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脏弹,冷战时期的奇葩产物:美国核动力坦克项目计划
在二战结束后,武器的发展迅速的成熟了起来,其中核武器的研制更是创新了一个新的进程:核能源,核武器的杀伤性是毁灭性的,除了冲击波,还有致命的核辐射,核辐射的长时间的半衰期可以达到数十年,或者数亿年甚至数百亿年,但一方面,自从二战结束后,除了武器的研制以外,对于核能也进行积极的研究,开始造福人类,建造核电站核能源能解决不少问题,军事上有核潜艇,航母等,一些科学家们打算让反应堆变的更加小巧紧凑,用在汽车上或者坦克,美国军方也对其感兴趣,建立了一些核能坦克项目,然而最后这些设计大部分只留在了纸面设计上。

关于核动力坦克计划最早追寻到1954年,会议上主要讨论核能的未来发展与新设计,同年夏季在底特律进行了三次会议,美国科学家讨论了带有核动力坦克的设计方案,根据技术建议,该项目被命名为VT1核动力坦克,最大重量为70吨,主武器为105毫米炮,最有意思是它的装甲布局,外形像个大面包,整体的装甲高达350毫米,后面装甲用于保护内部的核反应堆,前面也有足够厚的装甲保护车体,成员以及弹药部分和其他设备在车体的中间。车体外形十分圆润

其内部原理就像是一个小型核电站,整个动力系统都是一整套循环运行的,在设计计算上该坦克用核燃料的一次性运行可以达到500小时,但最后不建议进行开发,因为在这运行期间内,一次启动就会很有可能严重的环境污染,此外坦克内部的空间无法容纳足够多的核设备,简单来说,驾驶TV1坦克的危险性要比敌人的威胁大的多。

到1955年 TV1坦克项目根据目前的能力和技术做了最后的定型。其次新型核动力坦克被命名为R32,它与TV1坦克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尺寸和大小,该坦克缩减了一些尺寸,并适当的改变了一些布局 重量在50吨,这辆坦克被提议在前面安装一个核反应堆,装甲为120毫米,炮塔为90毫米,但在设计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外形特征,动力设计上也放弃使用TV1的设计,采用较小的反应堆,设计表明一次性加满核燃料可以跑4000公里,最后以减少运行时间为代价,决定减少一些过多的反应堆会给车组成员造成伤害,从而撤掉了一些核设施。

然而即便如此,为了保护车组,以及维修人员,这些采取的措施是显然不够的,R32坦克虽然比TV1小,但反应堆依旧有剩余危害人体的辐射值(射线),该坦克也不适合实际情况,要定期更换操作人员以及防护设施,并必须给坦克设计单独的维修站。

在R32坦克无法满足军方的需求后,军方开始对核动力坦克的兴趣开始减弱,在1959年,当时还有人创立了一个新项目,用M103重型坦克为基础设计了一台原型车,但这项项目出现的时间较晚,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美国的核动力坦克项目克莱斯勒公司也参与在了其中,新项目的计划进展超过了当时的设计技术的建议阶段,因此克莱斯勒的专家们决定再试一次坦克的核动力,新的TV8坦克有一个新的布局,外形十分夸张。

然而,细长的流线型以及大面积的炮塔比其底盘还要长,在炮塔内,车组成员为四人,武器为一门90毫米炮,在后来的设计中,把一台柴油机或一个小型反应堆安装在炮塔后部,在这种情况下,反应堆或者发动机将会给发电机提供运行能量,以满足坦克整体运行的需求,直到TV8会议讨论结束之前,动力布局放在那一直存在争议,是放在炮塔里还是底盘上,这两种各有优缺点,因为底盘太小,在底盘上安装所有设备造价更高,技术上也是极其困难。


武器方面坦克配备了一门90毫米T208滑膛炮,炮塔内装有液压冲压装置,炮塔还有两挺.30机枪,以及一挺遥控.50机枪,炮塔的外形就像个大气球,使其能够进行两栖作战。重量为25吨

与前几辆坦克相比 TV8无疑是最幸运的,虽说有想法是好的,但是核动力坦克的设计技术的复杂性,并没有当时现有的普通坦克有着任何的优势,特别是担心核技术的控制能力以及后果,最后TV8坦克的项目被关闭,在TV8.关闭之后,没有任何一辆核坦克在次被提出来过,核动力本身设计起来十分复杂,就算是核动力坦克研制成功了,最主要的还是安全水平,一旦坦克被炸毁,核反应堆受损 这辆坦克就会变成真正的放射性污染体,坦克所在的区域周围没有任何存活的生物,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而车组成员活下来的几率也是几乎为零,就算幸运下来的人也会成为放射性疾病的受害者。

目前我们人类依旧无法克服核辐射带来危险的后果,就像切尔诺贝利以及福岛的核事故那样,切尔诺贝利已经变成了一座空城,尽管事件已经过去了35年,尽管后又重新修建封印了当初爆炸泄漏出来的核物质,今便如此,未来的数十万年内,它依旧有很强的辐射值,(核辐射的水很深,你把握不住)。因此,当时的核坦克的设计是最初的设计理念,毕竟有核能这种新能源,在一次“脑洞大开”中创建出来,有想象力是好事,但最后没有任何的实际效果,以至于留下的资料数据少之又少。。。

部分资料来源于https://www.vanillamagazine.it/和http://atomic-skies.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