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5.6千
阅读时间|18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鲜明的时代烙印
2.理解「选非题」,做成送分题
3.通过常理进行推断
4.经典历史代表事件的综合考察
5.根据工业革命的代表事物来解题
6.「用典」与实写的关系
7.脑补与有根据的推测
8.物理送分题=公考难题?
9.做题前,一定要审题
「常识判断」共分为「初中综合」「法经军农」和「时政要闻」三部分,其中「初中综合」的题目和初中课程及课外常识有关,本文即为2014国考「常识判断-初中综合」正确率≤60%的难题解析。

一、鲜明的时代烙印
【2014国考第1题】下列关于党风建设的创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②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③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正确排序为:
(A)①③②④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正确率31%,易错项A

和政治、历史有关的时间排序题有通用的解题技巧,那就是通过一些词语的特性分析其产生的大致时间。
分析4句话可知:
①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①出自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即使考生不熟悉其具体出处,也可以推断A的提出时间非常早,因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句话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还没有太久」。
②出自2013年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虽然出处不算热门,但②中有时代印记非常强的词,即「工作作风」和「纠正不良风气」。众所周知,近年来一直在强调「八项规定」「四风问题」,和②中强调的点一致,因此这句话的出现时间非常晚。
③为「两个务必」,这一点大家非常熟悉,出自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属于现代历史最基本考点之一。大家可以将其结合「进京赶考」「历史周期律」等话题共同学习。
④提出于1986年,虽然出处比较陌生,但「精神文明」4个字有着太强烈的时代印记了,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标准语言。
很明显4句话的排列顺序为①③④②,D选项正确。
很多考生能够确定①产生较早,③在1949年提出,但不确定②④的顺序。事实上这些话不必死记硬背出处,通过句子中的特色词,理解其大致产生时间即可。
需要注意②中「工作作风」和「不良风气」是近年来关注的重点。

二、理解「选非题」,做成送分题
【2015国考第2题】关于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宇航员可使用特定的加热器对食品进行加热
(B)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面后,失重状态消失,质量会有所增加
(C)宇航员应睡在固定的睡袋中,以免被气流推动误碰仪器设备开关
(D)在同一航空器中的宇航员可以直接交谈,无需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

关于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宇航员可使用特定的加热器对食品进行加热
(B)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面后,失重状态消失,质量会有所增加
(C)宇航员应睡在固定的睡袋中,以免被气流推动误碰仪器设备开关
(D)在同一航空器中的宇航员可以直接交谈,无需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
正确率52%,易错项D

「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属于非常专业的知识,但是本题是一道选非题,因此要优先找出描述必定错误的选项。
分析可知,A「特定器皿加热食品」、C「固定睡袋睡觉」和D「航空器内直接交谈」都有可行性,只有B「质量增加」明显错误。质量是物体的固定属性,和「失重状态」是否存在无关,因此本题其实是一道送分题,只能也必须选B。
很多考生可能觉得宇航员在太空中也不应直接交谈,但事实上直接交谈和使用无线电交谈都是常见的交流方式,生活在同一航空器的成员,在航空器内部有时候是不需要身着厚厚的宇航服的,因此可以直接交谈。
有的「选非题」看似很难,但描述错误的选项往往难度并不高。

三、通过常理进行推断
【2014国考第3题】下列关于国家主权及国防地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主权是联合国赋予国家的最基本的权利
(B)一国的领海和领空都是其领土的组成部分
(C)我国南海四大群岛是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D)我国与越南、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十几个国家接壤

下列关于国家主权及国防地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主权是联合国赋予国家的最基本的权利
(B)一国的领海和领空都是其领土的组成部分
(C)我国南海四大群岛是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D)我国与越南、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十几个国家接壤
正确率60%,易错项D

本题一定要学会根据常理来推断。
A「主权是联合国赋予国家的最基本的权利」看似有道理,毕竟「联合国」「赋予」「最基本」几个词看上去很霸气,很有力量,但问题是联合国成立于二战后,它成立之前国家就没有主权吗?显然是错误的。
B「一国的领海和领空都是其领土的组成部分」和C「我国南海四大群岛是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是非常基本的常识,必定正确。
D「我国与越南、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十几个国家接壤」是本题易错项。「我国和十几个国家接壤」以及「越南、缅甸、是我国的陆上邻国」比较容易理解,这两个点回想一下中国地图就可以确认正确。D的关键在于「吉尔吉斯斯坦」,这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国,很多考生不清楚其是否与中国相邻,但根据A必定错误的情形,可以确定这道题必须选A。
很多看上去「高大上」的表述,不一定是正确的。大家在做题时一定要根据常识来推断,思考选项说的是否有道理。
通过本题A选项,可以更好理解「选非题」的解题关键。

