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冯旸赫同志牺牲?

7月14日,一则突发消息震惊全网,据可靠消息披露,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重要专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冯旸赫同志突然去世,年仅38岁。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很多网友,尤其是业内人士都感到震惊、痛心和难以置信。
据悉,冯旸赫教授是于7月1日去世的,有媒体记者与国防科技大学一名老师取得联系,向其了解关于冯旸赫教授去世方面的细节信息,这名老师以消息敏感为由,拒绝透露更多内幕。

后来,网上有消息传出,冯旸赫同志是在深夜加班后回家时,打了滴滴,追尾一辆大货车,出车祸死亡。

出了这样的事,网上的消息,什么样的都有。
有人说,冯旸赫同志身为国家重要的军工科技人员,又是打滴滴出的车祸,随即联想到美国人最喜欢制造车祸,比如二战过后的巴顿将军、报道美国疫情的作家蓝蓝,可都是出车祸死亡。
那么,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会不会有美国人的坏主意在其中?
滴滴会不会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又有人说,政府调查报告都出来了,不过只是一起普通的车祸,大家不用这么大惊小怪。
作为普通老百姓,没有调查能力,很多时候只能以政府的调查报告去探明事情的经过。
不过,作为普通人,可以大胆的猜想,小心的去求证。
记得在2015年的时候,滴滴美国研究院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调查的对象为国家部委高温天的加班情况。
滴滴的报告,涉及了国家公安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计生委、人民银行、审计署等部委的滴滴出租车、专车使用数据。

得出结论认为:公安部最忙,中纪委最低调。
普通看到这份报告,可能觉得滴滴小题大做,尽做些无聊的调查。
可专业的人看这份报告,想到的却是情报价值。

滴滴掌握了这么多的数据,这么多的国家工作人员在滴滴软件上填写姓名、住址、联系方式、工作单位。
打车的时候,上班去了哪里,下班去了哪里,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情报数据库。
试着想象一下:美国的情报部门,想要收买一份中国的重要情报、敏感信息,该去找谁,却没有头绪。这时候,滴滴向美国的证券监督部门提交了打车的数据。

美国的情报人员分析后,发现里面有位乘客,有多次打车到某个政府部门敏感单位上班的信息,又通过打车路线发现他住在哪里。
这时候,想要收买这位掌握敏感信息的人员,或者,收买不成,到他家里去做点什么事情,是不是就会方便许多。
联想到滴滴为了到美国去上市,瞒着国家监管部门,向美国提交滴滴打车的地图数据、用户数据,这性质是多么的恶劣!
这也是为什么,滴滴遭到处罚,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拍手称快。
再度联想冯旸赫同志,打滴滴出车祸死亡的事故。
如果滴滴的算法,给中国的科技人员,军工人员,研究先进技术的专家,产业升级重点攻关公司的工作人员,推荐的是驾驶习惯不好,或者已经驾车很长时间、构成疲劳驾驶的司机,增加出事故的概率,时间拉长的话,是不是也会造成损失?

这不能说阴谋论,而是应该有底线思维,去面对滴滴这样有前科的企业。
更何况,这家企业背后的实控人,还是美帝良心家族里的人员。