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文化的"前世今生"

中国地摊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鼎盛与宋代,而今没落的地摊文化有悄然崛起。地摊不仅对当今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得很大积极作用,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它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自有之的集市
地摊文化在古代,也被叫作"集市"。集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偶然的、不经意的交换活动,慢慢发展演变为有固定交易地点和交易时间的民间市场,最后成了政府介入下的、成熟的市场。
新石器时代,随着母系社会公有制的瓦解,人们人们逐渐开始拥有了私人财产。人们食物和工具等有剩余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有了物物交换的关系。原始社会的商业交换为“以物易物”,当时还没有货币,只是物与物的交换。
《易.系辞下》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也就是说,当时中午就会开设市场,各地的民众会纷纷前来,市场内聚集了各地的货物,交易后民众会拿着自己想要的东西离开。这种早期形成的市场,应该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人进行管理,但交易地点和时间有了约定俗成,与官府没有直接联系。
夏朝时期,当时的商部落以擅长交换而出名。商代的先祖王亥,发明了牛车后,会时常驾着牛车带着牲畜和布帛去其他部落进行交易。

商主政中原后,建立商代,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集市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物物交换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当时的经济形势,出现了最早的货币形式"贝"。出现货币后,商代逐渐步入了物币交换的时代。
西周以后,开始有了城市功能分区,城内的集市开始由官府设立和管理,还演变为固定和临时两种形式。固定的集市会设置在王宫之后,名义上是由后宫管辖。据考证,当时集市上售卖的产品主要为各种奢侈品,这些商品也是后宫所需要的,为了方便采买,就设立在王宫后面。
临时的集市,主要为诸侯会盟服务或是为讨伐其他国家的战争前急需采办服务,后来慢慢还演变成了"军市",专门为军人服务。《周礼》记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那时有“一日三市”制度:“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参加夕市贸易的,都是小商小贩。市中拥有完整并严格的制度。
《考工记》中指出,市场主要设置在城市的北面,规模已达到占地一百步,还增设了驻场官员的办事处。农村地区的市场也受到了影响。《诗经》里有过这样的描述,农村市场发展兴旺起来后,一些农村家庭不再进行养蚕、种麻、织布,会直接到市场购买。

到了汉代,中国国富民强,商业蓬勃发展,全国各地都有了集市。西汉时长安的商业区主要在九市,九市与周朝的市差不多,但却比周朝更加繁华;东汉时期,全国各地的集市已达万数个。有的集市上的交易主们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店铺,交易也不再局限在定期的集市日。不同地区,对于集市的叫法也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叫"集",有的地方叫"墟",还有的地方叫"场"。如今"市场"一词,其实就是"市"和"场"的并用。
到了魏晋时代,集市不但布局在城镇各处,还进行了市场细分。以洛阳城为例,城西有金市,城东有马市,城南有羊市。这与当时私人化的工商业兴起有着很大的关系。
唐朝早期,京城长安的朱雀大街上,已经有商贩在早餐时间售卖各种食物了,主要为要早朝的官员而设立的。到了唐朝后期,傍晚结束交易的规定开始松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在诗人王建的诗中,可以看到当时扬州夜市繁荣的盛况。
宋朝以前,坊市制度对摆地摊的地点与时间都有限制。而从宋朝开始,地摊这种商业形式逐渐打破了商业街的空间界限,时间也更自由。真正把“摆摊经商”当作政府业绩来干的是宋仁宗,他不但取消宵禁,允许商人24小时营业,还放开了经营场所的限制。商人不需要专门到集市进行交易,坊间(住宅区)也可以摆摊设店。同时,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近代商业的雏形,官府地摊的管理也变得没那么严格。尤其是到了清朝,政府对地摊主减免了税收,并且对于摆摊的位置也没有了严格的要求。无论是最接近皇城的前门大街,还是政府办公场所的周边地点,都可以成为摆摊的地方。
到了现代,改革开放以前,个人是不能做生意的,摆地摊这种事情必然是不允许的,改革开放后,农村进城的越来越多人开始摆地摊。搞活了中国经济,带动了很多就业。没有地摊就没有举国知名的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没有地摊就是没有各地最富有地方特色的美色街。没有地摊就没有这么多中国上市公司,它们好多都是摆地摊起步的。

北宋是华丽的分界线
纵观整个集市发展过程,可以以北宋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北宋前是由小变大,北宋后由强变弱。
1、宋代以前的地摊经济
汉朝时期的市籍制度限制了城市居民,特别是工商业者的创业梦想。当时,有着市籍身份的工商业者被视为低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限制。唐代时,市籍制度有所松动了,但很多方面还是摆脱不了汉代市籍制度的烙印。
唐代可以从事摆摊的商户要有当地的户籍,没有户籍的是被排斥在外的。这样的市籍制度下,从事商业的热情会被抑制。宋代从这样的制度解脱出来,民众也想做点小生意,当个小老板,于是造就了集市内道路拥挤、热闹非凡的景象。
2、繁荣的宋代地摊经济
一是国内商品供应充足。宋代政局稳定,农业、手工业都发展得不错。宋代商品流通和交换还形成了四大区域市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这四大市场除在在各自区域内部会进行商品交易外,很多还会流向汴京。这可以看出当时农村地区的产品纷纷流向城市地区。二是国外商品输入中国。当时对外贸易开展得如火如荼,宋朝就有象牙、犀角、珍珠、棉花等舶来品了。
北宋留下的《清明上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集市文化很繁荣。但到了宋朝后期,由于官府对集市的管理变得松懈起来,对管理市场的制度也保持一成不变,当集市的数量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后,就从发展顶峰逐渐地下滑了。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西方现代零售业态的输入,对传统的集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以往人声鼎沸的市场已经不再有往日的风光了,甚至很多集市都从各大城镇中消失了。但农村区域还是顽固地存在着,主要是满足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小结
摆摊经济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集市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是民众进行商品交换活动的主要场所,它也经历了民间自发到官方认证的历程,它也是商品经济的重要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