四、经典历史代表事件的综合考察
【2014国考第4题】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A)南北朝贵族妇女去佛寺礼佛
(B)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玉米
(C)周武王穿着铁制铠甲伐纣
(D)秦朝儿童春天放纸风筝

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A)南北朝贵族妇女去佛寺礼佛
(B)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玉米
(C)周武王穿着铁制铠甲伐纣
(D)秦朝儿童春天放纸风筝
正确率30%,易错项D

本题正确率非常低,这是不太应该的。4个选项都是初中历史的基本知识点,难度并不是很高。
A「南北朝贵族妇女去佛寺礼佛」涉及的知识点有两个,分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和「梁武帝崇佛」。佛教于东汉时期逐渐传入中国,代表事件为「(东)汉明帝建白马寺」,南北朝时期由于梁武帝崇佛而使其大为兴盛,因此A中的描述是可能发生的。
B「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玉米」涉及的知识点为「明朝后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由于各种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的传入,使得清朝出现了人口爆炸的现象。
明朝后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土豆)、红薯(地瓜)、花生、辣椒、西红柿(番茄)、菠萝、豆角等。作为中国原始社会族群之一的半坡原始居民是不可能种植玉米的,B错误。
C「周武王穿着铁制铠甲伐纣」涉及的知识点为「铁器的使用」,代表性文物为「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争霸时期为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475年左右),此时铁器的使用才日趋成熟。周武王时期位于商周之交(公元前1050年左右),两者相距约600年,因此周武王时期是不可能穿着铁质铠甲的。
D「秦朝儿童春天放纸风筝」显然错误,「蔡伦造纸」的典故深入人心,而蔡伦为东汉人,因此秦朝是没有纸风筝的。
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很多考生的初中历史学的并不是很好,一些基础考点没有掌握。
4个选项都综合了多个角度的知识,一定要学会根据掌握的知识来推断。

五、根据工业革命的代表事物来解题
【2014国考第5题】下列按主导产业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石化产业②旅游服务业③服装业④信息产业⑤农产品加工业
(A)⑤④①③②
(B)⑤①③②④
(C)⑤③①②④
(D)③①⑤④②

下列按主导产业演进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石化产业②旅游服务业③服装业④信息产业⑤农产品加工业
(A)⑤④①③②
(B)⑤①③②④
(C)⑤③①②④
(D)③①⑤④②
正确率46%,易错项B

首先扫一眼题干,可以发现两个很有特点的产业,即⑤农产品加工业④信息产业。
根据常理可知,「农产品加工业」一定是人类最早的工业,毕竟「民以食为天」,如何把食品吃好是全世界人民都最关注的事情。而「信息产业」不言自明,一定是最新的高科技工业,毕竟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只有20年左右。
因此可确定正确答案一定在BC中,即⑤最前,④最后。观察BC可发现,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①③的顺序不同,逐个分析:
①石化产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油的开采和广泛运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事情(内燃机、汽车等代表性事物)。
③服装业,根据「珍妮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事物」的知识点可知,③在①之前。
因此C选项正确。
虽然「主导产业」是比较陌生的知识点,但通过常理分析后,这道题解出的难度还是不太高的。
本体不要纠结「产业演进」这个词,直接分析每个产业的产生时间即可。

六、「用典」与实写的关系
【2014国考第8题】我国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常运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下列作品中没有使用典故的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C)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D)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我国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常运用典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下列作品中没有使用典故的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C)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D)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正确率54%,易错项D

这道题严格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因为它是一道「选非题」,考生无需纠结某个选项是否使用了典故,只要找到确定没有使用典故的即可。
很容易发现,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李白一首非常经典的诗,全文为: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是纯粹的大白话,但是由诗仙写出来,就给人感觉完全不一样。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非常简单,就是先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桃花潭水」之深千尺,再和「汪伦送我情」对比示其不足,可谓通俗易懂又感人至深。
这句话中,桃花潭就是桃花潭,是李白刚刚游览过的景点;汪伦就是汪伦,是李白现实中的朋友,两者都不是什么古代的物或人,没有使用典故。
BCD均使用了典故,大家不必去纠结具体的典故名称,单从字面上熟悉的含义就能够排除。
B「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是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作品以晦涩难懂著称,这句诗中的「蓬山」为蓬莱山,指代远行;「青鸟」为蓬莱山上西王母的使者鸟,指代思念之情(这是一种解释,不一定正确)。
B选项为中学语文教材原文,这首诗有三句比B中的句子更为出名,即「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和「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文如下:
无题【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文中典故非常多,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多了解一下李商隐的诗。
C「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原文,作者为苏轼,「孙郎射虎」是孙权的典故。显然北宋人苏轼是不可能和三国人孙权在一起射虎的,因此C属于用典,表达了苏轼的豪迈之情。
D「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同样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原文,为李清照的词,这句话前面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者「暗香盈袖」化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虽然后者较为冷僻,但前者化用的陶渊明的诗也是中学教材原文,通过这点即可确定D也属于用典。
因此本题A选项正确。
「选非题」往往会出一些看上去难度较高、信息量较大的知识,但只要把握住「选非」的关键,就很容易解题。
本题有觉得「桃花潭」是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做错的小伙伴吗?

