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随笔-打这么多字,删掉可惜所以贴出来吧。

周六深夜的胡言乱语。如果污染到大家的TL请见谅。

说实话,每次我指责氪金手游费钱的时候,总有人跳出来说,欸我不充钱玩得好啊、全是氪佬养服啊云云,就差跪下来说感谢游戏公司赏赐一口免费游玩机会了。
整得好像这样的游戏跟免费直播一样,充钱全是额外打赏。
拜托,大家都是玩家,都是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真没必要跟厂商穿一条裤子,更没必要非得内部分个界线站个队。
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的工作内容甚至绩效就是【如何诱导不付费的玩家付费】、【如何让少付费的玩家多付费】【如何保证玩家持续付费】。
而抽卡制本身就是价格歧视应用的代表。利用保底机制,最终价格期望比起买断价或者说计划的一口价只高不低。同时,利用人性弱点,比如保底的沉没成本,比如宣传带动效应、攀比效应反而会【进一步挖掘非付费用户的付费潜力】。
再比如说,月卡的引入,看上去是「超值收获、厂家亏麻了」,实际上却实现了【吸引低预算用户付费、培养用户付费意识、拴住付费用户活跃度】的三赢。
付费当然是合理的,但你觉得抽卡制付费收入高就值得推广,这本质上跟音乐行业说,做某音洗脑曲容易火所以写洗脑曲就够了;电影行业说,流量明星拍电影不用剧情不用演技一样粉丝买账;自媒体说,用AI配音洗稿做剪辑切片照样点击量高所以完全不需要自己做内容又有什么区别呢。这真是什么特别值得鼓励或者推广的事情吗?
说难听点,氪金手游的付费设计,就是利用人性弱点来最大程度挖掘用户付费潜力,这一点甚至比某些所谓老板页游还要隐蔽。不信,但凡你有买过月卡的话,统计一下自己从游玩以来月卡付费的总金额,说不定也会惊自己一大跳。不然怎么才有大小月卡零氪、充几千算微氪的说法。对于厂商来说当然是好事,因为更容易赚钱,甚至「口碑」还比老板页游强得多,以至于不断有人跳出来说你看我不充钱玩得真开心。但对于玩家来说,你得清楚,你依然是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被价格歧视针对的对象,在消费陷阱边反复试探甚至爬进爬出,一不留神钱付掉了说不定还要再后悔或者在社区被嘲讽一番。那为何不干脆选择消费更透明、更安心的其他娱乐形式呢?甚至都不止局限于手游、或者说电子游戏。
最后讲几句题外话吧。米厂这几款游戏,质量说得过去,但运营实在是不敢恭维甚至有些令人寒心,尤其是核心玩家。包括但不限于部分机制、角色设计的敷衍与两极分化,对于玩家的极度傲慢。相比而言,二游通病的所谓的数值膨胀、角色迭代以及持续运营游戏的同质化因为太常见反而不是什么问题了。
讲真,某游也算是我近10年里面投入费用最多、研究深度最高的游戏之一了。我在其他回答里提到一个词是惋惜。对于游戏公司来说,钱赚够了、关注够多了估计没什么太多想法,现在直接关服他们怕是都不会有太多负担。但作为切切实实付出过的所谓前核心玩家,看清了一些东西,但走过了就是走过了,总得往新的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