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直果决,置之死地而后生|历时两周,先后八版,终得定稿
武将称号:抗直不挠 称号简介:取自金元时期著名大儒郝经对孙礼的评价“蹇蹇抗直不挠”,“蹇蹇”意为忠直之貌,“抗直不挠”形容人性情刚直,不屈服,用以概括孙礼的性格再合适不过。 技能一·【刚断】 技能背景:陈寿评价其“刚断伉厉”。所谓“刚断”,即刚毅果断,“刚”是面对危险、强权的无畏,“断”是生死之间的决断。面对猛虎,他投鞭下马,悍然拔剑;面对吴军,他登锋履刃,以寡敌众;面对权臣,他辞官奏疏,犯言直谏。无论是战场还是朝堂,他都贯彻着他的耿直刚武。然有道是“过刚易折”,在处理清河、平原争界案时他触怒曹爽,贬官受刑,这是他刚直性格的宿命,避无可避。 设计思路:“刚断”乃孙礼的本性,不为其本人及外力所扭转,故为“锁定技”。孙礼总能在面对威胁时展现出他的刚断,故触发时机为“成为牌的目标时”;“展示手牌”寓意其耿直磊落;“重铸手牌”和“对对方用牌”的效果代表其果断、谋断的一面,“重铸”代表“取舍”、“权衡”,象征孙礼的谋断,“结算后对对方用牌”当即出击,动如雷霆,彰显孙礼的果决。“不能使用与以此法展示过的牌同名的牌”隐喻“过刚易折”,随着【刚断】的发动,孙礼终将走向无牌可用的“断折”宿命。 技能二·【蹈刃】 技能背景:意为身临兵刃,取自孙礼任扬州刺史期间以寡敌众,悍不畏死,于芍陂力阻全琮数万大军侵犯的事迹。结合魏明帝狩猎遇虎时,孙礼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的事迹,可见其性格之勇猛刚武。 设计思路:发动时机为“进入濒死状态时”,寓意死中求活。芍陂阻敌,孙礼军上下在他的带领下忘身于外,战不旋踵,死守至敌寇退兵,创造了奇迹,展现在技能上就是“交换【刚断】描述中的加粗部分”。【刚断】到一定阶段会陷入无牌可亮、无牌可印、无牌可用的“三无”境地,而交换描述可以帮助其根据情况调整触发时机、亮牌限制、印卡范围,此为“置之死地”之后的“生”。 “即时牌”即“基本牌或普通锦囊牌”,三段加粗段落中,都有各自的范围和限制。三段描述范围均涵盖了普通锦囊牌和【杀】,第三段将【杀】扩大为基本牌;在限制上,第二段最严苛,限制普通锦囊牌必须“未以此法展示过同名牌”,限制时间长达整局游戏,第三段放宽为“本轮未展示同名牌”,但将包含【杀】在内的所有基本牌也加入了限制范围。伴随【刚断】的发动,第二段描述将逐渐趋向只剩下【杀】,极大限制了【刚断】的发动,【蹈刃】的作用就在于将此段替换,若换至第一段,可以触发【刚断】的牌范围将减少,若换至第三段,则【刚断】可对对方使用的牌种类将减少。第一段是相对限制最小的一段,它的存在意义在于解放其中一个环节,在第一段增加触发时机,在第二段增加发动成功率和过牌量,在第三段增加可印牌范围。第三段描述效果折中,“本轮”二字意义在于平衡技能强度。 技能三·【案图】 技能背景:取自清河、平原两郡争界一事孙礼忤逆权臣曹爽,坚持根据界图判案的典故。此一方面彰显了孙礼刚直的性格,另一方面其背后的波诡云谲也值得分析,这里暂且按下不表,等到后文再展开。 设计思路:此技能画面感显而易见,装备牌拟做两郡所争之界,将装备牌转移给另一名角色的过程就是孙礼判定分界的具象。而后代替对方成为【杀】的目标的效果一方面可以保核,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刚断】的触发频率,避免让孙礼变为不动白的同时,也加快了其进入濒死,触发【蹈刃】从而觉醒【刚断】的速度,画面感上展现了孙礼在两党之争中敢于表态,甘为马前卒的政治决断,【案图】促进【蹈刃】发动的这一联动,也寓意着孙礼敢于表态的政治智慧换来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下面结合孙礼的两个故事,我将阐述我为孙礼整体技能画面感埋下的两条线。 早年因乡间动乱,孙礼与母亲失散,赖乡人马台救助得以重聚,孙礼散尽家财以示感激,后马台坐法当死,当时有一定职权的孙礼为报恩纵其越狱,自己却回去自首,曹操知道事情始末后免除两人死罪。此事不难看出孙礼身上孝、信、义、勇的品格,以此为脉络,力求展现出孙礼的品节。 孙礼审理清河、平原争界一事源于与司马懿的对话,他参照魏明帝当初受封平原的地图将土地判给平原郡。然大将军曹爽却偏向清河郡,下书令孙礼不得案图分界。孙礼不依,奏疏忤逆曹爽,用词耿直刚烈,甚至最后直接请辞。当然忤逆权臣的后果就是孙礼“结刑五岁,在家期年” 。 看似只是展现了孙礼抗直不挠的性格,但不难看出在此事中孙礼其实是司马懿和曹爽两党争锋的马前卒。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氏掌权,孙礼接着就回归中央,后迁任司空,封大利亭侯,获邑一百户,死后谥“景侯”,其孙承其爵。明明孙礼没有参与司马氏的政变,看似也没有明确站队司马氏,缘何能在司马政权下,以魏明帝托孤之臣的身份身居高位?或许正是此次分界一事的政治表态,令其得以如此丝滑地完成了由魏臣到晋臣的转变。 综上我把孙礼敢于表态的政治智慧作为一条暗线,以期在每个技能都能表现出各自典故的基础上,使孙礼的品节和政治智慧两条线的隐喻达到巧妙的平衡。 以下是从初稿到定稿的七次调整,附初稿文字: 蹈刃 限定技,当你进入濒死状态时,你可以回复体力至1点,并将【刚断】中的加粗部分修改为【杀】。 案图 每回合限一次,当有装备牌进入其他角色的装备区后,你可以获得之,然后将其交给除该角色外的一名角色。 刚断 锁定技,当其他角色使用【杀】或普通锦囊牌指定你为目标时,你展示一张
本轮未以此法展示过的非装备牌
,结算完成后,你重铸所有与此牌同名的牌,若你重铸了至少两张牌,则视为对其使用一张
未以此法展示过的普通锦囊牌
;本局游戏你不能使用以此法展示过的非虚拟牌。
初版【蹈刃】在你濒死时可以将体力回复至1点
,意在体现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概念。但推敲后我认为粗暴地回血太过简单直接,是对向死而生的概念最差的解读和呈现。孙礼的“生”是自己刚武决断搏得的,而非苍天眷顾,兴衰皆由人定,岂能独赖天命?