七、脑补与有根据的推测
【2014国考13题】下列成语与工艺技术或行业对应不正确的是:
(A)量凿正枘──木工
(B)锦上添花──纺织
(C)炉火纯青──冶炼
(D)青出于蓝──陶瓷

下列成语与工艺技术或行业对应不正确的是:
(A)量凿正枘──木工
(B)锦上添花──纺织
(C)炉火纯青──冶炼
(D)青出于蓝──陶瓷
正确率60%,易错项B

本题可以快速排除AC。
A「量凿正枘」中的「凿」只可能对应木工或石匠,而「量正」和木字旁的「枘」显然反映了这是木工活,因此A对应正确。
C「炉火纯青」中涉及的知识点为「火焰的颜色和温度的关系」,「纯青」意味着温度极高,「炉」是冶炼的工具,对应正确。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BD。
B「锦上添花──纺织」 是正确的,「锦」为丝织品的一种,这点没有问题,但有的考生误以为「花」是鲜花,可能将「锦上添花」理解成「在锦上用某种方式固定鲜花」,觉得它和纺织无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锦上添花」的「花」指的是绣花,这个对应是正确的。
D「青出于蓝」说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一个典故,涉及的原理为「颜料的提炼」,和「陶瓷」没有什么对应关系。陶瓷无论是烧制还是上色,都不涉及「在原有的某个颜色上进一步加工得到更深颜色」的步骤,因此D的对应是错误的。
解题时不要脑补,一定要有根据地进行推断。
这道题难度并不高,做错的小伙伴可以想想自己是否进行了过度脑补。

八、物理送分题=公考难题?
【2014国考15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光的偏振原理可以制成看立体电影的立体眼镜
(B)打枪瞄准时闭上一只眼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C)光在光纤中传播利用的是光的全反射原理
(D)潜望镜利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光的偏振原理可以制成看立体电影的立体眼镜
(B)打枪瞄准时闭上一只眼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C)光在光纤中传播利用的是光的全反射原理
(D)潜望镜利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正确率38%,易错项C

本题属于初中物理光学的送分题,很显然D中的「潜望镜」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大家有没有自己制作过简易潜望镜呢?显然通过潜望镜观察的图像是经过反射而不是折射的,因此本题应选D。
AB没有难度,只要看过3D电影的小伙伴都可以确定A「根据光的偏振原理可以制成看立体电影的立体眼镜」正确,同时B「打枪瞄准时闭上一只眼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不言自明,很好理解。
C「光在光纤中传播利用的是光的全反射原理」也是在物理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虽然看上去有点不太好理解,但这就是事实。
这道题正确率非常低,说明很多考生没有仔细审题。
很多物理学的送分题,在公考中就变成了难题,这点在备考时应当避免发生。

九、做题前,一定要审题
【2014国考19题】燃放烟花最佳的气象条件:有较多分散性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有一定的水汽,相对湿度70%左右,风力小于3级。下列诗句描述的天气中最适合欣赏烟花的是: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D)风雨从北来,万木皆怒号

燃放烟花最佳的气象条件:有较多分散性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有一定的水汽,相对湿度70%左右,风力小于3级。下列诗句描述的天气中最适合欣赏烟花的是: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D)风雨从北来,万木皆怒号
正确率46%,易错项A

这道题难度理论上并不高,但很多考生没仔细读题,导致选错答案。
题干叙述的复杂气象术语无需过度纠结,通过「较大低云」可排除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通过「风力小于3级」可排除D「风雨从北来,万木皆怒号」,通过「有一定的水汽」可排除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雨下的很多)」,只有C「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符合题意,正确。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中的「定」意为「必定」,指的是「未来必定产生的气象情况」,不是说「现在已经下雨」。综合分析可发现,A为晴天,B为雨天,D为大风天,只有C和题干一致属于阴天,因此C正确。
一定要仔细读题审题!不要凭借个人印象去选择,否则很容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