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风筝》戴笠加木为棺的真正震慑目标是谁?

坐怀不乱柳下惠,闭门不纳鲁男子。大家好,我是鲁书书。这是我不知道第几次看谍战剧《风筝》了,也是我不知道第几次写关于《风筝》的文章了。再次看这部谍战剧,第一个感觉就是有些不像谍战剧的样子,节凑上相比其他类型以及同类型的其他电视剧,都显得慢一些。

可能是最近的小视频之流看得太多,快节奏的生活固化了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思维。不过还是忍住快进,慢慢复看了一遍。很多朋友对于这部剧的台词过多显得有意见,聪明人嫌台词多,一般人嫌配音差,剩下的就是追星而来的人,我则并非这三类,不找茬,只找茬里的用意。

言归正传,不愿站在键盘上仁义道德的至高巅峰,重新走至山脚,再次看,果然有些遗漏。这一篇,就说说郑耀先带伤为手下求情去见戴笠的情景。

第一个问题,戴笠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次震慑呢?此时已经是日军投降之后,国民党势力庞大,而军统的势力也达到了巅峰,甚至有人说,军统的势力遍布全国,这一点对于老蒋而言并非是好事。另外,双十协定,老蒋就有改组军统的想法,只不过当时时机尚未成熟。剧情还借老四与戴笠的口道出国民党其他高层对于军统势力的敌视。于是,戴笠必须要给手下人带一个紧箍咒,震慑一下,从而不给其他人找到借口。这些是我原来一篇文章中的主要分析点,而再次看了之后,我觉得戴笠的这次震慑也有对于郑耀先的试探。剧情中郑耀先也说过,曽墨怡案涉及的七十三个军统间谍,只有戴笠会死抓着不放,其他人则不会。

郑耀先为手下求了情,甚至还自己承认自己就是共产党人,而戴笠的态度竟然是完全不相信,还笑得左摇右摆,这就是第二个问题。戴笠为什么十分怀疑郑耀先却还是表现得如此夸张?剧情也说得很明显,郑耀先是国民党中人所共知最为坚定的三民主义者,他要是陡然成为共产党,那么是不是说明三民主义不如共产主义,抑或是国民党内部的人都没什么信仰?此时的国民党即便早已变质,但三民主义这个由孙中山提出的理论还是要维护的,扯掉这个面纱,老蒋都不敢,何况戴笠呢?

第三个问题就是郑耀先一冒头求情,戴笠虽然表面关怀,但还是织了一张大网——派郑耀先去延安,这是戴笠除掉郑耀先的最好办法,既能除杀郑耀先这个十分引人怀疑的手下,也不会损毁国民党形象,并且,要是郑耀先死在了延安区域,戴笠还能借着郑耀先死的事件为老蒋挑起内战找到理由。而这,也是郑耀先下决心诛杀高占龙,从而推倒军统、中统平衡来成就除杀戴笠的诱因。

好了,本期就说到这里,欢迎留言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