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梆子和豫剧的一些常见问题》
一、相似度高:
豫剧的豫东调与山东梆子相似度高的原因:
1.板胡的引进:
1936年和1937年,樊粹庭、陈素真等人组织灌制唱片,当时还是用的“大、二、三弦”,同年还有从山东高调班(即山东梆子)来的琴师“张同如”(又称“张崇儒”,可能是因为方言传串了),据陈素真大师晚年回忆说,“他(张同如)拉板胡,比大弦好听的多”。当即樊粹庭先生听了张的演奏后,就决定要废除大弦,改革豫剧声腔。
由此可以佐证,豫剧的板胡即从张同如先生开始,由山东梆子引进,后来逐渐改革为乐队的“头把弦”,张先生也因此被称为“豫剧板胡之父”。
2.山东省本土的不重视+豫剧的后来居上:
50年代,前有豫剧常香玉捐飞机,后有吕剧郎咸芬“李二嫂”政治红利,为了迎合政治发展局势,山东省政府将大量的梆子剧团,改成了豫剧团、吕剧团,甚至在1954年山东第一次汇演时,明显标注唱山东梆子的艺人只有窦朝荣先生和黄儒秀先生,就连“三刘”(花旦刘桂荣、丑角刘玉朋、小生刘君秋)的黄牛分家这样经典的山东梆子骨子老戏,都变成了“河南梆子”,刘桂荣当时说,“我这辈子都没唱过豫剧,我一句豫剧腔也不会唱”。早在50年代,就出现了这种“山东梆子和豫剧两掺的杂糅现象”,便注定了1986年省梆(山东省梆子剧团)被解散的悲哀...
3.省梆以及许多地梆被解散,大量艺人无戏可唱:
1986年山东省梆子剧团以及许多地方梆子剧团被解散,大量艺人无戏可唱,有的回家务农打工、有的改唱豫剧等其他剧种,其中苗喜臣(曹州梆子老艺人)和卢士元(山东梆子前辈丑角卢胜奎之子)便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从济宁带去河南大量的山东梆子口述本,多数被豫剧所移植,改编,甚至被济宁人直骂“卖省贼”,亦让人唏嘘...
还有一条就是,不知道豫剧界某些“良苦用心”的人士是怎么想的,苗喜臣(苗娃)、黄儒秀(黄娃)等等这些正经曹县山东梆子科班出身的老艺人,统称为“豫东老艺人”,卢胜奎的儿子卢士元被包装成了“豫西调老艺人”,这种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说法,如果不是经过明确查证,不知还要持续多久...
二、搭班演出:
有人说以前山东梆子和河南梆子也有交流、搭班,是这样不假,但是那都是40、50年代时期的事情了,当时汇演、巡回演出流行,新中国刚建立,戏曲行业也比较兴盛。
1936、37年,樊粹庭、陈素真等人从曹县科班带到开封了一些青年演员和乐队的琴师、司鼓等等,这些艺人多为山东梆子科班出身(甚至被称为后来的“豫剧三鼎甲”的陈素真、司凤英的师父都是菏泽科班学的艺),包括赵义庭、黄儒秀(黄娃)、王锡堂(玫瑰花)等等这些艺人,亦是如此,其唱腔早期都为纯山东梆子腔,中后期逐渐过渡到豫剧。
“有趣”的是,樊等人带来的演员,在灌制唱片和组建“狮吼剧团”之后,除了赵义庭、王锡堂等一些演员留了下来,其他都被逐渐打发都走了(有的是去其他地方谋生了、有的改行了、有的还回到山东继续唱山东梆子)。
可以说,菏泽是一个培养演员的好地方,但是“人才流失”,商丘因为是当时的交通枢纽,则是名演发展汇集的好地方...俩城市也挺有默契的。。。
而山东这边,也有一些豫剧出身,后来改唱山东梆子的,现今的山东梆子八大名旦中的“郝派”郝瑞芝,便是河南梆子科班出身,直到1961年才改唱了山东梆子,就其自述,“我是唱豫剧出身的,改成山东梆子以后人家说我唱的有豫剧味,到河南去演出,人家却说我唱的是山东梆子。”其在泰安梆子剧团任教多年,但是教出来的旦角嗓音不亮堂,而且乐队的伴奏也是豫剧梆子两掺,这一点也经常为人所诟病...
由此可见,虽然两剧种是有一些“交流”,但交流归交流,对声腔的影响并不大,除非是搬一个唱豫剧的去教山东梆子,或者搬一个唱山东梆子的去教豫剧,但是唱的什么腔,观众一听就能听出来。可以说梆子和豫剧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根本上来说,两剧种的发声方式、弦子定的调、以及锣鼓经等等,都有本质的区别。
三、命名问题:
关于命名问题,“山东梆子”这个名称,早在清末时期就已经出现,又称“舍命梆子腔”、“高调梆子”,就像河北的“河北梆子”,山西的“山西梆子”(晋剧)一样,当时河南也叫“河南梆子”,直到1952年,文化部才明确命名为“豫剧”(1937年河南灌制的唱片上标注的还是“河南梆子”),而“山东梆子”这个名称则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另外再说一点,大平调的“平调”是相较与山东梆子的“高调”而言,而不是河南梆子“豫剧”。大平调的许多板式都和山东梆子高度相似,以前两个剧种甚至可以合班演出,足见其血缘关系密切。
四、仔细听了,却还是分不清楚:
如果您是有心人,仔细听了相关的录音或者看了录像,却还是分不清楚,那么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条:
1.豫剧梆子两掺伴奏,梆子唱法。此情况徐淑文老师所在的梁山团最为明显(本世纪初的一批录像),慢二八、紧二八这些板式,都是豫剧的伴奏方式,而唱腔则为纯山东梆子腔。
2.纯山东梆子梆子伴奏,豫剧唱法。此情况现在山东梆子的红脸、黑脸、旦角占一部分,可能一些排的新戏听着别扭,就是此原因(腔不正+没劲),山东梆子最显著的特色就是高亢激昂,老戏迷也都说,听梆子就是听那个“劲”,唱的软绵绵的,就自然招人嫌。
3.自身分辨能力问题,这个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多听,多看吧...
五、吸收豫西调:
关于山东梆子吸收融合豫西调之说:
早在1937年山东梆子灌制唱片时,当时的【单打锣】【二八板】【中二八】等板式已经非常成熟。
而直到40、50年代,豫西调(当时称西府调)才刚刚发展起来,关于老豫西调的声腔,从1962年河南名老艺人汇演的录音可以听出,是为比较单调。
从1956年窦朝荣、孟玉琴、马金兰三位前辈在中央广播电台录制的《周奇送女》一剧录音中可以听出,有大量的哀韵、下五音的处理,当时窦老已经66岁高龄,艺术早已成熟,且老艺人大多都比较保守,学习和借鉴豫西调,这种说法称不上。
所以山东梆子可能也像秦腔那样,有【苦音】【欢音】之分,只不过都合到一起了,没有秦腔分的那么明确而已。
——记与2023年2月
(本文为作者原创内容,严禁盗用,转载注明来源:bilibili UP主:端木渊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