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轻松小故事(三)
今天港 古代刀乐的故事 既先秦货币大体是怎么来的 怎么回事
说起中国古代的货币 一般来说 是个中国人都容易理解和知道 中国人的货币自古是来自贝壳的 因为中国人的文字中 大量关于财富和金钱的造字 都含有贝字偏旁 象形文字嘛 很好理解的 但贝壳变成货币以及后来的货币怎么发展成那样的 这个好像大多人都不太了解 今天就港一港这个
先讲贝壳为什么能成为大规模流通的货币 贝壳能成为货币的一些关键因素
1贝类广泛存在于江河湖海的浅水区 不止是海里有贝壳 淡水水域里也大量存在 如果只是海里有 淡水区里没有 那用贝壳做货币来开展贸易的话 对内陆的人就很吃亏了 贝币必然就不会大规模在整个华夏流通起来 正因为贝类在不同盐度水域的广泛存在 让人们非常容易得到 且量大 才有机会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大规模流通货币之一
2贝类易加工 贝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 到今天依旧是一种广泛的建筑原料 和装饰品原料 这就方便了人们在贝壳上做记号 大家知道货币的一个必备功能 就是计数 贝壳的材料特点就决定了 其天然的适合用来制作货币
3贝壳另一材料特点是 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大家知道 是今天玻璃的主要成份之一 这就让贝壳经过加工之后 放在阳光下 能在其表面微结构上产生棱镜效应 讲白话就是 贝壳经过加工之后 放在阳光下一照 能变得五彩斑斓闪闪发亮 就特别好看 且显眼(看来人们自古就喜欢闪亮亮啵铃啵铃的东西啊)女性普遍喜欢用(笑嘻了) 且弄脏了失去光泽之后 简单擦拭 其光泽就能恢复如新
4贝币可以做的重量轻体积小 方便携带 是天然的非常优秀的小额货币
5基于不同贝类品种的天然生长纹理 贝币自带天然的防伪纹路 在当时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下难以被人手工仿制 同时方便了发行贝币的政府 可以简单垄断某种贝类来生产特定型号的贝币
贝币的淘汰原因
1贸易的扩大 上期讲过 大禹治水打通了整个华夏大地的水道 大宗商品贸易开始兴起 随着贸易规模的庞大化 贝币这种天然优秀的小额交易货币 就变得非常不适应这种大宗贸易的需求 无论是币值 防伪性能 携带便利程度 发币机构间汇兑 都变得很不方便 于是更适应新时代的贵金属货币开始繁荣起来
2贝币的大规模滥发带来的恶果 一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当代经济学常识里的货币输入性通胀 二是某些贝类的过度繁荣与过度捕捞 白话就是 货币的供给流动性曲线开始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曲线 开始被人为的操纵下 产生剧烈波动 再讲白一点就是 用贝币买东西 发展到后来 变得一天一个价 有时候价钱上天 有时候价钱沉底 这极大影响了贝币原先作为小额货币的便利性
3损耗 贝币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 碳酸钙 在弱酸环境下 会缓慢的加速损耗 什么是弱酸环境呢 就是人出汗的环境就是弱酸环境 那什么人容易出汗呢 当然是当时广大的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劳动人民呀 对当时广大的劳动人民来说 一点点小钱 也是很值钱的 就这么自然损耗掉 非常心疼 于是人们慢慢自然更倾向于流通金属货币
同时伴随着 时代发展到周朝 战乱越来越多(虽然商代是一个很喜欢对外作战的时代 但是到了周代 战争反而变得更为频繁 而且更多的是内战) 人们手中的贝币损耗变得越来越无法让人承受 一旦发生战乱 贝币的损耗就非常大 因为贝币非常容易在战乱大家藏钱的时候 被损坏掉 贝币过火 过水 被踩踏 再拿出来 基本无法再使用 不像金属货币 大不了重新融了重新铸币
金属货币的兴起
金属货币兴起的源头是当时周朝周室中央政府垄断了整个国家的金属农具生产(见上一期礼器) 没有这些金属农具 就没法进行农业生产 这些农具的金属件就成了当时绝对的硬通货 但是这些农具金属件本身体积重量太大 并不能直接拿来做货币使用 太不方便了 于是周朝中央政府 就基于公仓(公仓是啥见上期)里的这些硬通货 来铸币 而币形 就是这些农具金属件的造型 用来象征周朝统治的物质基础 (既 是周天子给大家这些金属农具大家才能种好地才有饭吃)
