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然界的神话及其他(中)

2022-02-22 18:59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文/茅盾


       风云雷雨的神话,我们现在也只存得断片了。《离骚》云:

       吾令丰隆乘云兮。

       王逸注谓“丰隆,云师,一曰雷师”。《九歌·云中君》注:“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天问》之“蓱号起雨”句下,王逸注又谓“蓱,蓱翳,雨师名也”。三说自相矛盾。今按《淮南子·天文训》云:“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则丰隆固为雷师。张衡《思玄赋》:“丰隆其震霆,云师以交集”,亦以丰隆为雷师。《穆天子传》云:“天子升昆仑,封丰隆之葬。”郭璞注谓“丰隆为雷师”。《山海经·海内东经》谓“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未言其名。《淮南子》同。《山海经》又称“屏翳在海东,时人谓之雨师”;司马相如《大人赋》“召屏翳,诛风伯,刑雨师”。注云“屏翳,天神使也”。《洛神赋》“屏翳收风”,则又为风师。《搜神记》谓“赤松子为神农时雨师”;《风俗通》又谓“玄冥为雨师”。可知晋以前对于“丰隆”和“屏翳”二名之代表极不一致。现在我们姑且依《楚辞》,以丰隆为云师,因为关于云的神话,还是《楚辞》里多些。《云中君》云: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这说云神驾龙周游天下,往来极快,无所不见,和希腊神话里的太阳神一样。但是亦就尽于此了。《山海经》内言有能兴云雨的神,如《中山经》所记的泰逢和计蒙: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郭云:或作雀尾),是好居于黄水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郭云:言其有灵爽能兴云雨也。)

       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然而这两位神都不是专司云雨的。雨师屏翳(据《楚辞》的说法)现惟存其名,关于他的神话,全都散失了。干宝《搜神记》云: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遊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

        这又显然就是后世道士的神仙之谈,不是原始神话。《山海经》又记有风云所出的山。《西山经》云: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江疑也许就是云神或雨师,但亦无从考证。至于风的神话,《离骚》曾云:

       后飞廉使奔属。

      王逸注:“飞廉,风伯也。”《吕氏春秋》亦谓“风师曰飞廉”。洪兴祖云:“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晋灼曰,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纹。”《山海经·南山经》云: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

       凯风就是南风,条风就是东北风。把风想象作为藏在一个山谷里,待到必要时它就出来,古希腊人也有这样的思想。风既然藏在山谷里,故必有司风出入的神。《山海经》云:

       名曰折丹(郭云神人),……处东极,以出入风。

(《大荒东经》)

       有神名曰因,……处南极,以出入风。

(《大荒南经》)

      《山海经》没有飞廉,而《大荒东南经》记司风出入的神,又是很简陋,很有脱误。因此我们现存的关于风的神话,比云雨还要少些。其他如露,霜,雪,霞等等,更全无神话遗下来。《淮南·天文训》有“青女以降霜雪”的一句话。关于雷的神话,《山海经》和《淮南子》所记相同,《海内东经》云: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形,鼓其腹。

       海与河的神话,也是各民族所必有的;但也许我们的民族最初是住在西北平原的缘故,海的神话就比较河的神话为少。《山海经·大荒东经》云:

       黄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惟海神。

       不言南海和西海,也是我们民族原始时代生活经验的结果。禺和禺京,据《山海经》的文字而观,显然是黄帝的子孙,不是什么兽形的妖怪。把海神想象为龙类,大概盛于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说洞庭君与钱塘君均为龙王),原始思想只把龙现为牛马一样的东西,给神们驾车代步的。便是海以外的水伯、河神,也都不是龙,而是兽样的神或人。《海外东经》说:

       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北雨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大荒东经》则谓“盖余之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与《海外东经》异,然亦未言其为龙形。《山海经》虽言天吴是水伯,然而我们推想起来,大概只是普泛的水神,相当于火神的祝融之类,而不是专司河海的水神;黄河以及其他大河,各另有其主管的神。《穆天子传》说:

       天子西征,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

      “无夷”,《山海经》作“冰夷”,说是居于“中极之渊,深三百仞”,“人面而乘两龙”。《淮南子》作“冯迟”。《楚辞·天问》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王逸注谓“雒嫔,水神,谓宓妃也”,而不言河伯何名。又引传说的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被羿所射的故事。《淮南子》谓“河伯溺杀人,羿射其左目”,是则神话中之有河伯,盖无疑义。《楚辞·九歌·河伯》一篇算是现存最好的河伯神话: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九歌》虽是南中祀神之歌,但可信也杂有北方的神话;这里所谓“河伯”,从“与女游兮九河”及“登昆仑兮四望”等句看来,大概是指黄河神。据这一篇看,河伯的生活是很快乐的;大概当初又有河伯的恋爱神话,所以此篇中亦有恋爱的痕迹,也许后人所传“河伯娶妇”的故事(西门豹)即是就此演化的。