因而在第二版删除了锁血的效果。
在修改初版时我察觉到了孙礼的被动性,在没有人主动碰他的情况下【刚断】、【蹈刃】宛如两个废技能,【案图】的主动性聊胜于无,且与其余两个技能毫无联动,再三思量后我调整了【案图】,想到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参考族荀谌、族荀粲的思路,绑定首次发动【案图】给牌的角色,当该角色濒死时,孙礼可以发动【蹈刃】修改【刚断】并使该角色回复体力,意在体现孙礼的忠直,另一种就是现在呈现出来的,
代替发动【案图】给牌的角色成为【杀】的目标直到本轮结束,
这样既体现了孙礼的保镖属性,呼应魏明帝曹睿遇虎时孙礼“欲拔剑斫虎”的刚武忠诚,又使孙礼的技能整体被盘活,极大地增加了孙礼被【杀】指定的频率,从而促进了【刚武】的发动频率、加快了【蹈刃】的触发时间。
第二版相较第一版,可谓是奠定孙礼整体技能框架的基石,后面的调整思路均没有偏离这一版的框架。
第三版相较于第二版只修改了【刚断】,增加了一些触发时机,从
其他角色对你使用的【杀】或普通锦囊牌
,变为了
当你成为实体【杀】或普通锦囊牌的目标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孙礼自己对自己使用锦囊牌时也可以触发【刚断】。这个修改极大加强了孙礼的强度,甚至会出现连续开出多个【无中生有】的情况,意识到这个问题我紧急修改出了第四版。
第四版在印牌条件上进行了修改,并打磨了【刚断】的描述。印牌的前置条件
从重铸至少两张牌
改为了
重铸基本牌
,因为只能展示
本轮未展示过同名牌的非装备牌
,所以这个技能的印卡效果限制为了
每轮最多四次
,可以回合内连开无中求爆,也可以留待回合外防御。
修改完【刚断】后我将注意力放到了【蹈刃】上,发动后
将加粗部分修改为【杀】
的效果本意是给孙礼一个到后期基本无牌可用时的一线生机,让他可以和对手殊死一搏,“
当你成为【杀】或普通锦囊牌的目标时展示一张【杀】,
结算完成后重铸所有同名牌,若重铸的牌为基本牌,
则视为对其使用一张【杀】
”基本上就相当于另类的【刚烈】,敌破我身,我致敌损,颇能展现孙礼芍陂阻敌的勇烈刚武。
但话虽如此,设计也要考虑实战,实际情况是孙礼往往无【杀】可弃,宛如白板,因此我在第五版将【蹈刃】
修改成【杀】
的效果调整为了
修改成基本牌
。
第五版修改完【蹈刃】后,虽然强度提高了,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孙礼可以一颗【桃】直接吃满复活,思索之际,福灵心至,不如【蹈刃】改为交换两段的描述!为了抓住这丝灵感,我狂制多版,每一次制作完成又会迸发出新的思路,五、六、七版直至定稿前后制作仅20分钟。
五、六版区别在于我在印卡范围增加了【杀】,用意不言而喻,是承接最初修改加粗段落为【杀】的思路。
第七版在第六版的基础上,交换了【刚断】的两处加粗部分,因为我思索后认为第三版修改为【杀】的版本精髓在于印【杀】和敌人拼刺刀,第六版在交换后每轮只能印一次【杀】,因为要印牌必须重铸基本牌,而【蹈刃】交换后能展示的基本牌只有【杀】,所以我必须要交换两处加粗段落。
第七版到最终版是一次水到渠成的完美谢幕,将触发【刚断】的牌纳入加粗段落,三段排列组合,为触发时机、亮牌限制、印卡范围提供了三段可供选择的限制与自由,至于如何分配,便交由玩家本身来决断,当面临机遇和危机时,身为扮演者的玩家又是否能和孙礼一样刚毅果决,做出正确的决断呢?这便是我要为玩家们营造的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