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文化遗产绽放“别样芳华”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文章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简称“农遗”)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遗”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三农”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把准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脉搏,才能真正绽放“芳华”。
提高全民意识,在寻梦基层、活态传承中绽放“别样芳华”。农业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见证者,根源于日常生活、根植于人民群众,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文化底蕴,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敏才智和生活经验。要充分把握农业文化遗产的“民性”是构建农遗与人民群众之间“共同体”的关键。农业文化传承的要点是活态传承,将农业文化遗产融入群众生活,使之有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充分利用风土人情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入农业元素,浓缩民族文化精髓,带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创新“农遗”“根魂”,在增强本领、创新传承中绽放“别样芳华”。农业文化遗产的“根魂”在于创新传承。为确保传统“农遗”手艺人能守住手艺,需汇入更多新生力量,必须有创新,在创新中突破自我,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提高“农遗”知晓率,让更多的社会群体了解“农遗”、喜欢“农遗”,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手艺人的传承意识,做好农业文化道路上的“传承者”“工匠者”“创新者”,初心如磐聚合力,奋楫笃行谱新篇,农遗产品并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传承的脚步用不停歇,要坚持守正创新,以“新奇的创意”深挖文化自身的价值。
架起农遗“通道”,在造福人民、文化传承中绽放“别样芳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传承辉煌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协作、共谋发展、共建家园的行动力量。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推动“农遗”创新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结合群众生活需求开启“农遗+文创”的新格局,孕育民俗新韵味,创造了含有农遗元素现代作品,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升级,革新农遗新业态,让其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通道”,理应得到广大群众尊重与保护,不让非物质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要让农遗文化绽放“别样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