       河以外,洛水也有神。上文已引《天问》中语“而妻彼雒嫔”,王逸注谓“雒嫔,水神,谓宓妃也”。但《离骚》“求宓妃之所在”句下,王逸注又仅言“宓妃,神女”。后来《洛神赋》注,谓“宓妃,伏羲氏女,溺洛水而死,遂为河神”。“宓”与“伏”,古通;伏羲亦作“宓羲”,故此谓“宓妃,伏羲氏女”,疑从一“宓”字附会的。王逸注“吾令蹇修以为理”句下,谓“蹇修,伏羲氏之臣,……伏羲时敦朴,故使其臣也”。可见王逸时尚无宓妃为伏羲氏女之说,所以王逸仅言因为伏羲时敦朴,故使其臣。洛是大水,又与东周之都洛阳密连,所以洛水女神的神话一定不少,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山海经》内未言及宓妃,而秦汉以前的书亦少言及,只就《离骚》所引,尚可得一大概。《离骚》说: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遊。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这便是说宓妃虽然好洁而美,但骄傲淫游,所以终于“违弃而改求”。我们推想起来,当时关于宓妃的神话一定也含有多少恋爱成分,而且把宓妃说成了“日康娱以淫游”,故屈原引用以喻己意;而且曹植也是因此而借洛神来寄托自己的恋情,从文人的作品里,我们可以想象洛神神话的原始形式与性质,但洛神神话所存者亦只有鳞爪了。

       河洛既有神,沅湘自然也应该有了。《楚辞·九歌》有《湘君》及《湘夫人》二篇,王逸以为“湘君”是湘水之神,而“湘夫人”则为尧之二女舜之二妃。然刘向《列女传》谓舜陟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沅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此以“湘君”为尧之二女了。郑众注《礼记》,谓“《离骚》所歌湘夫人,舜妃也”,又与《列女传》所记不同。《山海经·中山经》云:“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郭璞注曰:“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即《列仙传》江妃二女也;《离骚·九歌》所谓湘夫人称帝子者是也。”郭璞对于旧说以湘夫人为舜二妃一说,认为不妥;盖谓帝舜之后,不当降小水为其夫人,故解释二女乃天帝之女。这又是第三种的说法了。洪兴祖则以为郭璞和王逸的话都不对,他说:“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也。故《九歌》词谓娥皇为君,谓英帝子,各以其盛者推言之也。”这是第四种解释。四者之中,我是倾向于王逸的议论。湘君是湘水的水神,湘夫人是居于湘水的女神,无论是舜之二妃也好,帝之二女也好,总之,并不一定要与湘君有夫妇关系,如郭璞所谓“不当降小水为其夫人”。《列女传》既云二妃死于沅湘之间,俗谓之湘君,郑众亦调“《离骚》所歌湘夫人,舜妃也”,可知由来已久,我们不妨承认他。我们再看《湘君》篇内说: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拍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侧。桂櫂兮兰枻,斫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鼌(早也)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九歌》本是祭神之歌,所咏者有神的行事,亦杂以祭者期望恐惧的心理。《湘君》的首段便是表白此种心理;惧神不降,故云“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第二段是叙述湘水神的故事,假为湘君自己的口物。第三段同,然已言湘君不再期待其所待者,将降至人间了。这里所述湘君的故事也只有恋爱,大概这也是当时很流行的神话。《湘夫人》云: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菊(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这也有若干恋爱的成分,我们推想起来,中部的神话一定有许多恋爱故事,屈原所引用的,如《离骚》中的宓妃和有娀佚女,都属于此类;可惜后人都解作思君的寓言,从王逸起就把当时的神话材料全都抛弃不引以为解释,到现在就成了似通不可通的文章。

       希腊神话里有山林水泉的小女神名为Nymphe(义曰新妇),《九歌》中的《山鬼》,即与之相当。我们看《山鬼》的描写: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我们读了这一篇,想象到当时沅湘之间林泉幽胜的地方,有这些美丽多情的“山鬼”点缀着,真是怎样的一个神话的世界了。照例这些女神的故事是恋爱;所以《山鬼》中言“折芳馨兮遇所思”,又言“岁既晏兮孰华予”,终言“思公子兮徒离忧”了。

       最后,我们要讲到星的神话。从“女孛”“天狼”“天狗”等简单的传说而观,星的神话也很发达。现所存最完整而且有趣味的星神话,是牵牛织女的故事。见于书上的这个神话的最早形式,大概要算《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里的一段: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毛苌说“汉”或是“河汉”,就是“天河”,所以此所谓“织女”当然是指天河旁的织女星座了。但《大东》里并无“牵牛”,亦无恋爱的故事,这大概因为恋爱的描写与该诗全体意旨不侔,所以诗人取了断章取义的引用。《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就说得很明白: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子建的《九咏》也讲到牵牛织女的故事。谢惠连的《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说:

       云汉有灵匹,弥年阙相从;遐川阻昵爱,修渚旷清容。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

       这是说牵牛和织女是一年一会了。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云: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以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又《风俗记》及《荆楚岁时记》并记此事: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风俗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纾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

(《荆楚岁时记》)

       可见牵牛与织女的故事是渐渐演化成的。然李后主诗云:“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则织女又名黄姑。《艺文类聚》载《古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谓“古诗‘黄姑织女时相见’之句,此所云黄姑,即河鼓也,吴音讹而然”。周密《癸辛杂识》谓:七夕牛女渡河之事,古今之说多不同,非惟不同,而二星之名莫能定。白居易《六帖》引乌鹊填河事,云出《淮南子》(今本无之),则在汉初此故事已经完备了。

摘自《中国神话研究初探》(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自然界的神话及其他(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