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答题模板——8字经(气②)

文 / 互助地理互助读书

(续上文)
写了高中地理解题8字经的初稿(“地理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这篇文章具体谈谈8字经是什么,如何用。
不要盲目过高估计解题模板的作用,但也不要弃之不理。正确的做法是:参考和借鉴他人的答题模板,扬弃活用;模板+题目材料分析;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答题的地理模板(适于自己记忆、适于自己理解、适于自己表达和运用的模板)。
8字经口诀“天时 / 地下水 / 土生人”最好按照顺序记忆。记忆的目的在于提示自己审题、析题时不要漏掉地理要素细节,这利于高考答题时按此顺序进行,彰显逻辑性。
辅助参考:“天时、地利、人和”6字经可以帮助大家按照时间和气候(天时)、地利(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人和(人为因素)来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辅助参考:“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经济(发展)”的人地主线也可以理解为8字经,稍后续写这方面的文章,欢迎讨论,便于共享更新。
以下是我对高考地理全国1卷文综地理综合题标准答案的重新分类。
(1)分析真题卷的答案如何体现高考地理要素(8字经),帮助大家仔细琢磨和体会命题人给的答案如何呈现这8大要素。
(2)让大家体会和验证高考地理综合题的标准答案基本按照以上8字经顺序表达。自然启发我们思考:文综地理综合题的语言该如何组织?
(3)下面整理内容中有些词、句加上符号,值得借鉴:或动词表达科学准确、或语言简洁、或前后逻辑性好、或表达上有创意。
建议:以下内容请不要死记硬背,建议多多斟酌和模仿。可以找到原卷,自己先做一遍,然后和原答案相比,发现差距,激发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好奇、兴趣,不知不觉中你的地理书面表达能力就提高了。一些地理成绩优异的同学,他们模仿真题答案表述的能力是非常强的,我可以从他们的答卷看出来——科学准确、简洁舒畅。

气候总体表述:较为干旱(2018)
气象灾害:(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考查自然灾害】(2016)
气候整体表述: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常用)。(2016)
气候总体表述: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言简意赅)。(2011)
智智同学:1.气候方面涉及最多的是气温、降水,想想看,还有哪些细分类型?温差?风?还有呢?2.“较为干旱”的“较”字凸显“严谨”。3.提个问题:如果把上面要点“终年高温多雨”的“终年”删除,阅卷老师会扣分吗?
气候总体表述:小气候变差。(2011)
气象灾害: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2012)
气象灾害:南部接近飓风源地。(2012)
气象灾害防御: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2012)
慧慧同学:1.想到气候,就要想到气象灾害,如寒潮、台风、伏旱等。3.动词借鉴:侵袭、接近、监测与预报。3.请思考:台风和飓风有什么不同?看到留言我将回复。
天气特征: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2013)
气候总体表述: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2013)(体现地理区域性)
气象灾害与地形、气候: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2013)
文文同学:1.体会第一个要点的顿号、逗号的用法。2.“波动”这个词,地理答题出现概率较高,因为地理科学常涉及到曲线变化。你善于用这个词吗?3.请仔细体会第二个要点的主语"主语”,有什么好处?如果某地名很长,且容易写错该地名时,高考时是不是可以借鉴这个写法呢?“该区域”几个字就表达清楚了,还省时。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2013)
气象灾害与大坝建设: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2013)
明明同学:1.“合理”这个词运用恰当、简练。后面参考答案也是原标准答案。可根据答题时间确定是否拓展。2.两个“修建”排比句,偶尔使用也可以。一般行文减少动词重复更好。

温度带:剑麻为热带经济作物,我国热带地区范围小。(2017)
温度和湿度: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2017)
高温期而不是高温: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判分标准:写成高温不得分)(2016)
太阳辐射: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体现因果关系),太阳辐射强。(2015)
智智同学:1.“热带地区范围小”是从温度范的角度表述的,切题。2.“湿地低”体现气候重要因素:降水。3.请思考:如果第三个要点这样写:。。。,气温高。能否给满分?4.纬度和海拔是太阳辐射强的原因。学会逻辑表达,体现因果关系。
温差: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2015)
气温影响土壤: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2015)
气温和低温相互影响(偏难):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2015)
慧慧同学:1.这组题目其实是很难的。大家可以找到原高考题先做做,然后自己测试批改,看看能拿多少分。我觉得难度较大的原因是:逻辑分析要求 非常高。取材来自一篇地理学术论文,提炼选取部分结论和素材,让考生作答。2.这组题目告诉我们地理习题与物理知识强相关,但同时你也发现,主要还是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没什么关系。有的文科同学听到物理就害怕了,我发现真正借用高中物理知识的地理习题很少,但应用初中物理知识的习题倒是不少。

气温与雪期: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2010)
气温持续时间: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ºC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ºC的时间较短。(2010)
雪期与纬度:甲地雪期比乙地地雪期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2010)
雪期与海陆位置: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2010)
文文同学:1.此题可以归纳到等值线应用专题中,“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还记得吗?3.注意物理知识,0℃是结冰的临界点。2.同样是原因类表述:请比较两种表达方法并熟练自然运用哦。
融雪量与地形、气温关系: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2010)
热量表述: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2010)(可以添加原因,高考评分标准近几年有所改变)
热量:热量条件好。(2010)
明明同学:1.第一个要点的地形与径流量的关系,需要大家平时好好推敲,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地理习题是非常普遍的。2.“热量资源丰富”还可以怎么说?“气候资源丰富”?这样表达好吗?

湿度: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2017)
地形雨: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2016)
小气候整体描述: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016)
降水表述:降水量大且集中(精准表达)。(2015)
湿度表述: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2010)
互助地理小助手:1.“高温期湿度较高”,这是时间状语+主谓结构的典型用法。2.由地形,到季风,最后到地形雨,能理解吗?什么是雨影区?如果不懂,可以留言,看到我会回答或者粉丝互动可能会回答。

蒸发量:蒸发能力强(2018)
蒸发量成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2017)
蒸发量成因: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2017)
气温和蒸发量:位于热带(因),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2012)
互助地理小助手:1.适当延伸学习:实际蒸发量和理论蒸发量有什么不同?有一年高考真题就考了这方面的知识,当然是含蓄考查的,欢迎讨论。2.有时我们回答地理问题或者寻找地理证据时,可以从结论倒推原因,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3.第三个要点主要强调时间因素的作用。4.请总结下,与蒸发有关的实词有哪些?

地形影响风速:大风日多,湖面较宽阔(摩擦力小),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狭管效应多次考查),风力强劲。(2014)
风与地质灾害: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2010)
风与狭管效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2010)(狭管效应多次多角度考查)
互助地理小助手:1.想想影响风速有哪些因素?摩擦力与之有何关系?2.什么是狭管效应?3.低压和寒潮都会带来大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