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剧变》——个人危机和国家危机有关系么

2023-06-30 16:33 作者:bili_27360589034  | 我要投稿

《剧变》一书首先讲述了作者在成长、求学过程中遇到的个人危机,作者通过理性的思考以及个人解决危机后的复盘,总结出了含有12个因素的个人的应对危机框架,其中包括:直面身处危机的现实,主动承担责任,划清界限并明确问题,向外界寻求物质及情感支持,借鉴他人应对危机的方法,自我力量,诚实的评估,应对过往危机的个人经验,耐心,灵活的个性,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不受约束。

建议记住这个框架,这是作者(博学家)的生活经验以及面对危机的分析和决策方法,虽然作者不能代表全部人的想法,但是仔细分析这个框架后,我觉得根据该框架确实能让人较为全面的去分析危机的主要原因,以便更加成熟、从容的在多种复杂或者多个不利的选项中,找出一个最优的选项。

基于个人的危机框架,作者将个人的概念换成了国家的概念,并整理出了国家应对危机的框架。和个人一样,国家应对危机的框架也不能代表每个人或者国家的想法,也不能说明在该框架下去分析国家遇到的危机的方法是全面或者唯一正确的方法。但是通过该框架的复盘和分析,作者也尽力想客观地去展现了二战前后芬兰、智利、印度尼西亚、日本、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家因糟糕的决策、外部环境、国家认同等等造成的危机及境遇,以及应对方法。其中很多国家并没有辉煌的历史,这次也通过这本书能了解到这些国家近代的发展情况,也帮助我更加了解其他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作者也通过对比的方式,梳理出了美国可能会遇到的危机和问题(因为还没有发生,所以不能称之为剧变),其中包括人们思想的极端化,对平均的厌恶(这里指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和国家基础建设的投入),选举资金的需求大、费事且要迎合富人的理念持续的获得他们的支持、不愿意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等等。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减少了人们的交流,人们总去关注自己喜欢看的新闻和信息,去玩自己喜欢的电脑游戏,缺少了线下的交流和生活中的融合,导致每个人的想法更加极端,更加肆无忌惮,不能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理念,慢慢导致认知的极端化,这也导致了美国在治理国家时总出现的意见分化。

最后作者也简要的描述了人类可能会遇到的危机及解决的建议,不可再生资源和人口增长的问题,人均享有资源不平等、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和原因等等。

书的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多,有科学性,能较为简单的去理解复杂问题的原因,比如说碳排放会引起哪些自然的变化等等。作者很博学,是多个自然学科方面的科学家和教授,掌握多种语言,又能很严谨的通过书籍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也会去读作者另一本更有名的书籍《枪炮细菌钢铁》,增加对他观点的了解。

最后作者也提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否只有危机才能激发一个国家做出重要的选择性变革》。换句话说,人们或者国家是否可以提前应对危机,还是在只有发生了危机后才会去有所变革,这确实是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结合这本书的理念,还有丘吉尔的名言《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所以人们要勇于去面对危机,不要逃避,用理性的方法和思路将危机生出的剧变往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去推动,借用曾国藩的名言“结硬寨打呆仗”,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打好自己的基础,要乐于面对困境,毕竟人生面对困难是常态,善用每一个危局。

《剧变》——个人危机和国家危机有关系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