。 ·方法2:分散注意力 当我们沉浸在反复回忆痛苦的反刍中时,提醒自己“不要去想”是无效的,而且大量的实验都证明,努力抑制不必要的想法还可能会引起反弹效应,让人不由自主地重复想起那些原本尽力在逃避的东西。事实上,与拼命的压制相比,更为有效的办法是——分散注意力。 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去做自己感兴趣或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的任务来分散注意力,如有氧运动、拼图、数独游戏等,可以有效地扰乱反刍思维,并有助于恢复思维的质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大家不妨创建一张对自己有效的分散注意力的事件清单,在发现自己陷入反刍中时,立刻去做这些事,阻断反刍。 ·方法3:认知重构 当我们感到悲伤或愤怒时,经常会有人这样劝慰我们:“去打个沙袋吧!发泄一下。”这样做真的有用吗?有心理学家为此做了一个实验:把愤怒的受试者分成三组:第一组在想起惹自己生气的人时打沙袋;第二组在想起中性话题时打沙袋;第三组什么也不做。结果发现:第一组受试者在打完沙袋以后,变得更加愤怒了,也更想要报复;第三组受试者的愤怒程度更低,表现得最没有攻击性。 通过攻击良性对象来宣泄负面情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会加强我们的攻击冲动。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调节情绪的有效策略,其实是“认知重构”,即在脑海中改变情绪的含义,从积极的角度去解释事件,从而改变我们对现状的感受。 四年前,我的一位女友罹患乳腺癌,这件事给她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但这个既定的事实,也给她带来了“机会”,那就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看书,培养新的爱好;借由生病的经历,她也深刻认识到了商业保险的益处,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保险经纪人。 如果沉浸在“为什么是我患病”的反刍中,可能会让我的女友跌入消沉的深渊,甚至让其病情恶化。然而,当她无力对事件本身做任何更改时,她选择了换一种方式去理解生病这件事,去重新构建它给自己生命带来的积极意义。

及时叫停反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