周庭的金属货币象征意义 远大于实际流通意义 因为周朝的社会经济在周庭的改革引导下开始转向封建经济模式(见上一期地理变迁)在周朝中央政府权威还在的时候 整个国家的经济政策 用后世的话讲 都是倾向于重农抑商的 各个诸侯跟周室的经济交流 主要是以贡奉(贡就是下级往上级送东西 奉就是上级给下级东西)的形式存在 而不是贸易 讲白话就是以物易物 而不用货币 因此周庭铸币在全国的实际流通量和流通范围非常有限
真正金属货币崛起是周庭被地方诸侯架空之后的事情 最大的转折点在齐国的刀币(齐国经济崛起见上期尊王攘夷) 这里我主要讲一下这个刀币是怎么回事 今天主要讲货币的事情 上期末尾有顺带提过 齐国靠建仓兑付 所谓的建仓兑付 其实就是实物硬通货币 那大家不妨想一想 齐国建仓存放起来的大量实物货物 要换成方便贸易携带的 小小的 锚定贵金属的货币 那这个货币得做得多值钱 做得多防伪才行啊
现在虽然说这个齐国货币的形制 因为长得像小刀 而被后人叫做刀币 但实际上 当时最初的设计思路 那其实就是一把钥匙 为什么是钥匙呢 因为能打开货仓各种锁的钥匙 这个钥匙的持有者就是财富的主人 这个钥匙当然硬通且值钱 在这个钥匙上刻字说明是什么货物的钥匙 来告诉钥匙持有者 这把钥匙的价值 当这个钥匙开始流通 就变成了货币
而这个钥匙货币在这里体现的货币属性特点之一 就是必须极其防伪 因为这个货币要硬通货物的啊 如果可以轻易伪造 那建仓的齐国人会亏出翔的 基于这样的货币使用场景需求 大家去看留下来的刀币文物 往往就大小刻字各异 各种造型纹理五花八门做得比较有个性 有特点 但是标准化上就差点意思 主要的铸币精力都放在防伪识别上了
这就是刀币的由来 大规模流通货币真正的产生从来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 几乎都是基于实际的社会经济现实操作而逐渐诞生成型的
接下来再讲一个金属货币发展的转折点 晋国铸币 今天有点累 这个讲完就不讲了
到了晋国经济霸权崛起 开始铸币的时候 上期也有顺带说过 晋国经济的区位优势是交通枢纽加冶金中心 所以晋国铸币的币值 主要就是锚定在当时的贵金属产量上的 而当时贵金属的产量第一是晋国 第二是楚国 (懂了吧 为什么晋楚争霸持续了这么长时间 这里就不展开细嗦了 未来有空再独立讲一个小故事)
基于晋国这样的经贸基础 晋国这次铸币发币的需求 就跟齐国那次完全不一样 齐国那次 齐国是要让自己的货币能最终硬通兑付实物的 而晋国不需要 晋国这个货币的价值就是其所含贵金属的价值加上内涵的晋国霸权信用溢价 某种意义上来说 齐国的货币更像是某种实物抵押债券 而晋国的货币更像是当代经济学概念里 锚定在某种贵金属上的主权信用货币
很显然晋国的玩法更高级一些了 同时也影响了其所铸货币的功能需求 晋国铸造的货币 主要就是追求冶金密度和铸造质量的精准 要求高精度的大规模与标准化生产 这就导致晋国铸造的货币是比较光板少刻字的 且每一批次的外型厚薄大小是高度统一的 那有反应快的小伙伴就会问 那防伪怎么办呢 那别的国家仿制假币怎么办呢
首先 防伪上大家去看晋国货币的形制就知道 他是一个倒U型的 类似一个砝码的形状 我这里直接告诉大家 这就是一个当时最高技术低科技的防伪手段 怎么做呢 这里要介绍一个衡的概念 对 就是那个度量衡的衡 衡就是一根杆子 中间吊个绳子 先让杆子空挂平衡(类似今天的电子称归零) 在比照过钱币的大小厚薄一致之后 在一头挂上真币 另一头挂上要验别的真币或者假币 如果不平衡 那说明一定是假币 原理很简单 如果铸造钱币的工艺不一样 很容易就会导致 钱币的密度不一样 做假币要做到外形一样简单 但要做到冶金过程一模一样 最后铸造货币的密度一模一样 那就非常难了 (我们的祖先聪明不聪明)也就是说 在没有专业称量工具的情况下 一般人在已经有一枚真币的情况下 也可以轻松辨别这种货币的真伪 一根小棒树枝弄点草绳头发的事情(笑嘻了)下面配个手绘草图方便大家理解

其次 如果真的铸造出来一模一样 可以在品质上以假乱真的晋国货币 人家当时也不怕 因为晋国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冶金中心 是直接或者间接占了全国当时最大的铜铁铅锡矿份额的 这没矿的去做假币 这个假币的制造成本会直接盖过 晋国铸币里含有的主权信用溢价 在当时来说 是划不来的事情
晋国解体之后 魏韩开始主导铸造圆孔货币(包括秦国) 这种圆孔货币不断简化 并且慢慢跟过去锚定的贵金属价格脱钩 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延续了千年
今天的古代轻松小故事就讲到这里 下回有空再继续
2023.2.7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